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慧杰
(广州工商学院 ,广东 广州 510850)
中国是陶瓷大国,陶瓷是一张历史悠久的对外文化名片。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而陶瓷的诞生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编织物煅烧的泥片是陶器的起源。广东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在石湾大帽岗东边山脚下,不到1公里的范围内,发现了六七处新石器时期的贝丘遗址,其中河宕、旧圩、桥头3处遗址出土大量的石器、骨器、网堕、纺轮和陶器碎片”[1],说明广东地区在原始社会已经有煅烧泥片定型的意识。早期的陶瓷煅烧主要是满足生活的需求,如陶鼎、陶豆、陶盘等生活用陶,而美术陶塑则源于汉代,烧造至今,生产有生动的动物形象,如猪、牛、鸡、鸭等动物陶塑,表现生活气息的渔耕樵读、民间故事、舞乐俑,展现神话题材、乡风民趣,同时也描绘历史事件、英雄人物,石湾陶塑自初创便有着属于民间生活的独特气韵。石湾陶瓷在清代已经可以大量地仿制宋代“五大名窑”釉色,现如今到石湾参观,全国各地方釉彩皆在此地可见一二,如钧窑典型的钧红与钧蓝、哥窑的开片、汝窑的“玻璃绿”等。今时今日的石湾,匠人对釉彩烧制温度与原料配比的把握已经谙熟于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湾陶瓷恢复生产,发展至今石湾公仔早已闻名全国,无论是器皿、缸瓦、瓷砖还是美术陶瓷的烧制皆独具特色。如此宝贵而源远流长的文化为作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发资源,能丰富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同时有助于广东地区艺术教育的整体建设。佛山陶瓷文化从形制、釉色,审美的改变到工艺的进步都蕴含了本土人民劳动的智慧,从任何一个环节抽取出来都是值得探索研究的内容。1961年,石湾美术陶瓷厂就创办了陶瓷技术学校,培养技术人才,而后,各种陶瓷培训班与交流活动也常有开展。2018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石湾陶塑技艺培训班在佛山举行,该培训班吸引了来自广东、山东、江西、福建、香港等全国各地的40位传承人报名参加,培训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实施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石湾陶瓷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专业艺术教育还是审美教育,佛山陶瓷这个品牌都值得深层次、宽领域地开发。
近年来,石湾开展了大量针对陶瓷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培训与交流活动,这是针对专业学习的教育。而艺术教育是广泛的教育,也是全民的教育,如何将文化引入校园与社会,惠及大多数受教育者是艺术教育的目的。如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小小讲解员”品牌项目,让小学员通过对陶瓷文化的学习,再对外向游客进行解说,是非常成功的陶瓷文化学习与输出案例。佛山市第十四中学建设了佛山首个校园陶艺美术馆,美术馆内收藏,在展馆内展示了十四中师生及校友的上百件精美作品,其中还珍藏了大师黄志伟、封伟民等陶艺大师作品,为校内师生提供了陶艺学习的良好环境。石湾三小举办了一场陈耀灶“陶瓷乐烧”大师走进校园开展专题讲座,为学生展示匠人精神与陶艺技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2016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指出:“大力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高雅艺术进校园、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等美育实践活动。”艺术教育的建设与本地文化相结合才能在肥沃的土地上开花结果。教育机构可借着政策的东风引入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把石湾陶瓷这个特色品牌开发成系统的艺术教育课程或灵活的教育活动。根据陶瓷的生产工艺、审美机制、形制品类等内容开设课程,举办展览,开展艺术实践活动。多种教育形式开展,逐渐摸索出适合自身办学条件的陶瓷艺术学习的教学模式。
