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家高原医学中心的业务铺展与联动

2022-11-19 07:47黄柳
中国医院院长 2022年20期
关键词:康复中心低氧机体

文/本刊记者 黄柳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领导曾表示,项目拓展了健康、医学领域的探索,在多部门协同、以高质量标准提供卫生服务保障方面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数年前,北京市一名中学教师在西藏旅游期间因高原反应引发大面积脑梗。紧急入住当地医院使病情得到控制后,该名教师被转运至北京一家市属医院治疗。急性期后,他作为患者来到国内顶级的一家康复医学中心接受训练,但无奈,他的认知功能止步于计算10以内数字的加减法……要知道,他在去往西藏之前是一名数学老师。

这是北京市医疗界尤其是高原医学领域、康复领域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案例。考虑到集合北京市在高原医学领域的医学与研究、康复资源,致力于为广大奔赴高原执行公务或旅行的人群进行预防、保健以及康复训练,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与北京小汤山医院在2018年4月联合建立起北京高原适应研究康复中心,成为国内首家集高原适应与疾病预防、救治、康复于一体的高原医学中心、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人才培养中心。

高原医学中心面向的人群以及工作内容

统计显示,从1994年至2020年,国家共选派9682名优秀干部援藏,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都面临过从低海拔地区到高原,克服心慌、头痛、呕吐、失眠、脱发等普遍高原反应的挑战。

北京市从1995年开始对口援藏工作,至2020年已有940余名援藏干部先后抵达高原工作。值得关注的是,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突发7.1级地震,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在第一时间参与玉树灾后重建的同时,成立了北京市对口支援和经济合作工作领导小组青海玉树指挥部,全面拉开了北京对口支援玉树的序幕。

应用高原医学理论,开展针对性的检查手段与健康干预,佑护一批又一批优秀援藏干部的身体健康,并为赴高原旅游的人士做好健康评估以及全程的健康保障,2018年4月,北京高原适应研究康复中心正式挂牌成立。项目由北京市扶贫协作和支援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共同牵头,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负责项目的具体协调组织指导。

“中心利用我国原研的系列诊治技术,采取‘1+1+2’模式实行一体化管理,即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和北京小汤山医院两家市属医疗机构及拉萨市人民医院和玉树州人民医院两个前方分中心构成,其他医疗机构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北京小汤山医院副院长姜悦介绍,开展面向高原极端环境的特殊检查项目、耐高原能力测试及提升项目,实现科学检查、有效干预、全程管控,有效降低援建干部等的高原疾病发生率,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落实党和国家及北京市对高原援助人员的健康保障工作,同时助力受援地区精准扶贫工作。

images/BZ_84_213_2799_394_2927.pngimages/BZ_84_404_2799_585_2927.pngimages/BZ_84_595_2799_776_2927.pngimages/BZ_84_785_2799_967_2927.pngimages/BZ_84_976_2799_1158_2927.png高原健康服务包缺血预适应训练仪多参数检测仪无创脑血氧监护头戴可穿戴缺血适应训练仪远程心电检测仪

集合我国高原医学研究成果

低氧是造成心脑血管病变的原因之一。1963年,首都医科大学吕国蔚教授首次报道低氧预适应现象,首医研究团队还在当年首次提出低氧适应的组织细胞机制即低氧预适应概念。

北京高原适应研究康复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吉训明教授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在低氧医学基础与临床转化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在低氧导致的疾病防治领域及帮助受试者提高抗缺血缺氧的耐受力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创新成果受到国际同行高度关注。

通过低氧适应训练是通过外在的训练降低低氧对机体造成损害的一种与传统有别机体自身反应的预防措施。研究表明,通过低氧适应训练可激发机体产生内源性保护物质,使人体快速建立适应低氧的能力,提高机体对低氧的耐受能力。

北京小汤山医院李主任介绍,援建干部或社会人士入高原前及入高原后坚持缺血适应及低氧训练可迅速激发机体内源性抗缺血、缺氧化的保护物质,提高对低压低氧环境的耐受能力,减少和延缓急慢性高原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同时,他们离开高原前行脱低氧训练可使机体迅速适应平原的常压常氧状态,使体内氧处于稳定状态,尽可能避免“醉氧”引起的机体功能异常。

与此同时,为保障援建干部等在高原工作期间的身体健康,高原适应中心定期对大家的心脏功能、心电图、脑氧饱和度、眼底与脑血管、心理健康等进行检测与评估,以便及时发现机体的功能异常,尽早进行健康指导或医疗干预,避免出现严重且不可逆的机体功能障碍。

在多年研究以及科技部“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支持(2017—2020)的项目基础上,团队研究成果——远隔缺血适应训练仪成功获批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军队后勤开放研究项目。中心完成了缺血预适应训练仪和高低氧适应训练仪的研发和临床转化,产品在临床得到了推广应用,获得临床医疗器械注册证。中心还获批低氧适应转化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团队缺血适应研究获中华医学科技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国际卒中创新与进步奖。

面向社会开展高原健康科普

北京高原适应研究康复中心近年来专门制定了《高原科普知识手册》,涵盖了起居、饮食、低氧能力测试与训练、高原疾病的防治、高原健康管理知识及方案等多个方面,获得援藏干部及社会人士一致好评。

李主任介绍,手册编写的目的在于从“预防为主”入手,采用科学的理论和简单易行的方法,实现“安全入高原、安心在高原、平安离高原”。

手册系统介绍了高原环境中的低压、低氧、低温、低湿度、强辐射、气候多变等对人体的影响,还分类介绍了高原病,其中哪些是急性病、哪些是慢性病,如何针对性地预防与治疗。

手册中明确了入高原前(如图1)、在高原期间、离开高原前、返回平原后四个阶段相对应的保健与医疗流程。

图1 入高原前流程

目前,北京高原适应研究康复中心在小汤山医院已成功规划建设总面积约4200平方米的低氧训练康复病房、缺血预适应体验中心与远程医疗健康管理中心。

联动藏区医疗机构,中心与青海省互助县人民政府合作,依托互助土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建立低氧适应转化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青海省技术转化中心,成功将低氧缺血预适应技术用于高原疾病防控和心脑血管疾病防治。

中心还与西藏大学医学院签订关于建立“高原低氧适应研究与技术推广基地”的合作协议书,在拉萨市医院和青海玉树市医院建立了训练基地。

猜你喜欢
康复中心低氧机体
低氧环境下HLA-G及EPAS1参与大鼠子痫前期发病机制研究
GW501516对低氧条件下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及其机制*
低氧训练对运动员心肺能力的影响研究
脑瘫儿童学前融合教育支援模式的构建和研究
Ω-3补充剂或能有效减缓机体衰老
奶牛瘤胃健康、机体健康和繁殖性能的关系
低氧抗阻训练诱发身体生理应激及力量适应的研究进展
南昌市康复中心管理问题分析
邓俊峰作品选
饲粮锌在畜禽机体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