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功能同模式下传信副词的系统化释义研究*

2022-11-19 03:18齐红飞王东海
辞书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义素词典副词

齐红飞 王东海

与动词、名词等实词释义异彩纷呈、丰富多样的学术研究成果相比,副词的释义研究则相对薄弱,一直是辞书学界研究的难点。究其原因,副词词义半虚化,功能义典型突出,其释义较少受到重视。目前现有语文词典对副词的释义存在可进一步优化之处,存在不能满足部分读者需求的问题,为此,提高副词释义的精准度和读者的满意度可谓势在必行。我们拟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从词典编纂学角度对具有传信功能的副词的释义进行研究,分析现有词典中传信副词释义的现状,针对释义中存在的不完善之处,提出同功能同模式的释义方式,以期对提高词典释义质量提供一定的有益参考。

一、 研究背景

目前关于副词释义研究的相关成果稍显不足,李志忠(2008)探讨了符合副词词类特点的释义模式,认为副词的释义应该包括“意义的阐释”和“用法的说明”两个模块。邵敬敏(2016)提出“定位框架”的新理念,对副词释义方法论的创新进行探索。董秀芳(2021)以一些语气副词为例分析词典释义中存在的问题,揭示问题出现的原因及改进的方式,认为较合理的释义方式是讲清虚词的语义功能。储泽祥、刘琪(2021)认为《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包括副词在内的虚词的释义用语追求体系性,“原来、终于、总算、幸亏、偏偏、反正”等副词未必都要使用“表示……语气”这一释义模式。总体来说,从词典编纂角度对副词释义的研究仍较为欠缺且缺乏系统性,亟待加强。

传信范畴是当下类型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陈颖(2009)3认为传信范畴属于语法范畴。广义的传信范畴是说话人对所说内容信息来源及可靠性的一种主观认知与评估,一方面关注信息来源与客观事实真实性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关注言者的主观态度。传信范畴具体包括:知识的来源、认知方式、信度及与知识相匹配的因素。(Chafe 1986)传信范畴这个概念有两层含义:一是表达所言信息的来源和获取该信息的方式,是核心内涵;二是用来体现说话人对信息来源的信心,即“可信度”,是意义外延。二者的关系是内涵与外延、核心与附属、必有与可有的关系。(乐耀 2014)

汉语作为一种形态不发达的语言,对于传信范畴的表达基本上是通过词汇手段实现的。乐耀(2014)认为副词是间接体现信息来源的传信标记之一。本文将沿用陈颖提出的“传信副词”来表示现代汉语中的这类副词。近十年研究者多从语义学和语用学角度对传信副词进行研究,关注的领域逐渐从静态走向动态、由本体到习得,既考虑共时特征也关注历时演变,在研究深度上有所突破,研究视域不断扩大。(李水,辛平 2020)以往这些研究都没有从词典学的角度对这些传信副词的释义进行研究,目前汉语词典的释义是否精准地传达了传信功能有必要做进一步探讨。

为此,本文选取了有代表性的三部词典对传信副词的释义现状展开研究,这三部词典分别是《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以下简称《现汉》)、《新编国语日报词典》(以下简称《新编》)和《当代汉语学习词典》(张志毅主编)(以下简称《学习》)。前两部是规范型词典,后一部是学习型词典。中国大陆最具代表性的规范型词典《现汉》,是中型词典的标杆典范,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台湾地区的《新编》。周荐(2011)认为《现汉》和《新编》分别作为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学习汉语的人经常使用的工具书,在各自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但是由于历史与认知等原因,两部词典在释义内容、编码方式等方面产生了一些差异。《学习》把词作为语义、语法、语用统一体,突出语用,提示惯用法。三部词典可谓各有千秋,互为补充。词典类型丰富多样,使得本研究更全面、更客观。

