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清琳
小学美术学科教学的目的并不是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大画家,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艺术。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不断深入,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开展小学美术教育,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审美意识,提升学生对美的感知与鉴赏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当创新教学思路,勇于探究新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为目标,引导学生形成对美的热爱和追求,养成良好的审美能力。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美术与审美是相互共生、不可分离的,教师要想开展审美教育,就必须依存于美术课堂,让审美紧密根植于课堂的每一处[1]。在教学当中,教师要重视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将审美的意识灌输到其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促进审美能力的提高。教师应当秉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设计出符合学生审美需求的教学内容,从而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进行“植物”的教学时,教师首先用多媒体播放各类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感知植物的外形特征,教会学生使用线条造型来构造出植物的形态,让学生懂得观察力对于绘画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植物的相关知识,比如植物在生活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建立对植物的情感认知。这样就使得学生掌握了植物的绘画技巧,学会从多个角度来表现植物的形态特点,从而达到最为满意的效果。由此可见,在美术课堂中渗透审美教育,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心理学研究认为,获取知识的过程往往需要在具体的背景中开展。新课改主张开展情境教学,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出优美的审美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生动的环境下。这样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促进审美教学的落实。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信息技术设备来开展美术教学,通过图片、影像、音乐等多种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现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促使学生增强学习知识的欲望[2]。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辅设备的优势,将小学生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使其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当中,接受审美教学的熏陶。例如,在进行《四季的色彩》教学时,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分别展示具有四季特点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感知到每个季节的特点,深刻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感,接着进行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迸发出创作的动机。除此之外,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在课堂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安排学生观看关于四季变化的纪录片,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魅力,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样就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动机,让他们在生动的知识情境中学习,从而达到培养审美能力的目的。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为导向,选择具有审美教育意义的素材,从而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想象力是美术的灵魂,也是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部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坚持启发性的教学原则,循循善诱地开展教学活动,启发学生进行联想与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3]。例如,在进行《我们的社区》教学时,教师要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如对社区规划方案进行改进和完善,并且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竞争和学习。一名学生的思维可能较为单一和固定,但是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就能起到集思广益的效果,使得学生的思路得到拓展,起到创新学生思维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经常以分组教学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鼓励他们对事物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这样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艺术素养,引导他们从不同的审美角度和立意出发,创作出精彩纷呈、各具特色的画作,进而增强审美体验。
美术教学中既要传授美术与美工方面的技能,还要引导学生鉴赏美术作品。美术作品中蕴含了艺术的美感,是教师开展审美教学的直接工具。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鉴赏名家名著,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生动地感受到美术的美学价值,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对美的感知与鉴赏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交互白板等信息技术,将美术作品直观生动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经历一次高水平、高质量的审美体验,从而使学生的观察力与想象力得到有效培养。需要指出的是,小学生由于年龄还小,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不够丰富,鉴赏美术作品能够帮助他们增进对自然与社会的了解,弥补在审美体验上的不足。因此,教师选择的美术作品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且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徐悲鸿的《奔马图》《愚公移山图》《田横五百士》,齐白石的《鱼虾图》《墨蟹图》《松鹤图》,梵高的《麦田群鸦》《风车磨坊》《茅草屋》等,都是比较合适的作品。
奥苏伯尔在有意义的学习理论中指出:“一切有意义的认知活动都能让人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并利用这种体验来促进认知活动的开展。”由此可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并通过反复的训练来体验美。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能够用欣赏的眼光去认识事物的美。如一年级班上有个单亲小女孩,她的性格比较内向,很少与其他小朋友交往,但却有很好的美术想象力。在开展国画写意创作活动中,老师没有安排她参加训练,准备让她从基础的墨色开始练习。然而,她却坚持要去画国画。为了不让她失望,教师还是同意她的选择。而当她拿出自己的作品时,却发现画得并不理想。这种情况下,教师给她提出合理的学习建议。如:“如此美丽的花儿既要给老师们看,还应该让每一个爱花的人都来看看,你说是吗?”她听了这样的话既高兴,也增强了自己的自信心。实践证明,只要小学生能够把自己观察到的生活中的美景用自己的手画出来就很了不起。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练习,这个小女孩的性格变得开朗了,从她的画中明显感觉到线条变得灵动了,说明她对美的感知能力增强了。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由此可见,审美与人的情感是联系在一起的。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事物美与不美根本就在于能否调动人的情感,让人感受到其中的美。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离不开现实生活。只有结合生活开展审美教育,才能让学生从内心体验到不同的美。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把美术创造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到一起,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如通过定期组织开展主题性绘画创作活动,或开展绘画比赛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审美能力。再如,在开展“感恩母亲”绘画比赛中,可以让学生感受亲情美;在开展“安全在我心中”手抄报比赛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文明的秩序美。实践证明,通过开展这样的美术创作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总而言之,小学美术的教学离不开审美情趣的融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对审美教育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开展美术欣赏的单一层次上,而是要通过创新教学理念,开展生动的情境教学,将审美教育与美术教学有机结合到一起,促使学生艺术文化修养的提升,养成良好的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