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声伟,李晓军,林彬,葛强(于都县中医院骨伤科,江西 于都 342300)
随着我国社会逐渐步入老龄化,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高龄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多存在不同严重程度的骨质疏松症状,因此,一旦发生骨折事件,结局多为粉碎性及不稳定[1-2]。因高龄患者身体综合素质较差,直接导致手术麻醉等相关风险上升,影响临床医师的术式选择[3]。目前,临床对于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多采用髓外固定、髓内固定、关节置换术等,虽然具有一定疗效,但术后并发症较多,严重影响高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4]。相关研究发现[5],加长型柄可固定远端峡部,提高假体固定的稳定性,避免了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出现。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中药制剂双柏散具有保护血小板、扩张血管的功效,可以改善骨折患者微循环,缓解伤口血瘀[6]。本研究选择本院收治的60例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高龄患者进行分组治疗,旨在探讨采用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结合外敷双柏散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高龄患者60例,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中男17例、女13例;其中骨折分型为Ⅱa型患者8例,Ⅱb型15例、Ⅲ型患者7例;年龄78~93(84.45±5.73)岁。对照组中男14例、女16例;其中骨折分型为Ⅱa型患者6例、Ⅱb型16例、Ⅲ型患者8例;年龄77~95(84.72±5.92)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影像学诊断标准[6]的高龄患者;(2)手术至骨折时间小于2周;(3)可耐受麻醉、手术治疗;(4)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患有其他多部位骨折的患者;(2)手术一侧患有关节炎、肿瘤等疾病的患者;(3)手术前已无法自主下床,直立行走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进行治疗,患者经全身麻醉后取仰卧位,于股骨大粗隆的顶点上方约5 cm,做外侧纵形切口,以露出股骨大粗隆顶点为主,支入导针于髓腔内,沿导针方向进行扩髓,选取匹配的主钉插入髓腔内。在瞄准器视野下,置入导针至股骨头颈,并明确导针方向及位置,置入螺旋刀片于标记好的深度,最后在远端瞄准器视野下,依次置入远端锁定螺钉,冲洗切口并逐层缝合。
1.3.2 观察组 采用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结合外敷双柏散进行治疗,手术具体过程为:全身麻醉后,患者取侧卧位,进行常规消毒。于患侧髋部逐层切开,形成后外侧弧形切口,电凝止血,沿股骨粗隆间后侧打开关节囊,显露髋关节后侧,检查股骨粗隆骨折情况,保留股骨粗隆骨块,于股骨头下端截骨取除,清理髋臼。复位股骨大小粗隆骨折块,用钢丝环扎固定骨折块,以此重建股骨粗隆部,修整股骨颈截骨面。用髓腔钻将股骨髓腔钻通,使股骨扩髓器可以保持与股骨体额状面15°置入髓腔,逐步扩大骨髓腔成形,安装测量双动股骨头试模,复位髋关节,活动患肢检查是否还有关节脱位;选择匹配扩髓型号的加长股骨柄,置入股骨髓腔进行压配,重复收紧股骨粗隆处钢丝,稳定股骨柄假体,将匹配的双动股骨头假体置于股骨柄上压配,检查髋关节无脱位后,进行术末止血,修补肌群,冲洗后切口并逐层缝合。在术后,外敷双柏散,根据患处面积大小,避开手术切口,制作适宜大小敷料,患者取平卧位,用生理盐水清洁患处,纱布抹干,用油膏刀均匀平铺双柏散于胶布上,厚度约5 mm,以不烫伤患者为标准进行微波加热,出贴在患侧肿痛明显处6 h,保持药膏不外溢,每日1次,每日敷药前后观察局部皮肤红肿、疼痛情况,持续外敷2周。
1.4 临床观察指标 (1)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2)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指标,包括术后下地时间、住院时间、伤口愈合时间;(3)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2、3个月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代表髋关节功能越好;(4)统计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具体包括臀部压疮、泌尿系统感染、肌肉静脉血栓等。
1.5 疗效判定标准[7]患者髋关节稳定,手术侧肿胀消失,精神状态良好为“有效”,患者髋关节恢复,手术侧肿胀基本消失为“显效”,其余状态为“无效”。总有效率=(有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术后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s)
伤口愈合时间(d)观察组对照组组别 n 术后下地时间(d)住院时间(d)30 30 t P 7.28±1.71 8.33±1.82 2.303 0.025 15.81±2.63 17.72±3.01 2.617 0.011 12.61±2.42 14.07±2.03 2.532 0.014
2.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髋关节功能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术后1、2、3个月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n 治疗前 1个月 3个月 6个月观察组对照组30 30 t P 66.34±5.13 66.49±5.22 0.112 0.911 77.55±8.24*72.39±8.37*2.406 0.019 82.55±7.24*78.39±7.37*2.205 0.031 88.61±7.38*84.23±7.01*2.357 0.022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在老年群体中,不稳定性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较为常见的损伤,极易导致高龄患者发生髋内翻症状,且因高龄患者的身体机能退化,骨折后长期卧床容易引发较多的并发症,因此临床选择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对于保证骨折复位,促进患者术后的恢复、以及改善预后极其关键。传统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手术内固定,其中,由于非手术治疗需要患者长期卧床,易引发泌尿系统感染、臀部压疮等并发症。手术治疗方法包括股骨近端锁定型钢板、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等,以上方法常会因患者本身的骨质疏松等原因导致手术失败[8]。因此,对于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目前临床多采用加长型股骨柄人工股骨头置换进行治疗,该方法较传统治疗降低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术后隐性失血,促进患者早期进行髋关节功能恢复,以此缩短住院卧床时间明显[9]。针对术后患处肿胀、瘀血等现象,研究发现外用中药制剂双柏散有利于患处组织消肿,改善组织微循环,应用于骨折、关节炎等患者群体中具有显著疗效[10]。
本研究中,观察组采用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结合双柏散外敷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术后下地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原因可能是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中,螺旋刀片对骨质的填压作用较小,不足以达到较好的铺合力,且该术式在术中的隐性失血量较大,极易引发血栓、淤血等症状;而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可通过增加人工股骨柄在股骨髓腔内的固定长度,加强人工股骨柄 的压配强度,以此增加了假体远端稳定性[11];通过假体柄紧密交锁于髓腔内壁,避免了患者在骨折愈合时期发生相关并发症状,同时患者可以在恢复早期,进行下地负重锻炼,缩短卧床住院时间[12];双柏散中含有大黄、黄柏、侧柏叶、泽兰、薄荷组分,其中大黄清热、化瘀、祛毒,侧柏叶清热、止血、活血,黄柏清热、祛毒、燥湿,泽兰消肿、活血、化瘀,薄荷止痒、消肿、清热,协同作用于患处可达到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于患处快速愈合[13]。其次,观察组术后1、2、3个月时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原因可能是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可有效避免术中剥离骨折端软组织与骨膜,同时满足了假体与骨端的生物学固定标准,有利于假体与骨之间力的传导与分散,保障假体长期存留,恢复患者髋关节功能[14];双柏散组分包括大黄、黄柏、侧柏叶、泽兰、薄荷等,大黄解毒消肿,黄柏泻火解毒,侧柏叶具有凉血止血,泽兰活血调经,薄荷疏散风热,各组分协同作用,有利于患者下床进行早期锻炼,改善预后[15]。统计发现,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仅为3.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67%(P<0.05),该结果说明,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结合双柏散外敷可降低因术后患处不稳定、恢复慢等因素引发的并发症发生率,改善血瘀,促进健康预后。
综上所述,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结合外敷双柏散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案,可在显著提高髋关节功能的基础上,加快患者下床活动恢复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