二、 传信副词的传信功能类型及其在词典释义中的体现

词典编纂的核心内容是释义,词典释义就是揭示和表述语词意义。(章宜华 2000)释义,是一部词典的灵魂。释义是否准确到位又恰如其分,是读者对该词典质量评价高低的直接根据。张谊生(2014)57-60认为传信副词的传信功能“主要有四种方式:断言功能、释因功能、推测功能、总结功能”。我们认为传信功能不仅限于此,还应包括评价功能,崔诚恩(2002)认为这类传信副词表示“说话者对命题事件的价值性评价判断”。我们以《现汉》第7版为蓝本,将传信副词的功能义归纳如表1:

表1 传信副词分类表

下面我们将着手梳理这五种功能在词典释义中的情况。为节省篇幅,文章所涉词典用例我们只截取与本文有关的词条和义项。

(一) 断言功能

断言表示言者对信息是否可靠所做出的主观性判断。主要是说话人对所说话语真实性的肯定,强调事件的确定性和不可质疑性。这样的传信副词有“确实、真、的确、真正、正、实在、绝对、决计”等。通常解释为“表示对……肯定”。如:

还有的词语直接解释为“加强肯定的语气”,表示坚决的态度,对所说情况深信不疑,体现的是一种基于客观事实的判断。如:

(二) 释因功能

释因就是阐释既成事实的形成原因或原委,指出导致某种结果的主要因素,侧重对某一结果说明其缘由。

1. 溯源性释因

溯因推理作为一种认知方式,是站在客观的角度提出合理假设。溯源性释因就是从解释的事实出发,结合专业知识背景和已知前提条件,推断出导致事件发生的最合理原因。这类的传信副词有“毕竟、到底、原来、敢情”等。经常采用的释义模式是“强调原因”。如:

2. 理解性释因

理解性释因表示依照前文中的事实,出现后文中的结果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在因果话语关联句中,传信副词在结果句中出现。这类的传信副词有“无怪、怪不得、难怪、怨不得、怪道、无怪乎”等。如:

这类词的释义基本都是“明白了原因后,就不觉得奇怪了”。“不觉得奇怪”的对象可以是下文所说的某种情况,也可以是某种结果。由于从“疑惑”到“知因”产生巨大心理落差,从而理解事件产生原因的同时产生醒悟的意味。

(三) 推测功能

推测就是对事件的结果或发展进行推断估测。张伯江(1997)提出,人类最基本的认识原则是“眼见为实”,那么我们所不能亲眼见到或亲身经历的事情就必然通过这种推测途径来获得。推测就是说话人根据已知信息或当时当地的语境,对人、物或者事件的发展方向或可能出现的结果做出推断或估测。这种看上去主观性很强的论断,实际上是包含逻辑推理因素的,并非仅凭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得出的结论。信息的可靠性也称为“信度”。推测依据越是客观、真实,所推测的内容越是客观、有理据,推测的程度越低,言者语言表达的主观性也越低,信度越高;相反,推测依据越是主观、非真实,所推测的内容越是主观、无理据,推测的程度越高,言者语言表达的主观性也越强,信度越低。

1. 确定性推测

这类传信副词表示说话人对传递的信息持肯定的推测和估计,表示对自己判断正确性的肯定,强调所做推测的发生具有必然性。这类的传信副词有“纯粹、必定、未免、势必、准保”等。如:

在上述词典释义中,信息来源是判断、推断、预测等,具有主观性。结论可靠性强,用“不容置疑”“确信不疑”表示一种必然性。

未免不免,未必没有,表示必然的语气。(《新编》)

这个词的释义编码直接点明词语的“必然”义,简洁明了。

2. 不确定性推测

这类传信副词表现为说话人对自己所说的内容持一种不肯定的推测或估计,表达一种可能性。这类词有“大概、好像、想必、或、似乎、说不定、大约、也许”等。如:

“偏于肯定”只是接近于肯定,基本上还是体现了对事件推测、估计的不确定性。这些词的释义内容都是偏正短语,中心语由推测类动词如“估计、推断、判断、感觉”等来充当。在“不确定+推测类动词”这一释义模式中,信息量充足,涵盖了信息来源方式和信度两个方面,释义颗粒度饱满。

