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空间逻辑

2022-11-19 21:41曹渡帆任捷
职教论坛 2022年8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劳动育人

□曹渡帆 任捷

一、研究缘起:职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空间性释析

在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作为贯穿我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关键一环,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发展和技能型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早在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就提出,“鼓励中等职业学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2020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又明确指出,职业院校要独立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更明确要求,职业院校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相继出台的政策文件,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建设与实施做出了规划,彰显出劳动教育对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大意义。职业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场域,如何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成为了摆在相关研究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尽管当前很多研究分别以理论逻辑、历史逻辑、教育逻辑、制度逻辑勾勒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理论内涵[1]、历史流变[2]、价值功能[3]与制度诉求[4]。然而,劳动教育作为一项具有多维性和立体性特征的教育实践活动[5],更强调体验式、互动式、场景式与探究式的教育教学,它需要多维空间作为实践的载体,也需要更为丰富充盈的教育互动和教育活动,所以开展劳动教育对学校空间释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者只有着眼于更加广阔和更具建构性的空间向度,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推进劳动教育在职业院校内的实施。如果只将劳动教育放置于单一的逻辑框架下分析,或者以线性的时间逻辑进行叙事,就会造成对劳动教育片面化、机械化地理解,更难以洞悉职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复杂情景关系,研究结论自然无法在空间密布的职业院校内自洽,因此“空间观”就成为了本研究的视域突破口。

“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也是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重要视角。”[6]传统的空间观只关注到了空间的物质属性,却忽视了空间的社会属性。事实上,空间一直以来都是开放的、灵活的和动态的,它是体验式存在、结构存在、精神存在等多维存在的有机整体,具有典型的社会性。一方面,空间在社会交往中被赋予意义;另一方面,空间也建构和生产了文化、社会和历史等多重意义[7]。换言之,社会行动与空间结构存在着必然联系,社会行动可以改变空间结构,但也必须与空间结构的特征相结合,从而形成行动的“空间性”[8]。劳动教育作为社会领域和社会活动的具体存在,从来都是在特定的空间中呈现其现实品格的。当把职业院校作为劳动教育实施的空间载体时,一方面,劳动教育赋予了职业院校新的育人功能与育人使命,职业院校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劳动教育理念的投射与反映,是基于劳动教育需要而被创设出的空间;另一方面,职业院校也形塑、拓展和重释了劳动教育的意义与价值,它在实现技术技能人才的主体性时,也深度推进劳动教育在职业教育系统中的变革。因此,以空间思维关照职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既包括了关注职业院校中劳动教育的动态性发展和特殊性表现,又包括了关注职业院校空间本身的劳动教育生产。

另外,对空间的研究和分析必须在具体的场所中才能进行。职业院校是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教学场所,是通过人的行动和社会关系表现出来的具体化的空间(如教室、工厂、企业、车间、基地),其功能和形态都是可以直接进行观察的,而经验的材料只有通过抽象的过程才具有学术意义。因此,职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意义又将从“场所”回归到“空间”之中。为此,本研究更多的是将职业院校作为一种“空间”话语进行表达。当然,职业院校本身是属于社会空间的子系统,是弥漫着各种社会关系的空间结构[9]。因为职业院校作为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它不仅包括了学校内占用的空间,也包括了教师、学生等教育主体所处的生活空间或发展空间,还包括了使用空间或作为空间所显现出来的或显或隐的物质[10]。特别是相比于普通学校以课堂为中心的育人空间而言,职业院校的育人空间更为广阔、空间形态更为多元、空间关系更为复杂。其中,不仅涉及学校空间,还涉及企业产业空间;不仅涉及课堂空间,还涉及社会空间;不仅涉及教育教学空间,还涉及实习实践空间,等等。由此看来,职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会受到多维空间逻辑的影响,是不同空间关联互动的结果。这为本研究引入空间逻辑分析职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提供了前提条件。

综上可见,如果研究者仅以单一叙事的逻辑审视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就难以契洽职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所蕴含的多样化空间及其关联与交织关系。因此,相关研究亟需介入空间关照,以空间作为切入点,提供立体多元的空间逻辑,重估职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认知图式与空间图景,进而能基于空间维度对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进行实践布局,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职业院校中的效能价值。

