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的优化策略

2022-11-20 00:52严陈穗
读与写 2022年24期
关键词:礼仪区域资源

严陈穗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第六小学 福建 宁德 355100)

近年来,区域活动逐渐成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够保证幼儿有充足的活动空间和自主性,能够快乐地开展学习活动,因此受到幼儿的喜爱和欢迎。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建设不是一个简单的区域划分、准备活动材料,更重要的是让幼儿在主动、全面的参与过程中学习知识、提升自我。本文从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开展现状出发,并以此为基础来分析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的有效策略与方法。

1.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的现状分析

1.1 幼儿区域活动范围过小。区域活动需要适当和适当的活动场所,以便幼儿可以自由开展活动。然而,通过观察发现,一些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场所设置不合理,范围相对较小。这样,当许多幼儿进行区域活动时,会显得非常拥挤,限制幼儿的活动形式,秩序容易混乱,幼儿很容易你推我搡,甚至发生安全事故。这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但很容易让幼儿活动产生障碍,进而阻碍教师开展区域活动。

1.2 区域活动材料过于单一。在区域活动中,活动材料是开展活动的重要工具。每个主题的活动材料都会有所不同,应该非常充足。然而,一些幼儿园和教师往往忽视了活动材料的重要性。在进行区域活动时,一些材料经常间隔使用或频繁使用。幼儿们经常看到相同的活动材料,这很容易导致他们的学习疲劳。此外,材料形式过于单一,不是单一的积木、就是单一的玩具,这些都不能更好地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兴趣也会降低。

1.3 教师没有注重自身位置。在区域活动中,虽然幼儿有很大的自主权,但教师也应注意自己的地位,及时参与和指导幼儿、鼓励幼儿,使区域活动更加顺利地开展和进行。然而,通过长期观察,许多幼儿园教师在幼儿活动中处于放松状态,只关注幼儿安全,维护区域活动秩序,忽视了对幼儿的指导,不关注幼儿情绪变化、学习活动等难题,从而影响区域活动的效果,难以发挥出区域活动的价值。

2.幼儿区域活动开展的优化策略

2.1 开发区域活动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社会活动,引导幼儿适当地参与实践活动和社会生活。因此,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逐渐成为教育工笔者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幼儿园教师应树立新的思想,深入现实,挖掘、开发课程资源,并融入幼儿课程体系,最终有效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2.1.1 基于现实,盘点资源。要更好地建设课程资源,首先要全面了解现有资源,进行盘点,从而有整体的认识,这就要求幼儿园教师把现实作为教学和建设资源的基础,注意幼儿的学习,根据幼儿的学习确定教学行为,首先盘点幼儿园内的资源,因为园内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幼儿学习和发展最为便利的资源。教师应盘点幼儿园外的资源,并重点挖掘幼儿园附近的社区资源,包括家庭资源、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这种资源的全面盘点有助于课程资源的建设,为资源的建设指明了新的方向。

例如,笔者分析了本幼儿园的地理位置。本园可以说是依山傍水。幼儿园旁边有一个小池塘。经过本园对水池的改造,建成了浅水池乐园。水池底部铺有防水材料,深度为10cm,刚好超过脚面,这个深度的水池安全性高,也能给幼儿们带来戏水的快乐。每到炎热的夏天,本园都会开放水池,笔者会带幼儿们一起玩。同时,在游戏过程中,本园还为幼儿们提供了一些道具,让幼儿们在戏水中学习知识。例如,笔者将手工课程与戏水游戏相结合。本手工课程以折纸船为主题,笔者将演示折纸船的过程,手把手教幼儿们折纸船。然后,笔者将带领幼儿们将折纸船放入水中,体验纸船在水中玩耍的乐趣。游戏结束后,笔者将监督他们的纸船,以避免污染水池、制造垃圾。

2.1.2 聚焦问题,捕捉资源。问题是一种过程资源,是对现有课程资源体系不足的直接反馈。同时,它还可以为课程资源建设提供更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实现有针对性的资源捕获。在这方面,幼儿园教师应充分关注幼儿的日常学习,日常活动中的各种问题,认识到问题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提高幼儿问题的利用效果,形成容错的气度,对产生错误、问题的幼儿给予尊重和理解,认真对待幼儿问题,认识到教学资源的可用性,丰富课程资源、优化资源建设。

