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郭煦
从空中向下俯视,一排排标准化厂房掩映在树木林荫之间,错落有致。走进其中,研发实验室、无尘车间、自动化机械臂,各类现代化生产设备应有尽有。
这里是成都市双流区西航港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西开区),聚集各类市场主体超过1000家、世界500强和中国500企业达19家。2021年,西开区规上企业实现产值1681亿元、同比增长37.69%,以94%的工业贡献率挺起了双流高质量发展脊梁,获批首批四川省“5+1”重点特色园区。
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西开区以空间、产业、创新、开放“四个升级”为抓手,建圈强链,推动从传统工业园区向高品质产业功能区转型,加快形成腾笼换鸟的更新示范和提质增效的建设示范,全力争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助力双流高质量建设“中国航空经济之都”。
据《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了解到,2021年底,成都市布局建圈强链行动,明确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等20条产业链,各区(市)县积极融入成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制定目标,明确任务,谋划举措,深入落实建圈强链各项工作部署。
双流区以提升主导产业能级为牵引,推动产业集群成链攀升。充分发挥成都芯谷、西航港经济开发区和天府国际生物城产业聚集的品牌优势,全面推进西航港经济开发区转型蝶变创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深入实施建圈强链,深耕新型显示、晶硅光伏、智能传感器等先进制造业细分领域,科学谋划产业链图谱,围绕主导产业细分领域深化研究,编制产业图谱,梳理确定主导产业细分领域“链主”企业,充分发挥“链主”企业对产业链的整合力、供应链的掌控力和创新链的溢出力。力争2022年全区3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1100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产业突破1000亿元、航空制造与维修产业突破57亿元、生物医药产业突破43亿元。
机器人把有硅料的篮子送进去,再把空的送出来,并且可以自己充电,24小时工作……在通威太阳能成都双流基地,透过生产车间两旁的玻璃窗可以看到,每台生产设备旁都有数个方形机器人在井然有序地运输生产材料。
据悉,通威太阳能在双流区建成投产以来,通过四期工程的逐步完善,已建设成为全球光伏行业智能化工厂、数字车间的样板工程。“我们共有16条全封闭的智能制造高效晶硅电池化自动生产线,相比人工制作,效率提高了30%。”通威双流基地的工作人员如是说。
在位于西开区的成都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一块重达90斤的重物砸向测试玻璃,巨响之后,玻璃完好无损。“这是我们研发的碲化镉发电玻璃,除了可以发电,硬度、透明度等各项指标也经过多项测试。”工作人员表示,10块这样不足两平方米的玻璃所发的电量足够一户家庭日常使用。
近年来,西开区认真贯彻“三个转变”重要指示要求,以产业为核心,促进产业集群、要素集聚、动能转换,推动工业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加速构建现代航空制造产业体系,为双流区高质量建设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高质量打造产业功能区夯实产业支撑。2020年,园区获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四川省院士专家产业园。
当前,转型升级成为双流的责任担当。西开区将按照成都市委“建圈强链”战略思路,在全市确定的12个产业生态圈、20条重点产业链中寻找坐标,培优做强绿色能源等传统优势产业;以建圈强链为引领,按照产业链发展逻辑培育生态,打造一个面向未来、集约高效高端的产业创新高地。
西开区将实施“一链一策”强链扩链,提升产业本地配套率;强化配套企业之间协同合作,增强供应链弹性与产业链韧性,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聚焦主导产业细分领域,完善梯度培育库,瞄准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物联网、航空发动机等构建产业生态。力争到2025年,园区产值规模超2000亿元;到2035年,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达到全国一流。
“我们最新的产品使用的零件百分之百国产化,并且在民用办公上已经可以完全替代国外处理器。”在西开区电子科大科技园内,成都申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说。申威处理器以其自主可控、高安全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各党政机关、高校等部门,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其研发产品将有望赶超国外计算机硬件。
“作为推动高校成果转化、创业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科技创新平台,电子科大科技园主要布局集成电路、通信与物联网、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高技术产业,已注册科技企业172家、入驻企业80余家。”科技园副总经理杨帆表示。