陶瓷艺术既涵盖了历史文化故事,又兼具造型工艺,同时体现审美变迁,因此陶瓷艺术的学习应该是趣味盎然的,不是枯燥的理论背书,也不是重复的机械操作;不是抽象的艺术表现,也不是平淡的实用主义。具象的艺术活动给人的心灵赋予了美好的定义,给予了思想与情感的支撑,让审美活动变成一种自觉的理性力量,使观者能体验事物具体的美感。了解石湾陶瓷需要从现实层面上了解陶瓷的历史故事,每一品类陶瓷的诞生背后都有因果关系,每个故事都能或多或少的承载本土文化信息。对石湾陶瓷艺术教育资源的开发,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具体体现。对石湾陶瓷艺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可着力于四点。
历史文化故事能为艺术教育提供富有营养的文化资源,要考虑到让受教育者通过学习掌握艺术理论知识,再由理论知识构建框架,培养一定的审美品鉴能力。历史文化故事固然是更易于接受的,也更易于学习的,因为对本土的受教育者而言,熟悉的人文环境更能引起共鸣,让人置身其中,故事的构成细节或多或少能与当代生活产生联系,跨越时空的同质文化能引人探究。人的审美情感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从审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这就离不开审美形态的教育。触景才能生情,所谓“情无景不生,景无情不发”,正是这个道理[2]。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受教育者置身在熟悉的文化背景下,了解本土文化故事脉络,感受本土艺人的创作经历,能更好地发挥艺术教育功能,从而“润物无声”。陶瓷是社会生活变迁的写照,每个时代皆有不同的属性,如早期的灰陶、黑陶,凝聚了原始社会对生活的智慧;斝、爵、尊、觝在商朝作为酒器,但到了周朝,觉得前朝因酒误国,也因制酒需要大量粮食,则开始禁酒;元青花粗放大气,明清花素雅细腻。随着社会嬗变,政权的更迭,人类活动的变化,陶瓷外观也会根据社会各阶层的需求而产生变化。
陶瓷的发展见证了中华文明的繁荣与败落,灿烂与凋敝,每一种器型,每一种材质,每一种釉色都有其背后深刻的含义。石湾陶瓷与广东文明共发展,从古至今都散发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借鉴了北方瓷器丰富的器型与釉色,结合岭南风情特色,自成一家。题材丰富多样,多取材于现实,创作灵活,充满现实主义。从历史背景、人物志、民间轶事等方向进行研究,搜集资料,归类,整理成系统完整的可用于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内容、通俗易懂的艺术教育资源,不仅是有利于石湾陶瓷文献资料的整理,还有利于石湾陶瓷艺术资源的实践利用。石湾陶业在明代已订立行规,各行里有大小作坊,老板称作“东家”,工人与其他劳动者交“西家”,并且在明清时期诞生了一批如黄炳、陈渭岩等著名的陶塑工艺家。人物故事是石湾陶瓷的代表题材,如《竹林七贤》《哪吒闹东海》《红灯记》《白毛女》等有连贯情节的组塑,充分表现对人物陶塑的把控能力。陶塑岭南人有多神信仰,有浓厚的祭拜祖先风气,石湾窑则出产大量的香炉、五供、长明灯等陶瓷用品。最为著名的石湾陶脊,又称“瓦脊”,为岭南独创的传统建筑装饰,如广州陈家祠则是石湾陶脊的代表建筑,屋脊上装饰了各种脊兽,还有神仙、花卉、亭台楼阁等,施以稳重的酱绿色、蓝色等颜色。这些神仙神兽装饰让建筑屋顶具有更强的艺术表现力,同时具备崇高感,拥有华丽的外天线。艺术陶瓷的出现则与陶脊出自一脉,也是多表现人物故事、鸟兽鱼虫、花果器皿等生活题材。石湾陶瓷文化自始至终都与市井生活紧密联系,既服务于百姓的生活与精神所需,也不乏民间的情调趣味,是雅俗共赏的民间艺术。
石湾陶瓷是广窑文化中最为璀璨的文化,是佛山独特的朴实淳朴、平和务实的民风造就了石湾陶瓷。“佛山作为一座朝气蓬勃而又谦逊踏实的岭南名城,自然也有它的身份、品格、精神,有它的任务、掌故、风物和文化DNA。对佛山人而言,了解这些,就是了解他们的城市自我;”[2]石湾陶瓷是佛山乃至广府人精神文明的重要表现,借用艺术教育功能,让受教育者领略属于本土的文化魅力。
