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以行为改变整合理论为基础的护理随访对高血压的应用价值

2022-11-19 13:34:24金鑫天津市胸科医院心内科天津300222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2年11期
关键词:血压高血压评分

金鑫(天津市胸科医院心内科,天津 300222)

高血压病因与钠盐摄入过多、高血脂等因素相关,血压值持续升高可能引起或加重靶器官损伤,增加脑卒中、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故临床多采用药物治疗控制患者血压值。临床实践表明,血压值升高与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及不良饮食方式关系密切。因此,帮助患者培养并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控制血压、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常规护理随访中涉及健康宣教、社区义诊等服务,患者在护理中多处于被动状态,长期以往会影响其护理依从性,护理效果并不理想。以行为改变整合理论为基础的护理随访是指护理人员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为患者提供行为支持技术,促使患者明确不健康生活方式对疾病预后的消极影响,帮助患者改变不良行为的干预方式[1]。本研究选择2021年1月至12月收治的104例高血压患者予以分组干预,探究以行为改变整合理论为基础的护理随访对于高血压患者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12月于本院就诊的104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护理随访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参考组各52例。观察组中男27例、女25例;年龄60~78(65.41±3.10)岁;病程2~8(3.56±1.02)年;高血压分级:1级10例、2级31例、3级11例。高血压危险程度:低危9例、中危27例、高危10例、极高危6例。参考组中男29例、女23例;年龄61~80(66.13±3.22)岁;病程3~10(3.64±1.10)年;高血压分级:1级9例、2级30例、3级13例;高血压危险程度:低危8例、中危26例、高危11例、极高危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2]中高血压相关诊断标准;(2)出现头部胀痛、阵发性晕眩等症状;(3)未服用降压药物的静息状态下,收缩压≥140 mmHg,舒张压≥90 mmHg;(4)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合并重要脏器(如心、肝、肾)功能障碍;(2)沟通或意识障碍,无法配合量表评估;(3)合并恶性肿瘤。

1.3 方法 参考组予以常规护理随访:每周组织1次健康宣教,借助微信及PPT进行展示教学,宣教内容主要涉及高血压诱发因素、饮食注意事项等;社区内定期开展高血压健康咨询义诊活动,以面对面的形式普及高血压防治知识,免费提供测量血压、血糖等多项服务。观察组予以以行为改变整合理论为基础的护理随访,分意向、准备、行动3个阶段予以干预,具体如下(1)意向阶段:将高血压病因、常用药物、护理措施等相关知识详细告知于患者,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疾病知识的认知程度,促使其明确遵医嘱护理对于血压值变化的积极影响。以问卷或面对面访谈形式调查患者的生活方式,包括有无吸烟、饮酒嗜好,是否长期焦虑、抑郁,以及日常饮食结构、作息时间等。让患者自行判断哪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引起血压升高的风险,就患者现阶段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分析,探讨不良行为对病情进展的消极影响,协同患者及家属明确行为转变目标,制定行为转变计划。(2)准备阶段:制作高血压PPT课件,筛选具有创意且通俗易懂的高血压宣传视频,定期通过社交平台进行集体授课,或进入社区进行线下宣教,组织患者及家属共同参与。讲解高血压用药注意事项、心血管并发症等基础知识,设置自由讨论及提问环节,鼓励、引导患者及家属积极发言,尽量以通俗的语言对其提出的问题作进一步说明,及时纠正患者及家属对高血压的错误认知,强调日常护理对高血压病情控制的意义。(3)行动阶段:依据行为转变计划进行如下干预,①病情监测:血压值会因吸烟、饮酒、肥胖或长期精神紧张等出现升高,建议每位高血压患者均备有上臂式全自动电子血压计,便于居家自我血压监测;指导患者掌握测量血压的正确方式,嘱其详细记录每日早中晚的血压,并于复查时交由医生辅助诊断。②用药指导:电话及家庭随访过程中,了解患者的遵医嘱用药情况,记录其现阶段降压药物的用法用量,记录患者近期的血压值变化,向主治医师反馈,遵医嘱调整用药方案,并指导患者正确服用;为患者说明需要服用的降压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告知其一旦出现异常应立即就诊。③饮食调理:结合患者饮食喜好、血压值、体脂率制定饮食方案,饮食以低脂、口味清淡、低热量为主,限制脂肪、盐的摄入量,适量增加含钾、钙、蛋白质丰富类食物摄入,如莴笋、牛奶、虾皮等。④生活调理:提倡患者食用淀粉、玉米等复合糖类,减少单糖摄入,控制体脂率≤50%;嘱患者戒烟限酒,定期进行打太极拳、散步等有氧运动,以健康的方式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1.4 临床观察指标 分别于干预前、干预8周后对两组进行如下评估:(1)血压值:使用血压检测仪测量患者血压值,即收缩压、舒张压水平。(2)负面情绪:采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21)予以评价,该量表含有抑郁、焦虑、压力3个领域,每领域均含有7个条目,以0~3分评定,评分越高提示负性情绪越严重[3]。(3)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74)予以评价,该量表含有心理功能、躯体功能、功能、物质生活状态4个维度,每维度均含有5个条目,以0~3分评定,评分越低提示生活质量越差[4]。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血压值比较 干预前,两组收缩压与舒张压值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值均较参考组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血压值比较(±s,mmHg)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血压值比较(±s,mmHg)