2.2 优化区域环境建设,调动幼儿积极性。

2.2.1 合理划分区域。虽然幼儿身心发展尚不成熟,但他们也有不同的身心特征和兴趣特长。在区域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幼儿园教师不能一概而论,而是要深入思考和探索幼儿的需求,制定多样化的活动计划,为区域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由于大部分幼儿园活动都安排在室内,教师也可以根据多样化的材料引导幼儿完成区域活动。不同的主题和形式可以引起幼儿们不同的理解和思考。幼儿园区域的合理划分将能够区分活动的主题和形式,保持幼儿们的好奇心和探索力。因此,极具特色的区域设置将能够给幼儿带来新鲜的感觉,然后深入区域活动,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例如,笔者会合理划分“厨房”区域,以粘土和橡胶泥为主要食材,提供一些适合幼儿理解和能力水平的食谱,使其能够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区域活动中自由发挥和制作。不同年龄的幼儿将能够在厨房区域展示不同的学习能力,他们创作的作品也将参差不齐。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们不仅要赞扬优秀的幼儿作品,还要平衡不同年龄段幼儿之间的差异,使小班幼儿也能在厨房区域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每个幼儿设置的窗口展示格也代表着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幼儿园应该提供这样一个领域,教师则从平等的角度看待每个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并用感染性的语言和评价激励每个幼儿。

2.2.2 优化环境建设。幼儿园教师不仅要从物质条件出发,还要从精神条件出发,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环境。首先,在物质条件方面,教师应注意教学设施、教材、生活设备等因素对幼儿的影响,根据幼儿喜欢活泼、好奇的特点,在幼儿园增加色彩绘画、丰富植被、手工艺品等,让幼儿感受到幼儿园环境的神奇、丰富多彩的一面。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幼儿在环境中的反应,并结合幼儿在环境中的活动感受及时调整。在为幼儿创造精神世界时,教师可以首先通过与幼儿面对面交流与幼儿沟通,了解幼儿的兴趣,然后将幼儿感兴趣的东西融入幼儿园环境,唤起幼儿的好奇心,调动幼儿的活力。幼儿们在他们最喜欢的环境中,会产生更积极的兴趣,也会有更积极的心态。此外,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园环境建设中,应注意环境创造对幼儿的影响,避免闭门造车情况的出现,而且能从幼儿出发,满足幼儿的实际需要,减少资源浪费,使幼儿在环境的影响下健康成长。

2.3 巧妙运用差异教学,促进共同进步。

2.3.1 转变教育理念,提升差异教学认同感。区域活动中差异化教学的渗透需要改变教育理念,使教育活动更加灵活,服务于幼儿的学习和成长。因此,幼儿园教师需要进行指导和协助,及时发现幼儿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他们的想法进行探索。只有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幼儿,耐心自信地帮助幼儿,他们才能集中精力练习,从动手和大脑中找到灵感,慢慢积累兴趣、不断进步。在实际指导中,幼儿园教师还应注意语言艺术的吸引力,树立亲和力和坚定的形象,使幼儿愿意按照正确的想法进行探索。教师虽然不能时时点拨他们的想法和灵感,但仍然在教育活动中发挥主要作用,为区域活动提供活力来源。幼儿是区域活动的主体。教师必须清楚地了解这一事实,鼓励幼儿大胆地探索和实践。此外,在实践中,幼儿教师还可以结合正确的幼儿观教学,改变以往活动模式的僵化,减轻幼儿理解和探索的压力,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和创造力。

2.3.2 差异性教学法,突出每一位幼儿个性。在差异化教学中,幼儿教师应学会平衡幼儿之间的关系,以发现不同幼儿的亮点为重要目标,结合实际活动区域进行安排。不同的幼儿擅长手工区、艺术区、绘画区、表演区等,他们在这些区域活动中会表现的更加积极。最好以此为参考,来确定学习活动小组,让大家在知识内容的学习和探索中有更多的参考,从而更好地完成区域活动的作品和任务。同时,幼儿教师还可以结合做得好的作品进行张贴、悬挂等,让更多的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表现出来,从而树立信心和兴趣。幼儿的特长和闪光点更加突出,也将引导他们在特定环境下遵循教学理念,认真完成区域任务。区域活动教学的有效性逐步提高,教学质量水平也在进一步探索和深化。