当然,有的词语在释义中突出推测结果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语义上凸显了言者对信息的主观态度。如:

上述例子中的释义编码“不很确定”“不确定”和“可能性很大”体现程度上的差异,但都对提出的结论持怀疑态度。按照它们确定性程度的高低可以排列如下:说不定>似乎>或。

(四) 总结功能

总结功能是指说话人在对事实或现象做出判断以后再进行总结与概括。这些概括性的总结,从信息属性来看,多属已知信息。这类传信语体现的是推论的认识立场。

1. 排他性总结

这类传信副词引导的句子所包含的内容往往是既定事实或者说话人认定的事实,表达说话人在承认某个命题的基础上,强调已有的情况不足以影响最后的结论或结果。也就是说,强调在任何情况下结果都一样,无一例外。这类传信副词有“反正、高低、好歹、死活、终、横竖、横直、左右、总”等。如:

2. 推断性总结

这类传信副词表示言者对客观事物发展结果的推断性总结,表示结果、愿望、目的是经历了较长时间或诸多曲折得以实现的,表达感慨、庆幸、释然、激动、珍惜、不满等语气。这类传信副词有“终于、到底、总算”等。如:

(五) 评价功能

这类传信副词传达的是言者对事件、事实的价值性进行的评价。“这种价值判断只能对在说话时的瞬间性现在时发生效力。”(陈颖 2009)113言者认为,表达评价内容的前提基础一定是真实的,否则“评价”就没有了意义。从语义上可划分为两类:

一是与说话者的预期相关,这个预期是根据常理、客观事实而得到的。这类传信副词表达说话者基于预期而对命题形成的观点或态度。

(1) 当命题符合说话者预期时,说话者通过“果不其然、果然、果真”等词表达命题内容是料定的事实。这类词是典型的预期类传信副词,表达事实或结果与预期完全一致。词典释义通常用“事实和预料相符”来表示。

果不其然果然如此。指事实与预料的相同。(《新编》)

通过《现汉》的解释,我们不难看出“吻合”就是高度一致。上述例子释义编码中的“相同”“相符”“吻合”仅说明事实与预期的符合程度高低上存在差异,但都合乎预期。

(2) 说话者通过“竟”“竟然”“居然”等词表明命题内容超出或违反预期,有出乎意料的意思。表达了说话者对命题内容感到惊讶、难以置信。如:

竟然副词,表示有点儿出于意料之外。如“以为他一定不会来,谁知他竟然来了”。(《新编》)

二是与说话者希望相关的这类词是说话者基于期望或常情而表达对命题的观点或态度。说话人往往以某种行为或状况为前提,认为通常应当产生或希望产生某种结果。可当实际上产生了相反的结果时,说话人把自己的价值判断移入到已产生的相反结果上,以违反常情或希望来表达对某种事件的评价。若句中命题与常情或说话者的希望相违背,说话者往往会通过“偏偏、反、倒、反倒”等词表达遗憾、不满等态度。如:

反颠倒过来,与常情不符。如“是自己不对,反而诬赖别人”。(《新编》)

三、 词典释义中存在的可优化之处

像“反正、也许、果然”这一类词,张谊生(2014)48认为同典型的副词在句法功能和表义功用等方面都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充当状语和表示语气其实并不是这些词的主要功能。其基本功能在于“充当谓语进行主观评注”,也就是我们说的传信功能。在词典中传信副词释义的核心在于能有效传达断言功能、释因功能、推测功能、总结功能、评价功能这五大传信功能义。然而,现有词典中部分传信副词的释义具有值得进一步商榷之处。

(一) 传信功能义体现不明确

传信副词的传信功能义能直接有效地传达出来是传信副词释义的理想状态,但是事实上有些词的解释并不令人满意,主要表现为释义内容为语用条件,而不是传信功能。如:

