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祥 安徽省芜湖市三山经济开发区教研室
方其桂 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16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22年版),自此义务教育阶段将信息技术课改名为信息科技课。笔者组织本区域教师开展了一系列基于《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实践应用活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反思、迭代形成了新理念、新设计、新课堂、新考评的信息科技“四新”教学应用策略(如右图)。
以课程标准模块内容为依据,从原有信息技术教材中遴选实践应用部分的内容。以安徽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为例,可以选择七年级“互联网应用与创新”模块中的“实践应用”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信息科技课程需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引导学生认识信息科技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与挑战,提升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学科思维水平。以“互联网应用与创新”模块为例,可借助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必修2 网络基础”教材中的“科学原理”内容进行重构。同时,借助互联网了解国内外信息科技前沿成果,用真实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科学原理一般生涩难懂,教师可借鉴科普图书关于科学原理的描述方法,从中吸取将复杂原理简单化处理的技巧。例如,在有关互联网类的科普图书中,常使用类比的方式将科学原理变得有趣味,再借助漫画、思维导图等方式使其变得更加直观。
拆分素养点的原则是对照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等内容进行拆分,先提炼出素养点关键词,再对素养点内容进行描述。素养点是最基本的单位,不可以进行拆分,一节课中可以由一个或多个素养点组成。以“互联网应用与创新”模块“2.互联网基本应用”部分为例,拆分的素养点描述如表2所示。
表2
根据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可知,信息科技课程平均每周课时在1节课左右。一学年两个学期,每个学期约20周,共约40个学时。如何科学合理地“新设计”这些学时,达成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段模块学习内容?这是从教转向学必须规划的问题。以“互联网应用与创新”模块为例,课程标准中给出具体内容要求有7条,可以划分为上册4单元、下册3单元,计7个单元。每个单元对应内容要求,遴选与重构之前收集整理的课程教学资源,围绕知识、技能与素养点可设计若干个项目学习活动。
下页表3中的学习规划,是以一学年为单位,分上下两个学期,设计了7个单元主题,共16个项目。项目设计是围绕单元主题的,项目之间可以是并列关系也可以是递进关系。在项目中包裹着知识、技能和素养点,学生经历一个学年的学习,基本可以达到课程标准中“互联网应用与创新”模块内容要求。
表3
“新课堂”的新主要体现在:①教学目标将由原来的三维目标转向素养目标;②教学方法由原来的任务驱动学习转向项目式学习;③教学内容由原来的单一课转向大单元的项目课;④教学资源更加注重数字化平台与创新应用;⑤教学评价由知识技能转向素养提升。下面以《加密传输保安全》一课为例,探索体验信息科技学科“新课堂”。
《加密传输保安全》一课的主要内容是研究网络传输中的安全性,对传输信息内容加密。该项目的内容围绕“问题链式”设计项目,具体如下:加密传输保安全(核心问题);了解网络传输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和解决思路(关键问题1);探究简单加密算法的基本原理和思路(关键问题2);体验使用加密软件等数字工具进行加密(关键问题3);了解网络安全机制涉及的方面(关键问题4)。
基于建构主义思想及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育要求,遴选适合七年级学生网络安全方面的内容。围绕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开发配套的项目学习手册。结合信息科技课程学习特性,开发文本、数据、图片、音视频等数字资源。
在撰写素养目标时,可依照课程标准中的素养描述方式仿写。《加密传输保安全》学习目标:了解网络传输中的安全问题(信息意识);探究简单加密算法的基本原理,会使用数字工具进行加密(计算思维);通过学习体验加密解密,掌握保障信息安全传输的一般方法(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在实践中认识信息加密的重要性,培养信息安全意识(信息社会责任)。
该项目学习环节分成“账号被盗原因分析”的项目情境以及“理清思路,梳理问题”逐个攻破引出问题链。在创设项目实验环节,通过“案例剖析”探究加密解密的原理过程。再进行项目分组学习,在展示交流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加密传输”过程中的多种解决劣构问题的方式,最后经过软件评价、小组互评、个人自评、师评完成项目学习总结归纳。
在《加密传输保安全》一课中,通过创设“情境动画”引出神秘“纸条”,实验操作“凯撒密码算法”引导学生探究“凯撒加密”原理,初步掌握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尝试模拟、仿真、验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反思、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学生在真实性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信息加密解密的关键在于密钥,通过密钥对明文加密形成密文,再借助密钥对密文进行解密最终形成明文”这一原理的探究过程。
实施“新考评”不仅是学科专家、教研主管部门的事,更是一线教师的事。让教师参与“新考评”,最直接的抓手就是开展作业设计与作业批改反馈的教学实施。
①精心设计基础性作业,适当增加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作业。②开展省级、市级作业设计评选活动。
信息科技作业的反馈有多种方式:①传统教学的面批面授式;②借助电子教室(智慧课堂)软件的自动批改反馈;③借助社会化网络平台进行作业批改;④搭建网络作业设计批改平台,记录学生整个学期作业的过程,统计学生作业反馈数据并形成数字画像,根据学生情况推送不同难度等级的作业。
信息科技作业可分课前作业、课中作业、课后作业。课前作业一般以微课加导学案式的机器自动
评价为主;课中作业常以面批面授为主;课后作业一般分为探究式弹性作业和跨学科作业。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考虑作业时间,课外作业时长控制在十分钟以内。如果是跨学科类的综合作业,可以一个学期为单位,也可让学生网络分工协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