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K
便签纸上只写着三个字:帮帮我。
那是在“派遣合同期满”等致使生活穷困人群激增的2009年4月。我从未看过比这更令人痛心的文字。留下这段文字的,是一名男性。他曾经在餐馆工作,孤零零地死在了北九州市门司区的家中。他死于饥饿,年仅39岁。
在供奉着母亲的佛龛前,双亲皆已离世的男子躺倒在被褥之上,任身体慢慢变冷。“帮帮我”的呼喊是写给亲戚的,而这封简短的信却被留在了男子的遗体旁边。
他至死都未向亲戚或朋友坦白自己走投无路的悲惨处境。为什么?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成了我们此次采访的出发点。
39岁。其实,我今年也刚好39岁。
我出生于1969年。还记得在小学的课堂上,学到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实现了飞跃发展时,我的内心满是骄傲。社会课参观,去的是汽车工厂。当时,日本汽车的产量增加,面向美国等海外国家的出口也在不断扩大。
我大学入学时,依旧处于泡沫经济时期,日本的大型企业在美国不断收购洛克菲勒中心、哥伦比亚影业公司等历史悠久的美国资本,“痛击日本”的风潮正盛。我本人是个穷学生,在考入大学之前,也曾经在建筑工地打工赚取生活费。当时很容易找工作,小时工资很高的兼职比比皆是。
然而,进入90年代后,随着泡沫经济破灭,经济陷入了长期低迷。经济收紧,企业也在推进合理化。公司员工更是被重视结果的结果主义紧紧箍住。学生就业本就困难,经济冰河期仍在持续。陷入不稳定的就业状态的年轻人增加,企业和个人被“胜利组”“失败组”这种对当事人来说毫不留情的词汇分为三六九等。收入差距拉大,可以说,如今的“三十代”群体刚好是在个人必须要自力更生的“自我责任”风气中成长起来的。
雇用环境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三十代”群体正面遭遇严峻形势:毕业时就业形势已是艰难,大学毕业的非正式劳动者不断增加,而企业在业绩恶化时会选择裁员,非正式劳动者首当其冲。非正式劳动者成了所谓的调节阀。
如此一来,“三十代”群体中也多见失业者。我们的第一期节目于2009年7月播出。当时全国的完全失业人口达到了359万人,完全失业率刷新了以往的纪录。企业缩减招聘人数,尤其对过了35岁的人而言,再就业形势极为严峻。
通过采访,我们了解到,完全不打算寻求帮助的“三十代”人群在增加。“不能给家里人添麻烦”“自己会找到工作尽量解决问题”。他们正是用所谓的“自我责任”来苛责自己,不与任何人沟通,断绝了与家人、朋友和地域的联系,孤立无助。
大家在心中所描绘的“三十代”的群体画像是自立自强,对社会有所贡献的样子吧。然而,描绘出的未来图景与现实相差甚远,从我们采访的“三十代”人群身上,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他们在自我反省“明明都三十几岁了”的同时,羞于寻求帮助的心情。
迈进三十大关,会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彼此生活上的差距。面对组建了家庭、幸福生活的同龄人,不愿以自己如今的样子示人的心境,也可略窥一二。
2008年秋天以来,在北九州市内街头徘徊的流浪者中,也出现了三十几岁的青年人的身影。
节目的采访,得到了NPO法人“北九州流浪汉支援机构”的法人代表奥田知志先生的大力协助。奥田先生并不认为要事无巨细地对无家可归的人提供帮助,提到“最终还是要靠他们自己”。
但同时他也表示,靠自己找到迈向自立的起点很难,全方位援助很有必要。奥田先生的NPO法人团体,会帮助无家可归的群體找工作,提供暂时的住所帮助其自立。
针对一直拒绝发出求助信号的“三十代”,奥田先生在采访中这样说道:
“这十年来,社会总是强调这是当事人的责任。即使身陷困境,那也是自己的责任。是我们的社会,将这一观念灌输给了年轻一代。”
这样的境况,已经不是接受采访的这部分人群独有的问题了—这种想法愈发强烈。
如果考不上学。如果找不到工作。如果就职的公司破产了……或许会有人不以为然,认为他们不够努力。当然,努力是必须的。可另一方面,当事人却告诉我们,当人生因为一次失败或某些原因变得一塌糊涂时,从摔倒的地方爬起来绝非易事。
对“三十代”群体的采访,由北九州地方局的记者和导演3人与福冈地方局的导演2人共同负责。采访组多次造访北九州市内无家可归的人群聚集的食品免费分发点及繁华街区,与他们面对面,深入碰触到了“三十代”的真实面貌。
由于雇用环境恶化,再加上社会的封闭,我们所采访的“三十代”群体,呈现出了一种无依无靠、自责、无能为力、不断自我消耗的状态。节目播出之后,同样以“三十代”群体为中心,互联网上,推特等社交媒体中充斥着“并非与我无关”的共鸣。
“三十代”,或许应该更加积极地去寻求帮助,去实现东山再起。但我们的社会,是否已经具备了包容这种求助声音的环境呢?
“三十代”的现状,正反映出了当今社会的样貌。
听闻本书要出版文库本,导演们再次向北九州市进发,进行了现场采访。
4年了。伫立在街头或公园中的“三十代”的身影如今还在吗?导演们一次次地来到当年采访时经过的地方。在那里,他们看到的,是人数远超以往的、因无法开口求助而深陷苦恼的身影。
直面“三十代”群体的生存现状,我们所看到的并非只有扎扎实实地向前看、靠自己站稳脚步的身影。本应肩扛日本未来的“三十代”究竟为何所困,又在想些什么呢?
就算是为了构建一个充满活力、更加美好的社会,我也衷心希望,可以将他们的声音尽可能地传达给更多的人,引发人们的思考。
(本文获出版社授权,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