断言功能就是对客观事实的肯定与否定,加强否定的断言功能类词如“断、断乎、断断、断然、绝、决、万万”等,一般采用同义词+括注的方式来释义。括注内容表示被释词的语用条件,没有体现明确的传信功能义。如:

又如,“原来、敢情”等溯源性释因功能类词经常用在因果话语关联句中,用于阐释事件产生的原因。现有词典把这类词多解释为“表示发现新的情况”。例如:

董秀芳(2021)认为,“原来”所引入的原因是说话人刚刚发现的真实情况,这是“原来”的语用条件,并不能说明“原来”的语义内涵。由此可见这种释义只是揭示了传信副词的语用条件,并没有真正表达释因的传信功能义。

再如,在表达评价功能义时,当命题内容与说话者的期望一致时,说话者通过“幸亏”“好在”“幸好”等词表达对这种情形的发生感到庆幸。这类副词是说话人对命题事件做出的符合期望的评价。

董秀芳(2021)认为,“出现的有利条件而避免了某种不利的事情”是“幸亏”的语用条件。同理,“具有某种有利的条件或情况”也是“好在”的语用条件。同时她认为“幸亏”的功能不在于帮助叙述事件,而在于表达说话人一种庆幸的语气。我们从传信副词的角度看,这些词的释义也没能有效传达符合期望这一评价意义。

当然这种例子也有很多,如:

“竟然”一词在词典释文中用表示惊讶的语气来解释。储泽祥、刘琪(2021)认为副词的附带功能是表示情绪、态度。很显然,这类词的评价功能义体现得不明显。

(二) 释义模式过于简单

词典释义在追求简明的同时也应注意词义表达的概括性、全面性。但有的词条释义模式过于简单,解释不到位。如:

在表达推测功能义时,像“怕是、恐怕、难道、许、怕”等传信副词单独使用猜测类动词如推测、估计、揣测、猜测等来释义,强调了信息的来源方式。

上述例子中的几个词都属于传信副词的“可能性”范畴。由于推断的结果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两种,因此单纯使用推断类动词表示不确定性结论显然有失偏颇。又如:

不定不一定。表示不肯定的意思。(《新编》)

“表示……肯定”这种释义模式过于简单,很容易和表示断言功能义混淆。我们认为,在表示推测功能义时,推测类动词作为释义编码还是必不可少的。

总之,目前现有词典中传信副词释义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功能义体现不明确和释义模式过于简单,最为根本的原因在于释义的统一性和系统性原则没有很好地体现。在普通语文词典的编纂中,编者多是按音序或形序分配编纂工作,同一范畴的词会由不同的编者来完成,这样自然语言中固有的范畴体系就会被打乱。因此同一范畴的词在释义方式、编码方式、凸显方式及详略度上会出现同范畴不同模式的问题。

四、 同功能同模式下传信副词系统化释义优化建议

关于释义的系统性问题,学者多有论述。吕叔湘先生(2004)106在《〈现代汉语词典〉编纂细则》(85条)指出:相关的或同一类的词语释义方式要尽可能一致,释义内容和措辞要相互照应。这些有关词语的释义一定要平衡处理,相互协同,不可轻重失调、详略悬殊,更不可相互抵牾、自乱其例。张志毅、张庆云(2015)认为解决释义系统性这一问题可以采用同场同模式、同类同模式、同构同模式的原则。同一词类(特别是同一小类)的词的释义应用同一模式,并指出名词、动词、形容词的释义模式分别是“个性义素+共性义素”的定义式或其变式、“个性义素+核心义素”的说明式或其变式、“个性义素+核心义素”的描写式或其变式。同类同模式是针对所有词类提出的,按照常理,副词可以用同类同模式来释义,但是由于副词词义半虚化,个性比较强,内部情况很不一致,很难用一小类去涵盖所有副词的释义。而传信副词强调的是传信功能,功能义比较突出典型,为体现系统化原则,我们提出同功能同模式释义原则。同功能同模式是指同一功能的词的释义共用同一模式,具体为“个性义素+功能义素”的说明描写混合式及其变式。同功能同模式可谓是同场同模式、同类同模式、同构同模式的有益补充,尤为重要的是拓展了释义的广度,不再单纯局限在实词领域,有望对所有副词直至虚词释义提供重要参考。

