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锋
今天我来跟大家谈一谈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使用当中的几个问题,主要是我和李二民老师一起做的一个调查问卷的分析与相关研究。
大家都知道,高中语文统编教材是在2019年9月,首先在北京、上海、天津、辽宁、山东、海南等6个省市率先使用的。此后逐渐铺开。2021年7月,我们做了一个问卷调查,最后收集了大概有效问卷5000多份,5000多份问卷其实也就意味着背后有5000多位高中老师,这就有一定代表性。样本来源地区里山东量最大,其次是北京、上海,还有辽宁等。感谢这些地方的教研员和老师们帮我们收集调查问卷。
通过5000多份的调查问卷,我们发现了其中有一些集中的问题,需要得到大家的重视。教材的编者也好,各位老师也好,各位相关的教研室的负责人,等等,还包括我们的学生,也要注意到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在使用当中的问题,不是哪一方面、哪一个人、哪一个部门的问题,需要我们合力来解决。
第一个集中的问题就是,近半数的教师认为课时紧张。参加调研的老师大多数将这归结为教材的内容多而且难。但实际情况怎么样,需要进一步调查。
第二个问题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这个任务群对于教师们的挑战非常大,学生阅读水平的差异被认为是其中最大的困难。
第三个问题是从教学方式,也就是从教材使用上来看,呈现出“三分天下”这样一个态势,也就是单篇为主,或者说是以单元整体为主,或者是以群文为主。这就表现出对统编教材的结构理解不够。在实际教学当中还有一些相关的表现,就是将单元导语、课文注释,还有学习提示同等看待的趋向。
第四个大的问题,就是对任务的设置总体上是满意的,使用的时候老师们也会有增减,任务实施的主要困难在于课时不够。
第五个大的问题,在我们调查问卷中体现的是,活动类单元当中会发现,没有探索到合适的教学方式。其背后的本质是对活动类单元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那么我们下面一一来讲这五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课时紧张。大家可以看到调查问卷的图,展示了超过半数(约有56%)的教师认为课时紧张。而且我们还要考虑到这次试用的时候主体是像北京、上海、辽宁这样的省市,这些省市的师资水平在全国范围内还是有优势的,那么如果全面铺开的话,是不是更为紧张?
这一困难的原因有哪些?排在第一位的是认为内容过多,第二位的是认为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第三个是教材内容较难。这样加起来占到了84%。学生的基础薄弱,其实是相对于教材而言的。内容较难,这个跟学生的基础薄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这些原因总的说明,统编教材的内容是多而且难的。当然这也有相对性。那么到底是教材本身的内容过多,还是由于这是一个新的教材,老师们要适应,所以会在自己具体教学的时候觉得“多”,教不完?“难”也是这样。
所以,这到底是试用的时候教师遇到的问题,还是今后将会继续遇到的问题?是不是随着教材的使用,随着我们各项培训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这些问题会得到解决?
在难度的考量当中,具体而言,认为选择性必修偏难的比必修偏难的要稍微多一些。事实上是这样的,在我们的教材编写当中有这样一个梯度:必修针对的对象和选修针对的对象,我们考虑在水平上是有一个梯度的。选择性必修,因为不是所有的高中生都要选修,所以在难度上有所增加,这个难度是正常的。
我们接着看第二个问题,就是整本书的阅读与研讨。在必修当中,整本书的阅读与研讨这一任务群的挑战是最大的。通过数据图可以看到,整本书的阅读研讨,在其他的任务群的比较之下,难度很突出。无论是对于老师还是对于学生,都是这样。所以,有必要对这一“新鲜事物”,对这样的一个任务群做进一步的澄清,以减轻教师和学生的焦虑。
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主要是体现在两本书上,一本是《乡土中国》,一本是《红楼梦》。在这两本书的课时的安排上面,40%以上的老师都是至少要花到9个课时,《红楼梦》就更长一些,超过9个课时的达到62%。前面我们说到的课时不够用,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整本书任务群耗用了大量的课时。那么在选修的、必修的这一部分,比如选必这一部分,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大家会看到整本书在整个任务群当中占到的这样的一个分量也是首屈一指的。
这时我们就要看到一个问题,现在时间都集中在整本书的阅读与研讨上,那么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既然高中语文课标和教材都把这个任务群给独立出来了,那么,什么是整本书在语文学习上独到的价值?增加的这个东西有哪些增量?单独看《乡土中国》,单独看《红楼梦》,有时候看得不太清楚,如果你把更多的整本书纳入进来,比如说《论语》《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等,这些都放在一起,这个时候或许反而会发现整本书的价值所在。最早提到要在教学当中体现整本书教学的是叶圣陶先生,叶先生的原话是:“读整本的书,建立读书的习惯。”这是叶圣陶先生在谈阅读教学时很经典的说法。国文教材应该用整本的书,而不该用单篇的文章。为什么?因为整本书阅读里能够涵盖到的阅读能力、策略,会把单篇教学的都覆盖,学会了读整本书,再去读单篇文章是相对容易的。这是叶圣陶先生的理念。