2.4 有机渗透传统文化,促进幼儿发展。

2.4.1 根据幼儿发展特点,选择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传统文化节内容丰富,形式内容多样,意义深远。幼儿园教师在开展区域活动时,不能随意选择传统文化。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进行筛选。幼儿思维发展不完善,生活经验不足,不同年龄的幼儿有不同的认知能力,超出幼儿理解范围的文化活动将使幼儿难以理解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容易降低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影响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效果。因此,幼儿园教师应根据本班幼儿的发展特点,选择适合幼儿理解的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做好传统文化融入区域活动的开端。

2.4.2 丰富区域文化材料,鼓励幼儿体验。在开展区域传统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活动材料非常重要。教师要注意准备符合幼儿认知的材料,丰富多样,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动手操作。特别是,一些传统文化涉及更多的内容,相应的区域文化材料也应该更加丰富。教师可以在区域活动中设置不同的活动区,如手工区、绘本区、游戏区等,在不同的区域准备相应的道具和材料。教师应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释放自己的天性,以轻松快乐的态度深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笔者会开展以制作月饼为主题的区域活动。月饼象征着团聚,是中秋节的特色食品。大多数幼儿对中秋节的认知是吃月饼,但他们不知道月饼是怎么做的。对此笔者会在区域中放置一些制作月饼的材料和简单的图片,以便于幼儿学习和制作月饼的过程。让幼儿们学习一些制作月饼的简单图片。同时,教师可以放置一些艺术材料,如画笔、橡皮泥、丝带等材料,让幼儿通过绘画、捏、粘贴等生产方法,享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体验传统文化的艺术美。

2.5 融入礼仪养成教育,优化幼儿行为。

2.5.1 运用生活方式,潜移默化中渗透礼仪教育。在幼儿礼仪培养和教育实践中,取决于生活方式的应用,还取决于引导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礼仪知识,树立礼仪观念。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入生活元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幼儿年龄相对较小,缺乏了解客观世界和人际交往的概念,这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导。此外,幼儿在现实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将体现在礼仪上,这为在礼仪教育实践中运用生活教学方法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有鉴于此,教师应在幼儿的现实生活和礼仪教学实践中搭建沟通桥梁,引导幼儿善于发现礼仪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幼儿谨慎独立的观念,即使没有其他人在场,也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应该在长期的礼仪教学过程中实现礼仪的目的。

现实生活是幼儿接触时间最长、接触范围最广的环境,也是礼仪培养教育实践的主要地位。将礼仪教育纳入教学计划的实施,渗透到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使幼儿始终受到礼仪文化的感染和影响。如果幼儿起床后缺乏叠被子、整张床的意识,针对幼儿的现象,笔者会首先与幼儿进行亲切友好的交谈,让幼儿对生活中的坏习惯有基本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笔者给幼儿示范,让幼儿知道如何整理床铺,在整理过程中引导幼儿树立“沉得住气,弯得下腰”的理念,最终产生良好的效果。

2.5.2 营造良好氛围,增强幼儿礼仪学习代入感。《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教师需要创造适合教育的良好环境,有效增强幼儿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替代感和参与感,为幼儿提供活动机会和表现能力,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多元化发展。这恰恰强调了在幼儿礼仪教育实践中创造良好教学氛围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氛围不仅可以促进幼儿参与感和替代感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幼儿在活动中对课堂产生认同感,充分激发幼儿在接受礼仪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性。有鉴于此,幼儿园教师应善于开展不同的活动,组织幼儿积极参与,为幼儿创造有趣、亲和力、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幼儿能够积极学习礼仪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环境因素在幼儿礼仪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有鉴于此,本着“营造良好氛围,增强幼儿礼仪学习代入感”的教学理念,笔者创造了幼儿园的礼仪文化环境,使每个角落都能发挥礼仪教育的作用。例如,在墙壁和户外活动的告示牌上贴上“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禁止吸烟”“保护花草树木”“爱护公共设施”等,走廊上贴上“上下楼梯靠右行,拥挤时刻缓步行”的标语,走廊内以图形的形式展示文明礼仪的儿歌,不知不觉地达到了增强幼儿代入感、培养良好礼仪素养的目的。

总之,在幼儿园教育中,区域活动是一种主要的活动形式。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它已成为幼儿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幼儿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和身心特点,设置各种活动区域,创造不同的主题环境,提供相应的材料,使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能力进行独立或合作的活动,提高幼儿的活动能力,充分发挥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

猜你喜欢
礼仪区域资源
分割区域
我给资源分分类
擦桌子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筷子礼仪
区域发展篇
礼仪篇(下)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