二、“应然”表征:职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空间范畴

职业院校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空间场域,不仅是育人空间的简单叠加和生产,更是凸显劳动教育意蕴、功能、要素等的教育机制实践。它发生在多维的空间之中,叠加着不同的空间意义。因此,有必要厘清职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空间属性、空间功能与空间环境。因为对空间属性的分析,有助于了解职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价值性和有效性;对空间功能的分析,有助于了解劳动教育对于职业院校育人的特殊作用;对空间环境的分析,有助于了解职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具体场所。可见,对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空间认知,将直接关系到职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效能。

(一)空间属性:自然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整

属性是事物存在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依据。正如职业教育的教育性、职业性、技术性等属性,劳动教育的生产性、实践性等属性。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在空间属性上,既体现着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的本质,也包含了更多的空间要素。职业院校为劳动教育提供了育人的场所,并制约着劳动教育的实践。职业院校借助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能促进学生精神空间和实践空间的协调统一,为学生的发展空间提供精神动力。由此,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空间属性内在地包含了自然属性和精神属性,是自然空间与精神空间的集合体。一方面,自然属性是职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空间基础属性。“空间是一切生产和人类活动的要素”[11],空间作为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社会活动得以进行的基础。职业院校为劳动教育提供了场所资源,是劳动教育得以开展的前提基础,这是职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空间属性。在职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室、社区、车间、工厂等都是学生接受劳动教育必不可少的空间场所,它们为劳动教育提供了物质性保障与基础性条件。学生只有身处其中才能顺利进行体力劳动、服务型劳动、创造性劳动等多种类型的劳动。同时,通过合理的空间规划,也能隐性传递劳动价值观,促进学生内在劳动素养的形成。事实上,劳动教育的基本形态、综合条件、核心价值等要素很大程度上都是在空间的自然属性中体现的。另一方面,精神属性是职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空间价值属性。自然空间是有形的,而精神空间是无形的。事实上,职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在满足空间自然属性基础上,也是较为密切的群体关系集合和具有一定育人功能的教育体系,并被赋予了更为复杂和多样的符号意义。劳动教育的价值效能也正是在精神空间上得以凸显的。劳动教育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是要让学习者通过劳动获得经验的内化,形成以实践推理为主的认知习惯与思维模式,从而在思维和认知上达到新高度[12],这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谋而合。职业院校在实施劳动教育中,在于建立起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系列活动的精神共鸣,让静态性的知识被激活,在环境中浸润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使得学生的劳动技能和正确劳动价值观得到提升。因此,职业院校作为劳动教育的空间载体时,为空间价值生产提供了可能性,是学生发展的精神空间,共同指向的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总的说来,自然属性和精神属性共同支撑了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路径诉求和教育成效。精神空间根植于自然空间之中,自然空间又服务于精神空间,两者构成了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整体空间属性。

(二)空间功能:知识功能和实践功能的共进

从原始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智能社会,人类社会的转型发展都离不开劳动这一重要的手段与条件。不过,随着生产力不断提升,社会渐趋形成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野的局面,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劳动价值观偏差,而劳动教育作为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和养成良好劳动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13],就要将劳动的本质教给学生,促进学生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同向同行。这也正是马克思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具体体现[14]。特别是对于与生产劳动结合最为密切的职业教育而言,加强劳动教育无疑是职业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路径。因此,从空间功能而言,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空间产生和生产缘于人,也必然指向人。从这个角度而言,职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空间生产就是在于勾连起知识空间与实践空间的桥梁,促成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共同进步。一方面,由于职业院校具有知识教学的功能,是师生共同的文化教育场所,所以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要为学生打下必要的劳动知识基础,塑造学生的劳动基本素养,更好地指导其劳动实践。诸如工匠精神、劳动文化、职业伦理、劳动原理等都是要先通过知识传输而形成。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还具有促进学生实践与就业的功能,为学生开展生产劳动提供必要的场所、资源和平台。因此,职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具有天然的空间优势与空间基础。职业院校可以通过淬炼操作、项目实践、工作模拟等方式,教给学生具体的劳动实践操作和功能性实践知识,让劳动知识走向更高阶层的实践性知识。最终,让学生掌握具体的劳作技能,甚至是掌握高阶的创造性劳动,帮助学生谋生就业,实现自我劳动价值与成就。因此,职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就是将教学和实训与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相互结合,通过对知识空间和实践空间、学校空间与社会空间的联结,协同推进学生技术技能与核心素养的培育。所以说,从空间功能而言,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是知识空间和实践空间的集合体,它具有“以劳增智”和“以劳强体”的双重空间功能,最终目的是促成学生“智体双全”,形成良好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三)空间环境: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同构