所以大家看到他强调读整本的书,其实就是读书的意思,“整”在这里没有特殊的含义。大家特别重视整本书的阅读与研讨,这样一件事情本来是一个好事,但如果过分关注或者过于焦虑,不思考整本书阅读与单篇文章教学之间的根本差别的话,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这里我们有两个提醒。第一个提醒,就是我们要忽略“整”,重视“书”。叶圣陶先生“读整本的书”其实落脚点就在读书上。如果我们看《乡土中国》的话,你会看到它是一系列散论性质的文章集合起来的。在费孝通先生的弟子赵旭东看来,《乡土中国》《乡土重建》都是散论性质的作品,也就是以单篇文章的集合。如果一定要强调“整”反而是不合适的。那么《红楼梦》更是这样,前八十回跟后四十回,学界基本上有公论,不是出自同一个作者,而且还有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那么《红楼梦》的“整”体现在什么地方呢?用这个角度来看的话,《乡土中国》跟《红楼梦》的共同特点是篇幅大、复杂性高,这是单篇文章不具备的。
第二个提醒,就是我们读整本书不是仅仅读这本书,我们是要通过读《乡土中国》来学习怎么样去读学术论著,通过阅读《红楼梦》来学习怎样读古典长篇小说,等等。我们不是要去把社会学的方法搞清楚,把《红楼梦》里面各种精神思想搞清楚,我们要通过读这些整本的书,学会阅读不同类的、篇幅大而且复杂性高的书,这是整本书的阅读与研讨最终要指向的目的。
第三个问题关系到这次调查中的教学方式,也就是怎么样利用教材的问题。在利用教材方面,单篇为主是之前的主要手段。现在单篇为主和单元整体为主、群文为主的这样的教学方式,已经各自占据了相应的位置,是一个“三分天下”的格局。但是在我们实际教学当中,怎样使用统编教材中的三个不同功能的部分呢?一部分是单元导语,一部分是课文注释,一部分是学习提示。不少老师是把这些都同等对待的,基本上三者处理的方法一致。不过,总主编温儒敏教授对这三个不同的部分其实都有明确的说明。我在这里就简单地重复一下。单元导引主要是交代主题的,选择课文的意图和主要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每一节课有一个简短的学习提示,这个主要是设定学习的场景和引发兴趣,提示学习的方法。这里面有的是主要帮助老师的,有的主要是帮助学生的。在我们实际教学中,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不加区分地去看待这些部分。
第四个问题是关于任务的设计。大家都知道任务群在高中统编教材里特别重要,老师们对于任务的设计总体上是满意的,使用的时候有所增减。主要的困难在于,一活动起来、一做起任务来课时就不够。或许要明白,任务不是都在课堂教学里面要完成的,它是一个目标,可能要在课外花一些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任务其实是新教材跟旧教材的一个差别。之所以提出任务,其实是要把语文的综合能力提上去。这里要提醒的是,我们在落实任务的时候,在老师带领学生做任务的时候,不仅是奔着任务去的,所以也就不是单纯为了解决问题或者参加讨论去准备阅读。“课文本身有很丰富的内涵,每个人可以做自己个性化的解释。”在学生实施任务的时候,我们设计活动是必要的,但是不能一边倒,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因为语文的本质是要教会学生阅读理解和表达。
最后一个问题是关于活动类单元。活动类单元没有选文,没有具体的文章作为基础,就是活动性质的、强调语文综合性质的单元。所以在这一方面,从传统的教学方式跳过来就比较困难,我们看到没有探索到合适的教学方式是老师们主要的问题。这背后反映的,实际上是对活动单元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怎样去理解活动类单元的教学目标?其实教材的编写者也好,教材的培训部门也好,在很多地方也做了一些说明与培训,但看来效果并不是很好。
活动类教学单元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当代文学文化生活,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设计调查方案,实施访谈和调查,从而提高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还要注意访问和书面学习的结合,注意语言的积累、梳理与探索。大家要提醒学生做一些学理上的总结,对自己的学习做一些反思,这是活动任务的目标。在实施的过程中,一方面老师们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另一方面,可能我们在教材的设计和教材使用的培训上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总而言之,通过调查问卷大致能看出这五个方面的问题。我们在全面实施高中语文统编教材的过程中,要多注意这些方面,一起努力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