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辉
摘 要 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基于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探讨如何利用人教版初中新目标英语教材中的中外文化内容和人文道德元素帮助学生建立中华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学讲中国故事,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视野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 教材内容;初中英语课程;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2)06-0048-03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初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目标,而传统的思政教育注重说教和灌输,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传统的初中英语课堂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在英语教学中融合思政教育,“其作为价值取向载体的维度被长期忽略,导致中学生并没有从英语教学中获得足够多的关于‘立身和‘正言的价值引导”[1]。单纯的思政教育和中学英语教学的路径都无法做到思想道德与品格教育的完美渗透,因此如何将价值观理念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融入初中英语课程,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是初中英语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课程思政的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2]。现如今,在全党和全社会关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形势下,初中生的思政教育和价值引领受到了高度重视,这为开展初中英语课程思政教育开创了良好的局面,但如何在初中英语课程中有效地融入思政教育,英语教师们还缺少实践经验,因此本文主要根据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中所提供的中外文化内容、人文道德元素以及笔者教学经验,探讨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一、利用中国文化元素内容,建立学生中华文化自信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教材编写的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培育文化意识。能够了解不同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比较中外文化的异同,发展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树立国际视野,坚定文化自信。”[3]而当下使用最广的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教材为学生选编了大量涉及文化的内容。通过相关内容的学习,学生的视野会更开阔,思维会更活跃,交流会更得体。该英语教材作为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外国文化的媒介,既包含了大部分基于英美生活场景或来源于英美文化话题的语言材料,也选取了许多取材于中国本土文化场景的语言材料。教师充分利用这些材料,并在此基础上补充一些相应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深刻体会中国文化场景、建构中国文化知识体系并建立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具体来看,从七年级下学期开始,在学生打下一定的语言基础后,教材中就逐步提供了一些涉及中国文化元素的语言材料,具体内容参看以下表格(表1、表2、表3、表4)。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璀璨夺目。要培养学生的中华文化自信首先就要充分了解和掌握中国的文化知识。教师可以利用英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元素内容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例如,在学习Dragon Boat Festival这部分内容时,可以激发学生对中国节日文化的喜爱,同时也让学生体会伟大诗人屈原的爱国情怀;在学习sky lantern,paper cutting, clay art, the invention of tea等部分内容时,学生可以了解中国璀璨的传统文化;在学习有关云南傣族的课文时,学生可以感受中国和谐的民族氛围。教师可利用初中教材中所提供的这些包含中国文化元素的语言材料,并适当地补充相关内容,开展多种语言交际活动,让学生在运用英语的同时沉浸在中国文化的氛围中,建立中华文化自信。
二、利用中国本土文化内容,引导学生学讲中国故事
外语学习的目的就是跨文化交际。学生一方面可以通过外语学习,了解外国文化和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外语向世界介绍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人民共同奋斗的建设成就等。为了达到跨文化交际这一目的,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中国本土文化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用英语学讲中国故事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有关中国节日的内容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这些语言材料讨论这些节日的传统习俗;在学习了天安门广场、故宫、北京胡同、兵马俑、长城、鸟巢和故宫这些名胜古迹后,学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用英语介绍这些中国名胜;在学习了西游记、愚公移山、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美猴王这些中国传统故事后,学生可以体验这些故事所传递出的中国精神并试着用英语讲述这些故事。除这些教材中的中国本土文化内容外,教师也可利用校本教材的内容积极培养学生学会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比如在武汉,学校的校本教材就可以包含Yellow Crane Tower, Guiyuan Temple, the Yangtze River, the East Lake等内容,讲述武汉的文化古迹和美丽山水。
三、利用外国文化元素内容,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视野
在如今的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的传承不再仅限于本土本国,而要“走出去”。中国文化要在世界范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感召力,所以也会有大量的国际人才涌入中国。那些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人才将会在国际竞争中更有优势,拥有更大的发展平台。因此,教师有必要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外国文化元素,帮助学生了解国外的文化传统、行为模式、道德规范、社会风貌、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在建立起中华文化自信的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兼收并蓄,积极了解当今世界先进文化,培养胸怀天下的气度,以宽容、理性、包容的心态面向世界和未来。
教师可以针对性地设置外国知识文化的课堂导入环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视野。初中英语教材的外国文化知识包含英美的日常生活行为,如打招呼、问候、致谢、致歉、告别、打电话、请求、邀请等;也包含了一些禁忌语、委婉语,社交习俗和礼仪,一些非语言交际的表达方式,词语的文化内涵、情感色彩和联想意义,相关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社会形态,以及西方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人生观、道德准则等[4]。学习这些文化内容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外国文化知识,体会交际中语言的文化内涵和背景,并初步形成國际视野。但在接触西方语言、思想和文化的同时,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生明辨是非,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健康情趣,学会理性客观地分析问题,提高对事物的辨别力[5]。
另外,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西方文化内容与中国本土文化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出现的西方文化内容的文化信息,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中西文化差异及产生这些差异的文化和社会背景,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避免失误。另外,英语教师还可以基于教材的西方文化元素进行创新式教学,采用角色扮演或剧本表演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亲历西方的生活场景,增强跨文化意识,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并在跨文化交际中根据不同的交际场所和交际对象得体地运用語言。
四、利用人文道德元素内容,培养学生道德品质
思想道德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贯彻在思想品德课程中,也应该贯穿于其他学科教学中,特别是英语学科。英语课程所具有的人文性教学内容,有助于塑造学生人格,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仔细分析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教材内容,我们可以发现整套教材提供了大量具有人文道德元素的教学内容,包括自我修养、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公平正义、诚实守信、团结友爱、创新探索、乐观精神、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等。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要充分理解这些教材内容所具备的道德品质教育价值。例如,七年级下册教材第三单元Section B 2b Crossing the River to School 就反映了中国某些乡村学生求学路上不畏艰苦、积极向上的品格与精神;七年级下册教材第五单元Section B 2b Lets Save the elephants是有关保护动物、建设环境友好型美好家园的典型思政教育材料。通过学习这些文本内容,挖掘教材文本所传递的人文道德内涵和深层的人格素质的本质,能正确引导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教材为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提供了大量的中外文化内容和人文道德元素,对这些教材文化内容的有效利用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英语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利用这些隐含中西文化内容和人文道德元素的语言材料,将正确的价值理念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融入英语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中华文化自信,学讲中国故事,培养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国际视野和高尚的道德品格,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6]。
参考文献:
[1] 赵群.思政教育融入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困境与路径[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 2021(7):24-25.
[2] 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50-58.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5.
[4] 胡蓉.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和方法[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9(1):66-68.
[5] 王海花,郭玲霞.思想政治一体化教育中“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中学英语教学为例[J].现代交际,2018(18):131-132.
[6] 胡孝红.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EB/OL]. https://topics.gmw.cn/2021-07/21/content_35010790.htm,2021-07-21.
责任编辑:毛盼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