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周忆堂 余 晶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2020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纳入歌颂劳模、歌颂普通劳动者的选文选材,要注重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生物学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具有开展劳动教育的天然优势。近年来,高考生物学试题中蕴含着大量的劳动教育元素,从情境的创设到问题的设计都在有意识地渗透劳动技能、劳动价值、劳动精神和态度等元素,体现了落实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本文选取部分高考生物学试题,借此探讨劳动教育元素与生物试题的融合方式,以期对在中学生物学课堂中进行劳动教育提供一些启示。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以下简称《评价体系》)明确了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功能。积极挖掘高考生物学试题中的劳动教育元素,有助于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实现“五育”并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分析后发现生物学高考试题主要从以下5方面渗透劳动教育。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让每个学生学会健康生活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之一,也是生物学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无论从事何种劳动,都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劳动者的身体。学生可以通过劳动开发身体潜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标。试题将劳动教育与健康教育有机融合,有助于引导学生增强劳动意识和健康意识。
【例1】(2021年,北京卷,第9题)在有或无机械助力两种情形下,从事家务劳动和日常运动时人体平均能量消耗如图。对图中结果叙述错误的是
( )
A.走路上学比手洗衣服在单位时间内耗能更多
B.葡萄糖是图中各种活动的重要能量来源
C.爬楼梯时消耗的能量不是全部用于肌肉收缩
D.借助机械减少人体能量消耗就能缓解温室效应
例1从家务劳动和日常运动的角度分析人体能量代谢,很好地融入劳动教育和健康教育,引导性非常强。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可以思考劳动的价值,积极参与劳动实践,以劳健体,增强劳动意识。同时,引导学生健康出行,推行文明生活方式,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角度来看,生态文明与劳动之间存在必然联系。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和制度成果都是劳动价值的体现。高考生物学试题讲述生态文明成果,引导学生关注可持续发展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学生的劳动价值感。
【例2】(2021年,河北卷,第18题)我国麋鹿经历了本土野外灭绝、圈养种群复壮、放归野外等历程,成功建立野生种群。2020年,我国麋鹿分布点已从最初的2处发展至81处,数量超过8 000只,基本覆盖麋鹿野外灭绝前的栖息地,展现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智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可采用逐个计数法统计麋鹿种群密度
B.增加我国麋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种群的进一步发展
C.麋鹿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种内斗争最小
D.对麋鹿种群进行圈养复壮、放归野外的过程属于就地保护
例2以麋鹿的保护为素材,考查种群特征和生态系统等知识。同时,试题情境也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不确定性,人类的不当行为可以使物种灭绝,也可以通过劳动拯救濒危动物。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生态文明的建设有赖于人类正确的劳动方式。试题中“圈养”“放归”等劳动方式的转变以及最终的生态成果,引导了学生对生态文明背后劳动价值的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具体到劳动教育来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融合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应然要求。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劳动或变成历史遗迹供人观赏,或凝结成了丰富的劳动思想,或形成了劳动文化艺术在一代代人手中传承。高考生物学试题通过创设相关生产实践情境,引导学生了解古代劳动文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体验劳动技艺,认同劳动文化价值。
【例3】(2022年,广东卷,第2题)我国自古“以农立国”,经过悠久岁月的积累,形成了丰富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下列农业生产实践中,与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直接相关的是
( )
A.秸秆还田 B.间作套种
C.水旱轮作 D.尿泥促根
例3以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为情境,考查几种生产措施的生物学原理。试题体现了劳动人民的传统智慧,彰显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旨在体验劳动技艺,培育文化自信和劳动意识。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科技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源泉,任何科技创新成果都是科技人员辛勤劳动的结晶。高考生物学试题呈现科技成果,将科技教育与劳动教育相融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以劳增智,以劳创新。
【例4】(2021年,山东卷,第4题)我国考古学家利用现代人的DNA序列设计并合成了一种类似磁铁的“引子”,成功将极其微量的古人类DNA从提取自土壤沉积物的多种生物的DNA中识别并分离出来,用于研究人类起源及进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引子”的彻底水解产物有两种
B.设计“引子”的DNA序列信息只能来自核DNA
C.设计“引子”前不需要知道古人类的DNA序列
D.土壤沉积物中的古人类双链DNA可直接与“引子”结合从而被识别
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付巧妹开发了古DNA捕获技术,该实验技术是保护遗传学和系统进化等方面研究的重要推力,尤其为珍稀动物保护研究提供了技术保障。例4以此研究成果为载体,考查了DNA的结构、分布、分子杂交等必备知识,考查了学生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试题展现出“中国智造”的创新实力和惊人成果,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从而培养其创新意识,激发其参与创新实践的兴趣。
教育的本质在于提升人为社会服务的能力,生物学教育的本质在于提升学生利用生物学知识服务生产的能力。劳动是一种实践活动,需要一定的活动场域。试题创设劳动情境,展示劳动过程,学生运用生物学原理解决相关问题,有助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其相应的劳动技能。
【例5】(2022年,广东卷,第20题节选)(题干略)(4)使用除草剂清除荔枝园A的杂草是为了避免杂草竞争土壤养分,但形成了单层群落结构,使节肢动物物种多样性降低。试根据群落结构及种间关系原理,设计一个生态荔枝园简单种植方案(要求:不用氮肥和除草剂、少用杀虫剂,具有复层群落结构),并简要说明设计依据。
例5关注与劳动创新密切相关的能力和素养——创新思维、周密论证、勇于实践探索等,要求学生利用生态学原理知识,选取不同视角,采取不同的思路设计方案,从而解决实际问题,旨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劳动意识和劳动创新能力。
高考试题引领着学科教学的改革方向。在高中生物学教学的设计和实施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开发与学科教学内容相关的劳动教育元素,促进学科教学,落实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劳动教育,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发展劳动素养。
在生物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劳动教育,要根据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要求,结合学科性质和教学内容,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以光合作用这一单元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结合光合作用发现史加强对学生劳动精神的教育。劳动贯穿着生物科学史的发展历程。教师在讲解光合作用发现历程、揭示光合作用原理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科学事迹,让学生认识和体会科学研究的艰辛,培养其敬业奉献、勇于创新的劳动精神。其次,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光合作用知识和原理与生产实践活动密切相关。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指导劳动实践活动,将学科知识与劳动技能相融合。
依托校本课程,开展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可以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例如开展校园植物的种植活动,并探究环境因素对其生长的影响。通过种植活动,学生亲历播种、移植、浇水、施肥等劳动过程;通过探究活动,学生亲历提出假说、设计实验、获取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等实验过程。学生在观察与劳动、实验与探究的过程中掌握了一定的劳动知识和实验技能,也体会到了科学劳动的艰辛。开展美食制作和食品安全检测等课外拓展课程,将学科教学与生产活动的真实项目相结合,进行深入探究和创意物化,让学生经历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摒弃不劳而获的错误认知,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
“教—学—评”一致性,决定劳动教育应该落实在“教—学—评”一体化中。“学业评价促发展”是生物学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学业评价理应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发展。为发挥评价的正向引导作用,依据评价内容和对象的不同,采用的评价方式也不同。阶段性纸笔测验,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避免学习内容与实践应用脱节,应选取生产实践问题,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充分感受知识的应用价值。实践和应用检测可以依据具体情况,将实验报告、实践论文等作为衡量学习态度和素养水平的依据,激励学生参与实践创新,发展学生的劳动素养。新时代背景下,要积极落实《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和《评价体系》要求,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促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