环境是空间的重要构成要素,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空间实践离不开环境的支撑,环境是其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载体。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一线从事专业劳动、专业生产的技术技能人才,所以相比普通教育的普及版劳动教育,职业教育是专业版劳动教育[15]。职业院校劳动教育重要的是让学生更快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缩短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空间距离。因此,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就成为了职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环境条件。一方面,校园场所、教学场地、教学交往活动、学习文化意境等教育环境要素会对学生劳动价值观、劳动素养、劳动文化知识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作用,发挥出教育使人向善的效用,让劳动所孕育的思维、情感、价值等融入学生的身心发展之中,成为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工作习惯,加深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具身认知[16]。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又不局限于教育环境中,外部的社会环境也参与劳动教育的空间实践之中。特别是随着现代社会风险的日益增多,社会愈加复杂多变,各个职能空间愈加依赖于彼此的协同共助[17]。类似于实训基地空间、社区服务空间、文化公共空间、企业工厂空间都将直接参与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实践中,并更注重培养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完成对接岗位工作的劳动任务,熟知岗位内容和职业标准,掌握新技术、新工艺。另外,社会的制度环境、文化环境、经济环境也影响并塑造了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职业院校能够以多空间切换的方式实施劳动教育,从而打破传统教育活动中的空间禁锢,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学习与交往需要,凸显出劳动教育的社会效益和空间价值。总而言之,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空间环境具有动态性、复杂性和广泛性的特征,它是一个由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构成的综合环境体系。

三、“实然”境遇:职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空间矛盾

职业教育作为围绕着技术技能开展的教育,与劳动有着天然的联系。从空间功能、空间属性和空间环境而言,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都拥有得天独厚的空间优势。然而,职业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的具体过程中,分别暴露出知识空间与实践空间分离、工具空间与价值空间冲突以及教学空间和工作空间桎梏的矛盾性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劳动教育难以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难以实现更广范围内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也导致职业院校在实施劳动教育时缺乏合理的空间架构。

(一)知识空间和实践空间的分离

从职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空间功能来看,职业教育开展劳动教育需要让学生的知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在同一空间中得以进行。可是,当前职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暴露出了知识空间与实践空间相互分离的问题,阻碍了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空间功能的实现。具体表现为:知识空间中“有教育无劳动”,实践空间中“有劳动无教育”[18]。一方面,职业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知识传授中,存在劳动教育片面化与边缘化的问题。尽管职业教育是与生产劳动结合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但目前尚有很多职业院校并没有开展有关劳动概念、劳动功能、劳动类型、劳动伦理等方面的课程,存在以技术技能教育代替劳动教育的情况。同时,在教学上也存在以专业技术实习代替劳动教育的情况[19]。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劳动教育独特的实践价值被淡化和弱化,致使职业院校知识空间与劳动教育实践空间的脱节。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在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上,存在劳动教育形式化与浅层化的问题。劳动教育囊括了丰富的实践活动,而职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就要通过让学生参与有规划的、系统性的劳动实践,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素养。然而,当前不少职业院校在具体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设计中,出现了“走过场”的形式主义现象,既没有设计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也没有以学校为基点建立系统的、完善的、丰富的实践活动[20]。同时,部分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实践还存在娱乐化现象,甚至演变为观光旅游、考察参观,没有持续时间投入、切身体验和情感浸润[21]。长此以往,就造成了职业院校实践空间与劳动教育知识的脱钩,导致学生劳动素养缺失、劳动认知水平受限。