传统技艺是具象的,也是生动的,是劳动的智慧结晶,是审美的视觉表现。佛山陶瓷作为民窑的代表,在唐宋年间则有陶坊,在明清时已经研制出大量的仿古釉,有“无窑不仿”的名号,因此佛山陶瓷有着自己的局限性,也有着优越性。局限在于釉色多为前者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缺乏独创性;创作品类多为现实题材,缺少深度与高雅品位。而优越性则是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兼容并蓄,吸收了各窑的精华,创造属于自身的岭南特色;缺少官府的约束,作品多了份随意与温度。这是佛山陶瓷的特色,也体现了广府人求真务实、开阔进取的精神气质。石湾艺术陶瓷多以陶塑为主,与广东潮州窑清新淡雅不同。因陶泥先天不足,陶胎粗糙,因此工匠研制了更为浑厚鲜艳的釉料覆盖在其表面,因此石湾陶瓷色彩饱和,绚丽多彩。
石湾窑工艺的发展与当地的水土紧密相连,明代利用珠江三角洲地区民众炊事产生的草木灰和废弃的金属、玉石残渣,研制了丰富多变的釉料。并借鉴了河南禹州钧窑的烧窑技术,烧出了著名的“广钧”,紫钧三稔花釉有石湾釉色的特点,有着“钧窑以紫胜,广钧以蓝胜”的说法。而在明清,更有“石湾瓦缸,胜于天下”的说法,烧制的日用陶瓷,远销海内外,特别是在东南亚地区,华人聚居的地方,尤喜石湾陶瓷制品。建于明代正德年间的“南风灶”,克服了前期烧窑火候不均的缺点,让不同釉料、胚胎的陶瓷烧于一窑,500年来窑火不绝。2001年,“南风古灶”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载入吉尼斯纪录,誉为“活的文物,移不动的国宝”。石湾陶瓷技法多样,多需要借助工具。造型技法上主要分为贴塑、捏塑、捺塑与刀塑,每种技法皆有自己的流派。明清以后,大部分工匠使用刀塑。而捏塑这种讲究“意境”的技法则只有少数技艺精湛的大师才使用。贴塑,如著名的陶脊上的部分装饰则是采用泥板、泥条或者模印的方法制成再进行拼贴。刘藕生的意塑为捏塑的传神之作,表现为“丑而不陋,奇而不怪”,不拘泥于细节的精雕细琢,将外形化为意象的流动,增添了洒脱与随性。而石湾工仔最为著名的技法则是“胎毛技法”(图1),为石湾陶塑之开创,利用多种不同塑刀,在不施釉的“胎骨”上借鉴中国传统工笔的技法刻画动物毛发,打造栩栩如生的效果。黄炳塑造的鸭子,纤毫毕现、生动质朴,有着“黄炳鸭”之称(图2)。
图1 胎毛法
图2 黄炳鸭
石湾陶艺虽源于北方,但在历史长河中,结合了当地的材料、工艺,以及审美,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在煅烧过程中不断地改良,在实验中感受每个环节的未知与惊喜,总会让人不自觉地探寻。文化是抽象的,而工艺是具象的,这种完整的生产过程能带给人满足感与成就感,学习的过程是从无到有的转化,当中所体会到的愉悦是无可比拟的。技艺是审美具象化的手段,陶瓷艺术创造的过程必然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让陶瓷技艺参与到艺术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能让艺术教育的实施更富含趣味性。
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感知美、喜好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受教育者感受陶瓷艺术的美,则应该多方面、多角度,深度解剖陶瓷艺术美的来源,让其可以理解美、感受美、享受美,从而受到陶瓷艺术氛围的熏陶,润泽心灵。陶瓷艺术与社会变迁息息相关,陶瓷美学特征有着阶段性的变化,不同朝代、阶级所反映出来的陶瓷外观上的变化也有所不同。陶瓷的艺术魅力在于造型的多变、釉彩的绚丽、氛围的营造等方面,皆是陶瓷审美的外在体现。不同的时代,其表现形式不同。石湾虽然“无窑不仿”但也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如石湾仿钧釉,以蓝为主基调,与钧窑以紫基调不同;同时石湾因地制宜研制的釉陶则多为酱色,如酱青釉、酱黄釉等。在器型上,生产大量的煲类、盆类、瓦罐、钵类等日用陶瓷。石湾陶瓷是接地气的,审美的价值来自对生活的热爱,因劳动而创造的美感更容易打动人。