为减少同一范畴各成员间释义的冲突和混淆,章宜华(2017)阐明了同图式同模式释义的必要性,提出基于图式-示例关系的关联与释异模式。章宜华先生的理论分析实词,特别是名词、动词释义的效果最好,但在解决副词释义系统性问题时并不适用。

我们拟运用同功同模式提炼传信副词最恰当的释义模式,同时参考《牛津高阶英语词典》(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以下简称《牛津》)第7版的释义,进行必要的对比,取长补短,以期提高释义的质量,使释义达到更佳水准。

(一) 断言功能义的释义模式

断言就是对客观事实的肯定与否定,起强调作用。加强肯定的传信副词的释义模式继续采用现有的模式“表示/加强……肯定”。

加强否定的传信副词本身并不表示否定意义,为体现同功能同模式,则建议统一调整为“加强……否定”。如:“断乎”可以解释为“强调对客观情况真实性的否定”。

我们可以对比英语对应词在《牛津》第7版中的释义情况。Indeed的释义为:used to emphasize a positive statement or answer。Absolutely的释义为:used to emphasize that sth is completely true。Absolutely no……/absolutely nothing释 义 为:used to emphasize sth nagative。这些词的释义都无一例外地用到“emphasize”(强调)。用“used to”(用来)来标明其语用条件。可以说这些词的解释和我们的释义模式基本上是不谋而合的,但用“加强对事实的肯定或否定”更能直接清晰地表示语义内涵。

为体现对客观情况真实性确信程度的差异,可以用“一般”“比较”“坚决”“完全”等程度副词体现。如:

“断断”可以解释为“加强对客观情况真实性的坚决否定”。

“的确”可以解释为“表示对客观情况真实性的完全肯定”。

(二) 释因功能义的释义模式

这类传信副词经常用于因果关联句中,理解性释因的释义模式建议调整为“表示明白原因的同时醒悟过来”。

结合《牛津》第7版中对溯源性释因类传信副词“毕竟”的对应词after all的解释:used when you are explaining sth,or giving a reason。我们发现这类词就是用来表示“解释理由或原因”。储泽祥、刘琪(2021)认为“原来”带有恍然大悟的意味。依据同功能同模式理论,建议这类词的释义模式可以调整为:解释原因,表示醒悟义。

(三) 推测功能义的释义模式

推测的结果有确定和不确定两种情况,通过考察这类传信副词在《现汉》中的释义发现,确定类传信副词中“一定”“必定”作为释义编码的频度非常高,分别是8次和4次。不确定类传信副词中“大概”“也许”“好像”作为释义编码的频度分别是9次、5次、2次。为说明问题我们以《现汉》的释义为例:

从上述释义不难看出,这两类释义的构成要素基本一致,又从顺序上有所调整以示区别。确定性推测类传信副词可以继续采用“表示推测类动词+确定性的形容词”这一模式。不确定性推测类传信副词的释义模式统一为“不……确定/肯定+推测类动词”。

按照上面的原则,我们认为:“一定”应解释为“表示对推断的确定”。“也许”的释义应调整为“表示不很肯定的判断”。

(四) 总结功能义的释义模式

排他性总结类传信副词有强调作用。释义模式建议调整为“强调在任何情况/条件下结果相同”。如:

“反正”可以解释为“强调情况虽然不同而结果一样”。

我们可以结合推断性总结类传信副词的英语对应词finally在《牛津》第7版中的释义:after a long time,especially when there has been some difficulty or delay,在这里 after a long time说明的是语义内涵,这一解释更多地突出表示过程曲折、时间长。Eventually解释为at the end of a period of time or a series of events则更多强调最后的结果。这类词一般表示结果是令人满意的。对此,这类词的释义模式建议调整为“表示经过……最后出现……结果/情况”。