(二)工具空间与价值空间的冲突

劳动不仅指向人的生存,也指向人的发展。劳动教育的意义在于促进学生更好地生存、发展和完善,趋近自由而全面发展。特别是针对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劳动教育始终是围绕着“职业”而开展的。因此,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空间是一个由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构建的系统,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核心。在工具空间中,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暗含了促进学生就业、加快学校发展、响应国家政策和完成绩效考核等工具性目的,而价值空间则来源于职业院校在实现工具性目的过程中不断诘问的过程。两者和谐统一于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空间之中。然而,在实际境况下,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工具空间与价值空间是存在冲突的。首先,当前由于部分职业院校热衷于提升办学层次,追求绩效考核,所以在课程设置、学科专业、教育教学上出现“重基础轻应用”“重学术轻技术”的现象[22],职业院校也就忽视了对学生在技能训练、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劳动精神的塑造,劳动教育自然很难融入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其次,由于职业教育领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物化技能的育人导向和评价导向[23],很多职业院校将劳动教育作为达成工具性目的的手段,囿于职业技能训练,仅仅从培养“可能的生产力”的单一向度出发,让劳动教育变成“见物不见人”的“物化教育”[24]。再次,由于企业行业等市场主体在参与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过程中,过度追求私利性和效益性,导致企业行业在参与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将其作为一种迎合产业、市场需求的教育,制约了劳动精神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彰显与认同,间接导致劳动教育出现了世俗化、功利化的价值取向[25]。

(三)教学空间与工作空间的桎梏

以工作学习为本位的职业教育与以劳动实践为载体的劳动教育具有实质联系[26]。职业教育知识与实践并重的学习方式本身就是对劳动过程与要素的还原。由此看来,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教学是与工作相互融合的,二者无法截然分开。教学空间指导了工作空间,工作空间又反作用于教学空间。可是,目前这种教学空间和工作空间相互协同开放的劳动教育尚未真正成形。一是表现在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实践的空间载体单一。尽管不少职业院校已经大范围开展了劳动教育,但由于空间载体过于简单,导致劳动教育面临着被窄化的挑战。一方面,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实践场所较为简单,类似于实训基地、模拟实训室、普通学校、企业行业等实践平台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甚至一些职业院校将教学场所进行简单划片,以班级包干的形式用于劳动教育实践课的开展[27]。另一方面,劳动教育的数字空间缺位。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未来的工作劳动必然会走向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因此,职业院校还需要将数字空间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载体,将数字劳动融入劳动教育的教学与工作空间。然而,目前职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所利用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创新劳动教育方式和内容,是远远不够的[28]。二是表现在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空间协同效应不足。要想实现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教学空间和工作空间的相互关联,就需要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可实际上,目前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责任者还是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在教育教学、社会实践、管理服务等方面都存在着“单兵作战”的现象,行业企业则对劳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意识淡薄,教育资源整合力度也不够[29]。同时,由于学校教学空间与企业行业的工作空间存在的差异性,导致两者对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缺乏合理的空间规划,在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并没有做到相互衔接、相互匹配,致使教学空间和工作空间的协同育人机制不尽人意。

四、“必然”建设:职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空间规划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并不是一项扁平化的教育实践活动,而是劳动教育在职业院校各个空间的形塑与生产,具有丰富的生产内容与产出途径。因而职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有效发挥各职能空间的育人功能,增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整体合力。据此,要尝试通过课程体系设计,促进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空间功能整合;通过主流文化践行,实现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空间价值引领;通过明晰主体职能分工,增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空间协同效应,进而全面推动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多维空间系统整合。

(一)设计课程体系,促进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空间功能整合

课程是职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有效载体,要实现职业院校“以劳增智”和“以劳强体”的双重空间功能,必然依赖于多元化、系统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其一,要构建以全面发展为导向的劳动教育课程目标[30]。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课程目标要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程目标上要明确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都是为国家发展和党的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共同出发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劳动对学生“智力”与“体力”培养的双重功能,着力培养学生除了具体专业技能之外还应具备的劳动科学知识、工匠精神、劳动安全、劳动伦理、劳动精神等内在素养。其二,要建立劳动理论知识与劳动实践活动相互交织的课程内容。一方面,职业院校要将劳动教育理论知识的传授融入职业教育的文化课程、专业课程与学科课程中,根据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开展劳动与技能、劳动与专业、劳动与职业、劳动与文化、劳动与创造五大内容模块的劳动教育课程,让学生能理解劳资关系、劳动分工、劳动与劳动市场、劳动与人力资本、劳动与经济转型等与自身和国家发展密切相关的劳动知识。另一方面,要通过设计以“活动”和“实践”为主的课程内容,结合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模式,将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精神等内容融入学生的实验实训、跟岗实习、顶岗实习、志愿服务、创新创业中,重点突出劳动的技术性、技能性[31]。其三,要打造立体化的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式。职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课程,要充分借助空间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出“产教融合”“校校合作”“普职融合”“购买服务”“工作项目”“劳模进校”等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式。还可以将专业技能课与劳动教育课程整合,形成“双课融合”的课程实施方式,既实现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又实现学生劳动能力的提升。另外,还要主动与普通学校、企业、政府、社区、家庭寻求合作,推动区域劳动教育资源共享共建,形成更加开放化与弹性化的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式。