注:与干预前相比,*P<0.05。

收缩压 舒张压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参考组组别 n 83.13±6.85*87.20±6.64*3.076 0.003 52 52 tP 159.08±10.01 157.97±10.04 0.565 0.573 131.45±12.01*138.33±8.05*3.431 0.001 98.30±7.97 98.68±8.02 0.242 0.809

2.2 两组干预前后DASS-21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DASS-21中抑郁、焦虑、压力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抑郁、焦虑、压力评分均较参考组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DASS-21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干预前后DASS-21评分比较(±s,分)

注:与干预前相比,*P<0.05。

抑郁 焦虑 压力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参考组组别 n 52 52 tP 14.33±3.15 14.28±3.20 0.080 0.936 10.07±2.87*12.05±3.02*3.427 0.001 15.18±3.24 15.22±3.19 0.063 0.950 10.90±3.13*12.56±3.14*2.700 0.008 12.37±2.15 12.35±2.19 0.047 0.963 10.11±1.67*11.16±2.05*2.864 0.005

2.3 两组干预前后GQOL-74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GQOL-74中心理功能、躯体功能、功能、物质生活状态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心理功能、躯体功能、功能、物质生活状态评分均较参考组高(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GQOL-74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干预前后GQOL-74评分比较(±s,分)

注:与干预前相比,*P<0.05。

心理功能 躯体功能 功能 物质生活状态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参考组组别 n 8.79±2.20*7.62±2.32*2.639 0.010 52 52 t P 6.38±2.05 6.41±2.03 0.075 0.940 8.42±2.30*7.20±2.11*2.819 0.006 6.37±2.15 6.33±2.09 0.096 0.924 8.77±2.31*7.33±2.04*3.369 0.001 5.67±2.02 5.64±1.97 0.077 0.939 8.61±2.33*7.49±2.15*2.547 0.012 6.45±2.20 6.41±2.02 0.097 0.923

3 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目前尚不能治愈,大多患者起病隐匿,部分患者可表现为心律失常、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致使其生活质量低下。药物治疗能促使血压值达标,对减轻症状与改善预后尤为关键,但不良的行为习惯未得到根本性改变也会致使患者血压升高。因此,患者居家治疗期间予以有效护理随访对于高血压病情控制至关重要。

常规护理随访主要采用健康宣教、社区义诊等形式增加患者对疾病护理的重视程度,但由于高血压患病群体多为中老年人,对疾病知识的学习与记忆能力较差,导致护理随访效果并不理想。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值均较参考组低(P<0.05),表明以行为改变整合理论为基础的护理随访有助于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值,究其原因为:高血压起病隐匿,大多患者仅于体检时发现血压升高,或因并发症就医时才诊断为高血压,此病可长期无症状,部分患者受“是药三分毒”的观念影响,出院后会出现擅自停药、调整用药剂量等情况,且并未意识到自身不良生活方式对于病情控制的重要性,导致降压药物疗效甚微[5]。以行为改变整合理论为基础的护理随访中分为意向、准备与行动阶段,能循序渐进式提升患者对高血压的了解,引导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血压控制的影响,继而自觉改变既往不良行为,减少血压升高的诱发因素,从而有效促进患者血压降低[6-7]。

高血压为终身疾病,疾病造成的生理不适及长期用药的经济负担致使患者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而长期处于消极情绪下,会促使心率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形成恶性循环。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的DASS-21中各项评分均较参考组低(P<0.05),表明以行为改变整合理论为基础的护理随访能有效缓解高血压患者的负面情绪。观察组护理中的意向阶段采取问卷、访谈形式了解患者现阶段的生活方式,引导患者意识自身不良生活方式对于疾病控制的消极影响,进而激发患者改变自身不良生活方式的动机;协同患者制定行为转变计划,有利于帮助患者克服惰性,从而提高其护理自觉性[8]。高血压患病群体多为中老年人,其学习接受能力存在差异,准备阶段中通过宣传视频、幻灯片、线下宣教等多种形式为患者科普高血压防治知识,能从整体上提高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及时纠正患者对高血压的认知误区,还能帮助患者掌握血压升高的基本应对措施,正确认识病情变化,由此减少患者因血压波动产生的负面情绪[9-10]。与此同时,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的GQOL-74中各项评分均较参考组高(P<0.05),说明以行为改变整合理论为基础的护理随访有利于改善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血压值的持续升高,患者的头部眩晕、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会相应加重,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观察组行动阶段指导患者进行血压监测,能明确血压值升高主要集中于哪个时间段,是否与情绪、活动有关等,可直接观察病情的发展,且医生可参考血压记录适时调整降压用药。盐、脂肪摄入量过多可引起血压升高,予以饮食调整能降低血浆胆固醇,预防血脂、血压升高,有利于将血压调整在适宜水平[11-12]。同时,给予生活调理,督促患者培养并保持健康生活习惯,能避免高血压病情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生活质量得以改善。

综上所述,以行为改变整合理论为基础的护理随访可以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值,缓解其负面情绪,还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血压高血压评分
全国高血压日
西部医学(2021年10期)2021-10-28 08:25:50
Disorders of the brain-gut interaction and eating disorders
稳住血压过好冬
我给爸爸评分
A2DS2评分与AIS-APS评分在预测卒中相关肺炎中的表现
Castleman disease in the hepatic-gastric space: A case report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11-18 16:56:35
如何把高血压“吃”回去?
基层中医药(2018年4期)2018-08-29 01:25:58
高血压,并非一降了之
基层中医药(2018年6期)2018-08-29 01:20:14
血压的形成与降压
解放军健康(2017年5期)2017-08-01 06:2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