(五) 评价功能义的释义模式

这类传信副词表达事实、结果与预期或期望、常情的符合程度。表达与预期相关的命题时,现有词典释义模式比较理想,“事实和预料相符/不符”这一模式可以继续使用。

在表达与期望相关的命题时,当事实和希望不一致时,词典可继续采用现有的“事实和希望、常情不符”这一释义模式。为坚持同功能同模式的原则,当事实与期望一致时,可以采用“事实和期望、常情相符”这一释义模式。如:

“好在”可以解释为“事实和期望相符”。

“幸亏”可以解释为“事实和期望相符,含有庆幸的意味。”

我们可以对比英语对应词thankfully在《牛津》第7版中的释义:used to show that you are pleased that sth good has happened or that sth bad has been avoided,在这里表示对发生的好事或避免的坏事感到高兴。很显然,发生好事和避免坏事恰恰是人们对未来的未知事物产生的一种合乎情理的憧憬和向往。我们的这一模式似乎更简洁。

目前,现有词典的传信副词释义缺乏系统性,一方面释义的模式没有做到同功能同模式,另一方面释义的元语言体现不出同功能同模式的思路,释义用词不够准确、典型。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词典编纂,根据以上模式,我们尝试建立传信副词释义用词备用词表(如表2所示),以供同功能同模式释义操作时选用。在这里,我们把释义用词分成两类,一类是体现功能义素的传信功能释义语词,一方面体现同功能词在释义方面的共性,另一方面体现功能之间的差异;一类是体现个性义素的区别性释义词,强调同功能词语类聚下的差异。

表2 传信副词释义用词备用词表

续表

从表2不难看出,断言功能和推测功能的区别词体现了语义程度上的差异,评价功能、释因功能和总结功能则更多体现的是用法的细微区别。评价功能、释因功能和总结功能这三类传信副词弱化了区别义素,主要强调功能义素。这样,传信副词的释义模式就可以归纳为两个变式,分别为“程度义素+功能义素”和“用法义素+功能义素”。当然也有例外情况,像推断性总结除了“用法义素+功能义素”外,还有语义性质特征义素作为区别性义素。这恰恰说明副词的复杂性。

总之,同功能同模式的核心在于释义用词二分,包括同功能释义词和区别性释义词。同功能释义词体现了范畴成员的共性,区别性释义词是为了区分成员间的差异,体现成员的个性。这一模式是同和异成分的组合,只有把这些要素合理优化,才能充分体现同中有异,异中见同,且释义规范统一。

我们认为副词最大的特点是同功能。其他类型的副词像关联副词、否定副词、频率副词、范围副词等都建议使用同功能同模式来释义,每小类副词建有一套释义模式和备用释义用词词库,这种做法一旦推广到整个副词释义直至所有虚词,势必全面系统地提升副词乃至虚词的释义精准度。

五、 结 语

辞书的质量可以从多个方面去衡量,相关照应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指标。传信副词不同于词汇的其他类聚,含义比较丰富多变,且不同范畴之间或不同程度之间界限模糊,除了一部分传信副词的传信指向和程度较明确外,很多传信副词的义项都是模棱两可的。因此我们在释义时,尽量照顾到传信副词的系统性。另外在强调同功能同模式释义的同时,也要兼顾其差异性,注意词语之间的差别。在实践中对于同功能同模式这一原则的理解不能过于机械,在贯彻中要视具体情况而定,防止简单化、绝对化的倾向。如何在统一和差异之间寻求平衡,还是需要词典编纂者深入思考的问题。因此释义时要根据实际表达的需要,选择最恰当的释义语词,以提高词典编纂的释义水准。

猜你喜欢
义素词典副词
The Wheels on the Bus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米沃什词典
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义素分析法
词典例证翻译标准探索
副词和副词词组
《胡言词典》(合集版)刊行
俄语“笑”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分析
色彩义素类型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