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西开区是四川省首批省级开发区,也是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国家级天府新区、中国(四川)自贸试验区、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等重要承载地。双流区委第十三届十六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成都市双流区委关于以创新驱动引领西航港开发区由工业区向功能区转型升级的决定》,拉开了西开区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大幕。
7月12日,西开区内工程车汽笛声此起彼伏,挖掘机摇臂舞动,施工工人整装待发,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双流区迎来“聚力高质量发展争创西航港国家级经开区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计划总投资157.15亿元的36个项目集中动工,其中既有经济效益优、发展前景好的产业化项目,也有惠百姓、暖人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项目,将为双流区高质量建设中国航空经济之都注入强劲动能。
“本次项目投资总量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这批项目的落地建设,必将为双流区做强产业生态、提升产业能级提供有力助益,不断夯实城市功能‘三个做优做强’的产业支撑。”双流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集中开工项目,是双流区以重大项目攻坚大会战、招商引智优化营商环境行动为抓手,加强产业化项目招引促建,推动重点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的重大成果。
西开区创新“园区管委会+国有公司+城市合伙人”的合作模式,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品品质不断提升。其中,川航连续荣获3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通威太阳能荣获全国卓越绩效先进企业,四川天微电子获评首批省工业质量标杆企业,成都中建材光电获得国家级创新专项资金1.59亿元。
成都市双流航枢大道西侧、机场空港货站以南,一场以“航空产业”为主题的项目集中开工仪式正在举行。
2022年1月13日,双流区迎来2022年第一季度项目集中开工仪式。这些项目的集中开工将为双流区做大做强航空产业增添更强动能,也是双流区围绕推动“客货并举”转型发展、推动航空经济龙头项目及其配套项目加快开工、建圈强链的重大举措。
双流区投资促进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2年是双流区建设“三区三廊三新城”的开局之年,双流区进一步深化“建圈强链”。据悉,本次参加集中开工仪式项目共22个,计划总投资94.5亿元。其中,产业化项目共7个,计划总投资88.8亿元;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共15个,计划总投资5.7亿元。
7个产业项目包括顺丰西部航空货运枢纽项目、川航科瑞特保税维修项目、民航西南地区医学中心项目、大运会专机楼项目、维双数智化供应链项目、成都机载设备审定分中心项目等,项目的“航空经济”属性显著。
根据双流区2022年经济工作要点,以中国航空经济之都建设为统揽,要努力推动形成“经济总量突破、有效投资领跑、消费扩容提质、财税占比提升、绿色低碳转型、营商环境优化、居民收入增长”的发展格局,力促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00 亿元、增长11%,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1000亿元、增长11%。
1月18日,空中客车与成都市及Tarmac Aerosave公司、欧航航材签署合作协议,将在双流建立首个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主导的飞机“全生命周期”服务项目,该项目将面向各种机型,提供飞机从停放、存储到维修、升级、改装、拆解和回收的“一站式”服务。这是空客在欧洲以外建立的首个一站式服务项目,将填补亚太地区在航空产业链末端的空白,开启飞机绿色循环经济新模式。
“进一步提升双流航空产业资源的聚合力和配置力,塑造中国航空经济之都绿色低碳发展竞争新优势。”2月8日,双流区空客项目建圈强链工作推进会召开,部署构建全周期全链条服务体系,建立空客项目专项推进机制,推进产业建圈强链重点工作。
随着空客项目落户,双流区在航空产业建圈强链中的产业聚集效应和辐射带动效应正急剧加强。位于双流国际航空动力小镇的加德纳航空(成都)有限公司,作为空客公司一级供应商,已经通过空客公司认证。目前,加德纳正加紧其全球旗舰工厂内的设备安装调试。该旗舰工厂主要负责生产民用飞机的精密零部件,主要产品涉及飞机机身、机翼、舱门、起落架、发动机挂架等。据加德纳全球旗舰工厂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月起,该工厂开始生产部分产品,然后运往英国母公司进行装配,从2023年起,该工厂的产能将迅速提升。这无疑将为双流航空产业建圈强链注入强大动能,推动成都航空产业向纵深发展。
4月15日,空中客车飞机全生命周期服务项目投资协议签定暨概念设计发布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举行。据悉,该项目计划总投资不低于60亿元,拟用地面积919亩,规划建设停放125架飞机,在今年第三季度破土动工,预计2023年三季度建成投运。