(二)践行主流文化,实现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空间价值引领

职业院校既是学生劳动的物理空间,也是承载劳动育人功能的精神空间。因此,职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要积极关注空间的价值之维,通过主流意识形态空间化构建,实现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空间价值引领,凝聚各个空间的育人共识。一方面,要加强各个空间主流观念的表达与呈现。由于职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介入的因素、主体较多,导致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空间是多元化、不平衡和差异化的,而不同空间的劳动价值取向也存在差异。然而,从更广阔的人类社会发展及个体生存生活的视野看,劳动教育又具有普遍性共识,职业院校各职能空间在价值取向上是可以实现通约的。特别是面对新时代人民对高质量教育的迫切需求,更要积极借助学校空间、社会空间、家庭空间、虚拟空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融入各职能空间的实践中,如通过互联网宣传、劳动知识竞赛、劳动产品出售、环境空间营造等方式方法,将抽象隐性的劳动价值观进行显性化、可视化、产品化地凸显,促使学生在多重空间中主动完成对主流意识形态和劳动文化、劳动价值观的情感领悟与价值体认。另一方面,要推动各职能空间价值文化的融合共生与发展。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职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首先要做到尊重不同空间的文化价值差异,推动不同空间的互动交流,然后通过凝聚价值共识,汇聚强大的劳动育人合力,以消解劳动价值工具化膨胀的危机。当然,这种价值共识的形成,需要不同育人主体和职能空间根据我国的特殊国情、优秀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命脉,把“工匠精神”“劳模精神”“进取精神”“朴素作风” 等具有劳动文化特征的养分融入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对正确劳动文化观、价值观的认同,让“劳动光荣”的理念成为每一个学生普遍的价值遵循。

(三)明晰职能分工,增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空间协同效应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空间协同是指校内校外、线上线下不同空间内劳动教育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这既是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综合性与层次性的体现,也是推动新时代职业院校各空间劳动教育平衡且充分发展的关键。因此,要通过明晰各职能空间的分工,降低育人空间之间的功能重合性,减少内部功能重叠,以此构建职业院校以劳育人的空间协同机制。其一,要深入挖掘各职能空间的劳动教育资源。首先,从学校内部空间而言,要从不同的学科空间、课程空间、专业空间、课堂空间之中筛选出与劳动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依据所建立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模块进行整合,进而揭示劳动教育的价值内核。其次,职业院校要加强与校外空间的联系合作,让劳动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与工作世界,充分借助校外空间的劳动教育资源禀赋,如工厂、农田、林区、公司、车间、基地、社区等,拓宽学生劳动实践的场域空间,让校内校外空间实现深度融合和结构互嵌,为学生创设更为丰富的劳动教育学习场景。再次,职业院校要积极利用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虚拟空间,建立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数字资源库,实现各类空间劳动教育资源“云融合”,拓展智能化劳动教育空间的广度,增加劳动教育空间的延伸程度,促进学生数字化劳动能力提升。其二,要积极探索各职能空间的劳动育人模式。职业院校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要结合不同职能空间所拥有的特色资源与教化功能,探索出不同的劳动教育模式,如学校空间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型劳动能力,工厂空间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服务型劳动能力,虚拟空间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字化劳动能力。因此,要通过探索不同空间的劳动教育模式,促使学生能够全方位、持续性地获取知识、参与实践,并实现各职能空间劳动教育的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全面提升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效果。其三,要健全各职能空间的制度规则。制度作为空间的一部分,有助于学校生产出一种合乎教育目的的空间图景[32]。因此,制度体系的完善是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空间协同的前提。一方面,职业院校要借助制度安排与规章规定,把劳动教育有机嵌入各教育空间的日常工作、教育教学、管理服务、文化建设、实训实习中,增强各部门劳动育人的自觉意识。另一方面,地区教育行政部门要以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牵引,制定校内校外各空间劳动教育责任清单,将各职能空间全面纳入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整体规划,通过成立劳动教育议事机构、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加强不同部门的跨界协同等方式,打破制度壁垒,打通空间梗阻,最终构建起纵横联动的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空间体系。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劳动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热爱劳动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