课外阅读“有趣”又“有用”

2022-11-20 01:59蒙述华
读与写 2022年35期
关键词:有趣学习者课外阅读

蒙述华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江南小学 甘肃 陇南 742500)

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在爱玩善变、缺少自主控制和纪律意识、看待事情也不够耐心细腻的阶段[1],所以小学生们很难做到完全适应传统的语文读物教学方法,也很难在上课时段内把自己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教师的讲述过程上来,在教师进行课外读物内容讲授时亦是如此,一方面他们很难对老师所传授阅读的技巧、阅读过程等专业性更高的教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而另一方面他们又难于耐下性子仔细感受语言,注意力不够集中。所以老师在开展课外读物教学活动时一定要更加注意语文课程所特有的生动感、形象具体,尝试把语文课程和学习者的现实生活相互联系,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课外学习铺垫工作,使课外读物教学的上课氛围变得更加简单愉悦、生动有趣活跃,使学生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时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创新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们对阅读教学的兴趣与热爱,让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课堂,积极的与老师进行互动和交流,从而利用学生的主动性促进阅读教学的有效进行。

1.巧用微课素材,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在新教学模式变革的大背景下,老师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积极革新各种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必须以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为导向,采用他们感兴趣的形式把课堂教学的知识点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来,而且不管是在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或是在课堂教学讲授环节,老师们都必须针对学生们活泼好动、爱玩的特征,来开展趣味性和游戏性强的课堂教学,借此来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观积极性。而且文字的魅力往往不是可以用语言表述的,它需要学生自己在情境中感受体会。优秀的课外阅读课堂势必需要营造相应的读书氛围,而成功的语文老师也明白“无言胜有声”的教学方法,但是传统教学因为表现形式过于枯燥化和书面化的,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外阅读作品也无法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语文教师只能通过自己语言的表述让学生进行体会。

因此,当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读书教学活动之前,就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一方面对作家的生平事迹不大熟悉,因而对整部书的写作背景了解甚少,另一方面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对汉语文学基础知识的欠缺等,所以老师在课外阅读教学进行之前,可以做一些诸如《五分钟了解作者》、《中国民间故事的创作背景》、《简单古诗知识》等和课外阅读内容有关的微课教学小视频,供学生在课前或班后空余时候欣赏,相对于传统的教授方式,这样的微课教学小视频不但内容简短风趣,并且还与课堂课外阅读教学内容紧密联系,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使课堂课外阅读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具体,以一种学生乐于接受并且愿意主动了解的方式拓展课外知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降低了教师的教学难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改善学习效果,可谓一举二得。

2.展示成果,反馈信息

感受如果仅仅停留在想法是无法真正输出的[2],我们只有勇于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想法才能真正消化吸收所见所闻所感,在语文教学中尤其如此。教师在课堂上成功让学生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对作品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后应当乘胜追击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否则学生仅仅是将感受停留在课堂时间中是无法真正提升语文素养、感受文字精神的。而在中国传统的课外阅读教育中,因为上课时间限制、学生数量又过多,所以老师也没办法让每位学生都表现出自己的所想所思,或表现出自己的欣赏体验,评价反馈机制无法即时构建,学生的受激励效果无法达成,教师也无法得知学生的内心感受,了解学生的欣赏水平,缺乏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不利于教师调整教学计划,安排和设计更加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活动。但是在现在,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写下自己在课外阅读读书后的感受,然后在下一节课外阅读课上鼓励学生展示学习成果,进行点评,还可以让学生间相互点评、取长补短,这样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都可以有所了解,学生也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对学生的点评能够激励学生更加认真的完成下一次学习,学生之间相互点评能够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改善,从而提高学习质量,例如,如果老师为了受限于课堂时间而不能让每个学生都在课堂上表现出自己对课外读物内容的体会,此时老师就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课外读物,然后再把每天的课外读物记录以及课外阅读体会,用拍摄录像的方式、拍照片、文字描述等方法加以整理记载,在一个月之后有每位学生个人都把自己所整理的资料,配合上自己的文字讲述制作生动有趣的个人微课教育视频,老师也可以挑选制作的比较优秀的同学的个人微课教学录像在课堂上加以介绍,并进行表扬,发挥优秀作品的榜样作用,也可以让每位同学个人都将自己所制作的个人微课教育录像上传到平台,让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对自己在课外读物中的阅读体会加以交流帮助。这种通过微课形式记录内容的长时间实验研究,不但能够突破传统教师课程的时间局限,同时也能够发掘新学习者的文字潜力,为教师的课外阅读课堂教学进行足够的课外铺垫。