投资协议签署后,各方将按照协议约定的合作原则共同推进项目的成功落地。“空客项目对促进航空产业建圈强链、彰显成都城市‘航空基因’特征和进一步提升四川在全球航空产业链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双流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落地将补齐客改货、飞机拆解、飞机改装等产业链薄弱环节,带动飞机租赁、二手飞机交易、航材贸易三大市场的发展。
双流区航空经济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双流聚焦“北上广深拉”等中心城市,实施精品商务航线枢纽三年行动计划,鼓励投放宽体机,实现“精品化、快线化”,到2023年商务快线占比39%以上、宽体机占比50%以上;加快推进卫星厅改造,建设公务机运营基地,补齐成都航空服务功能短板,于今年6月率先服务大运会9000余名运动员。推动航空产业提质增效,推动航空产业“强链补链”,加快引进民航功能性项目、航空维修优势项目、跨境电商集成项目,带动航空研发制造、飞机拆解、金融租赁等产业集聚。推动口岸经济迸发,打通“航空+”多式联运通道,高质量运营空铁联运港,聚焦南向开放稳定运营中老、中越铁路班列,为企业融入全球分工提供“航空+铁路”等多式联运南向通道和陆海新通道。
位于成都市双流区的四川斯特佳饲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斯特佳”)创建于2005年,以“推动特种水产养殖发展,为人类提供优质水产品”为使命,致力于打造从水产种苗、水产养殖、鱼类营养、水产动保、水产设备到生鲜食品的产业化经营。随着双流区城市更新工作推进,斯特佳通过对现有饲料生产线进行调迁,利用存量土地转型升级改建斯特佳总部基地项目。
经过近二十年发展,斯特佳已成为西部特种水产饲料产销量最大规模企业。公司先后荣获“四川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四川省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重庆市高新技术企业”“四川省著名商标”等荣誉称号。此次项目位于成都市双流区蛟龙工业港,用地面积约40亩,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总投资规模不低于3.5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低于3亿元。斯特佳将引入上下游畜牧生物医药龙头企业,在双流基地建设畜牧业生物医药产业园,致力于打造成为双流城市更新和都市工业示范项目。一是响应双流九江片区城市更新和区域升级规划,建设斯特佳畜牧业生物医药产业园和高品质科创空间;二是高标准谋划、高品位设计、高质量建设,打造成都五环及成新蒲快速路新地标。
上述企业只是双流区“建圈强链”的一个个案。
“双流区建圈强链有的放矢,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航空发动机等18条重点产业链为主线,制定招商引智工作方案,重点引进链主企业,成功签约空客全生命周期服务项目、顺丰航空中国西部项目、中电金信全国第二总部项目等产业链引领性项目。”双流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值得注意的是,双流引进的链主企业都是头部企业,这也是建圈强链的一个关键。引来链主如何带动?双流区的做法是,充分发挥链主企业的专业性,合作组建重点产业链招商专班7个,实行“企业提名单、合作抓招引”,瞄准“京东方系”“空客系”“中电子系”“顺丰系”“中兴系”等上下游配套需求开展产业链招商。
企业要什么,产业链就招什么。这样的“建圈”模式再也不是过去“捡到篮子都是菜”,而是充分尊重链主企业的话语权。
据了解,早在2016年12月,成都芯谷就已正式启动建设。在双流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都芯谷不断加快建设进程,实现从无到有的跨越式发展。在这里,像华大九天、中电九天、澜至电子、成都华微、华大半导体、中电数据、中电彩虹等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旗下核心骨干企业及战略合作伙伴,以及中科院微电子所西南研究院和中发集团等头部企业都已入驻,头部企业带动产业集聚成效初显。
截至目前,成都芯谷园区已注册企业180余家,入驻企业90余家,其中龙头企业超过30家,逐步形成了“央企带动,大中小微企业联合创新”的新发展格局。
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坚定不移推进产业建圈强链,加快构建竞争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作为产业功能区、经济发展的主阵地,成都芯谷将积极贯彻落实市党代会精神,以产业建圈强链理念为指引,加快推进国际化、现代化产业新城建设。
“聚焦集成电路、高端软件、网络安全、人工智能四条产业链,我们将持续做好建圈强链工作,坚定不移做好创新驱动。以此为发力点,我们将着重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重点支持成都华微、华大九天等企业在集成电路EDA工具、FPG芯片等领域持续做好源头创新,解决‘卡脖子’工程。作为一个产业新城,成都芯谷已初具规模。在推动园区建设过程中,我们将加强人才招引和聚集,在这里形成生活、生态、产业‘三生融合’格局,来助推新型城市、双流经济高质量发展。”成都芯谷发展服务局局长谢爽表示,“双流区将切实当好项目建设、企业发展的‘服务生’,全力为项目加快建设、尽快投产提供坚实保障。相信随着一个个项目建设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争创工作的逐步推进,双流推进产业建圈强链的脚步将更加坚实有力,必将为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