石湾窑多点发展多为借鉴北方名窑的造型与釉色,但同时在前者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岭南本土文化,塑造了大量的人文志士、英雄豪杰、市井人物,同时花鸟鱼虫、飞禽走兽、花卉蔬果等都是表现的题材。早期石湾陶塑作品粗犷简练、浑圆结实,有拙朴天然朴素之美,但又脱离了早期的自然主义,后期的创作造型夸张、传神、生动,亲和力十足,但也依然形神兼备,比例和谐。石湾陶瓷注重人物肢体眼神的刻画,不似北方陶塑,表现庄严稳重。夸张的肢体变化,生动细腻的衣纹处理,矍铄的眼神,表情刻画极富特点,人物个性鲜明。清末时期,为了让皮肤质感更为自然,面部与裸露的肌肤则采用泥胎的原色,在衣服纹饰上添加彩釉,这种效果让作品少了距离感,增添了戏剧性的张力。石湾陶瓷海纳百川,多种艺术形式借鉴与融合,形成独特的岭南陶瓷。1964年,佛山出土的人物彩绘陶,结合了国画彩绘的表现形式,融合了绘画艺术与造型艺术;石湾陶瓷与粤剧相辅相成,在题材选择上,与粤剧十分相像;同时,石湾陶瓷还融合了剪纸、年画、木刻等民间艺术形式,是整个广府艺术文化的缩影。石湾陶瓷的美学关系是复杂而统一的,汇集了广府多种民间艺术,在审美情趣上也高度一致。对陶瓷文化的挖掘则是对本土文化的了解。
石湾当代陶艺展上,展现了崭新的石湾陶瓷艺术美学态度,“对一个地域文化如何从其内涵介定并发现其本质,如何面对外来文化,不仅是态度问题,也是水平问题。在文化的认识上有两个标准:我们不会否定拥有现代文化的中国不是中国,而是往往否定现代文化是中国文化”[4]。艺术教育若仅仅是定位在古代美学思想的学习,则是思想的僵化,立足于现在与未来的艺术教育发展观才能实现全民的审美教育目标。
石湾陶瓷美学的发展是与时俱进的,思维观念随着生活方式而变,审美也在不断变化,而艺术创作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中产生了更多的表现形式。实用主义的陶瓷也跳脱出固有框架,创作以纯观念,为艺术而艺术这样的理念为主的作品,从而追求更为多元的艺术表达语境。现代陶瓷的艺术理念催生出对环境陶艺、生活陶艺的概念,将现代艺术与陶瓷材料相结合,陶瓷的附加价值更为复杂,是生活情趣与精神寄托的融合。生活陶艺,是更为小众情趣的陶艺创作,有更多的个人创作属性,,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创作者既可享受艺术创作的乐趣,又可以学习陶艺知识。这样的陶艺创作形式将专业陶艺技术带入到普通百姓家中,让更多人参与其中。陶塑大师钟汝荣先生之女钟婉尧,将石湾陶艺与当动漫文化的结合,在石湾陶公仔中添加动漫元素,通过充分研究石湾陶土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吸收西方二次元审美思维,融合当代年轻人审美趣味,创作出特色的陶艺作品,为石湾陶瓷艺术注入新的生命力。发展的、能动的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更多年轻人的参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的开发不仅是生搬硬套,是互动而相互成长的。因此,观念与审美的变迁让传统工艺与现代人生活产生更为自然的结合。
接受“正在进行时”的陶瓷艺术,是优秀传统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表现,也是审美教育现代化的体现。石湾陶瓷的美学价值不仅是对传统的索源,更是为新的艺术观念提供创作的土壤。陶瓷是介质,是精神文化的容器,它既可独立也可融合。新时代的石湾陶瓷应该有新的文化面貌,不仅是传承的,也是发展的,呈现出专属于这个时代的专属美感。
陶瓷艺术是中国历代的政治、历史、文化与科学技术的缩影,凝聚了中华人民的劳动智慧,对陶瓷内涵的解读则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梳理。学习陶瓷文化可以达到深刻了解中国美学脉络,拓宽优秀传统文化审美认知角度的作用,受教育者可以从陶瓷文化上感受到中国悠久的历史与文化。石湾陶瓷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作特点与审美情趣充分结合本土文化价值内涵,是具有重要价值的艺术教育资源。因此,通过对石湾陶瓷文化深入的挖掘与研究,开发艺术教育资源,将其融入艺术教育过程,引导受教育者的审美观念,社会心理感知方向,认知观念与社会主流价值相契合,培养有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的社会人才。同时,学习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提升审美能力,提高美学认知层次。通过对石湾陶瓷文化故事、传统技艺、审美培养,传承与发展四部分内容的深入研究,整理出可利用的艺术教育资源,让优秀传统文化为现代艺术教育服务,也让艺术教育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促使优秀传统文化与大众审美共同成长,更好的传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