3.巧用信息技术,养成阅读习惯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水平的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教育领域,信息化运用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是必然趋势,它能够通过实现阅读与教学资源的有效无障碍融合、小学教育方法的现代化改革和中小学教育互动的及时便利[3],全面提高中小学老师的工作效率、中小学读书氛围的培养质量,而在中小学生读书良好习惯的养成中,信息技术的巧妙应用也必然会事半功倍。因为,信息化的最便利之处之一便是能够把电子媒体、信息网络、智能设备等新型信息技术,渗透到人们阅读活动之中。老师们能够通过巧妙合理地运用现代技术,使书本上的阅读文本内容更为生动有趣地、生活化地呈现在学习者眼前,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而且相对于传统图画书上的简单文字描述以及数量限制的图表举例,或当然是生动有趣、立体形象的视频动画等则更为富有艺术优势,学生们觉得生动有趣自然而然就会被吸引。而且,老师们可以运用PPT的投影技术完成中小学生在课外阅读教学中全班共读同一本书的每日目标,同时小学教师也应该注意文章的渗透性、美感性和积累性的特点,并尝试通过几种不同类型的阅读方式使学生们在各个方面都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而信息技术的大范围应用无疑为小学教师如何顺利高效进行课外阅读课堂打开了新的思路。所以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对声音、图画强大的处理能力,将文字内容转化为生动有趣视频动画,创造有趣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感受阅读的意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将对学生日后的长远发展具有显著的帮助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是需要父母和学校老师的共同努力的,因为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不仅有赖于学生学校教育的努力完成,与学校的家庭成长环境氛围亦有莫大关系。在中国传统的学校课堂管理模式中,学生家长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往往只是在父母接收学生上下学的时候和家校联系簿等小方面,而这种的互动反馈模式尽管也发挥了一定的正面效果但往往缺乏有效和全面,也不利于小学生在阅读习惯养成中问题的解决,而要确保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读书习惯,单靠学校老师和父母中的人任何努力都是无法做到的,唯有以学校老师与父母之间的及时有效交流为基石,使父母积极地配合到学校老师的教学过程中,从而父母与学校教师之间形成了一起确保小学生形成正确读书习惯的好伙伴关系,这样才能促使中小学生的身体全面健康地发展。因此,学校老师可通过成立家长联系群,每天在群里把主要的读书信息上传,家长能够掌握学校的读书信息以及学生的学习发展状况。

4.文字变为表演,激发理解兴趣

随着我国教育新课标改革的持续深入,老师们也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探究、勇于反省的学习能力,不断尝试提高课堂模式的灵活性、生动化和有趣化[4],从而使得趣味性阅读方式得到了更多的学校语文老师的重视。用“趣味”的主旋律方式来调动学生的读书趣味的阅读课堂教学,具体来说就是指由语文老师们用一些简单有趣而且和读书内容密切衔接的教学方式代替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由老师们讲述有关读书内容的图书教学内容的读书课堂教学方式,其好处就是可以使学生们在自己参与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了解读书内容、熟化读书内容、思考读书内容,它由于结合了学生好动的身体特点和爱玩的心理特点,而可以使学生将注意力更长久的集中到读书过程中,并且这样还能够把读书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形象化,从而减少了教师们介绍读书教学内容时的困难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读书知识。但趣味化读书的有效开展也需要经过任课教师的精心构思,包括怎样选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才能把阅读内容中的知识点恰当地融合在其中。笔者以为,读者理解的重点是能够使学习者实现无障碍地感受作家情感抒发、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所以教师们不妨根据阅读课激发学生思维、使学习者在文字中得到启迪的教学特色,让学习者在阅读课上选择自已最有体会的情境片断,分小组进行。学习者在演出的整个过程中,首先必须熟化了解阅读的文字片断,在了解的基础上再带着感情地与同学把片断表现出来,在演出流程中学生也必须把文字的语言表达清楚,这样学习者能了解文字语言所适用的情景、同时表演的过程也会让学生觉得好玩有趣而乐此不疲地尝试。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一起阅读莎士比亚的作品后,可以带领学生一起用话剧的形式将书中的一幕幕呈现出来,让学生在自己表演的过程中去理解莎士比亚运用的讽刺修辞,体会莎士比亚笔下形形色色的人物性格。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们的小组协作能力,现代社会的竞争十分激烈,学生掌握必要的团体协作意识和技巧是十分关键的。通过开展分组合作教学可以增强教师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从而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在训练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协作精神和意识。

5.融入生活色彩,点亮阅读课堂

众所周知,文艺精神通常是源于生活,但也高于日常生活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们进行课外阅读时,除了要突出课外阅读的有趣性,也应当注重课外阅读的有用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经讲过:“让中小学生变聪慧的方式并非补课,并非加大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唯有通过去激励中小学生实施自己素质教育的教学方式,才是真实的素质教育。”阅读虽然是单纯的习惯,可是生命的无价之宝,使我们获益终身。它可以帮助我们体会世界真实的美好,帮助我们了解和接受世间上所有最高贵的价值,帮助我们充实心灵感受和丰富生命经验,并使我们具有更强大的心灵力量和无法撼动的信仰,支持着我们直面生命的喜乐艰难,使我们不管年龄多大,心灵仍然可以持续地生长。所以,中小学生才能,或许一时无法表现在考试成绩上,但未来却必然会表现在学习成绩上,更关键的,是表现在中小学生能培养出终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人生理想、学生的发展自己的才能、以及中小学生终身的发展上。因此,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将自己阅读内容所得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尝试用一种文学的视角去看待自己的生活,这样才更有可能感受到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美,才能更加充分地体会到生活的广阔和厚重。

所以,老师们不妨引导学生在读书时少一点“功利性”多一些“沉浸性”,因为阅读就是一种生命历练的过程,它如同进入了社会后与很多人去交往的经验,一样都只是对生命的一次体验罢了。阅读也不一定非要有单位目的,因为阅读本来就是目的,阅读也是一个体验生命的过程,比如当学生阅读了一本作品之后,他就去感受作家用语言构建的世界,而这种代入感受也就是一个感受。而同时当学生阅读了一本书,特别是一本真正的好书(作者加入了自己近一生的体验和思考,或者是自己很长时间的研究),就用购买一本书的钱得到了一个极好的机会去直接感受他的思考,从而直接获得了他很长期的研究成果和总结。

结语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课外阅读的阅读习惯的养成非常之重要,因为课外阅读不但能够促进学习者进一步提高阅读语言理解能力、共情才能,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审美能力,也有利于学习者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更加扎实的基础,这样就更要求老师们仔细地钻研课外阅读课有效进行的策略方式,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最后方能找到可以引发学习者的课外阅读兴趣、增进学习者对图书内涵的认知、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的成功的教学策略。

猜你喜欢
有趣学习者课外阅读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小学英语“四有”课堂构建策略探究
有趣的预习题组作业使课堂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