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革命话语建设内容与价值意蕴
——以《红色中华》为中心的考察

2022-11-19 21:04周江平裴成相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红色中华中央苏区苏区

周江平,裴成相

(南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革命话语是革命力量向广大民众阐明立场、解释理论、指明道路的重要方式,革命话语权更是政党政治权力的突出表现形式,是其社会影响力的扩大与强化。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话语建设与宣传工作,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主动阐明自身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广大民众参与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向前发展。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大肆侵略、国民党政府的“封锁”与“围剿”、党自身执政经验不足等严峻形势和突出问题,中国共产党通过创办报刊、召开会议、开展学习等多种形式推动革命话语的产生和发展,为辨明中国革命的前途、阐释中国革命的道路付出了巨大努力。《红色中华》是中央苏区时期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广的官方报刊,作为党的宣传工作“喉舌”,《红色中华》主动服务党的中心工作,自创办之日起就将“发挥中央政府对于中国苏维埃运动的积极领导作用,达到建立巩固而广大的苏维埃根据地,创造大规模的红军,组织大规模的革命战争,以推翻帝国主义国民党的统治……”[1]1作为首要任务,为革命话语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总结中央苏区革命话语建设的经验,有利于推动当今意识形态工作向前发展,对“走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推向前进”[2]1具有重要意义。

一 中央苏区革命话语建设的历史缘起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在敌人军事、政治力量薄弱的地区建立起革命政权,“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间,产生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红色政权区域,在目前的世界上只有中国有这种事”[3]。广大革命根据地,特别是以江西瑞金为代表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引起了国民党政府的忧惧,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军阀调动数十万兵力集结于中央苏区周围,企图以“封锁”“围剿”等方式扼杀新生革命政权。与此同时,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席卷日本,为转嫁国内矛盾,日本帝国主义不断调整战略部署,加紧对华军事侵略。在严峻的形势下,革命话语建设在巩固革命政权、壮大革命力量、聚焦反帝反封建的中心工作、推进革命话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中国共产党基于特定历史条件不断发展革命话语、主动争夺革命话语权,积极推动苏维埃政权建设和革命事业向前发展。

(一)巩固革命政权的关键之举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治国理政的首次尝试。中央苏区创建后,巩固革命成果、加强政权建设成为党执政的重要任务,而革命话语权是巩固革命政权的有力武器。

在这一时期,革命话语能提升群众对革命政权的认同感、推进民主政府建设,从而稳固并发展革命政权。首先,革命话语是增强群众政治认同的有效途径。《红色中华》宣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为数万万被压迫被剥削的工农兵士及其他被压迫群众的利益而奋斗,为全国真正的和平统一而奋斗,他的基础,是建筑在苏区和非苏区几万万被压迫被剥削的工农兵士贫民群众的愿望和拥护之上的”[1]6。利用刊物,中国共产党向全体苏区民众宣告苏维埃政府始终代表劳苦群众的利益,根本区别于封建势力和新旧军阀的反动政权。这种革命话语的不断宣传,可以让广大民众意识到苏维埃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以此凝聚群众共识、增强群众政治认同,为巩固革命政权奠定基础。其次,革命话语是推进民主政府建设的重要方式。苏维埃政府是工农民主政权,苏区民众享有广泛、真实的民主权利。党和苏维埃政府通过广泛的话语宣传,让民众认识到自身的主人翁地位,激发起苏区民众的参政议政意识,能有效号召广大民众主动参与民主选举、积极进行民主监督,更好推动民主政府建设,不断巩固革命政权。

(二)壮大革命力量的应有之义

中央苏区时期,国民党反动政府发起了数次“围剿”工农红军的战争,企图扼杀新生的革命政权。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需要组织一切力量参与对敌作战、捍卫革命成果,壮大革命力量因此成为重要目标,而积极开展话语宣传与动员则是壮大革命力量的重要途径。

第一,革命话语建设是壮大武装力量的客观要求。“红军……是坚决的实行土地革命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国民党军阀的主要的力量,是苏维埃政权的保卫者”[1]117。工农红军是反帝反封建的重要力量,而数次“反围剿”作战极大地损害了红军的有生力量,迫切需要补充兵员参与对敌斗争。因此,积极开展话语宣传是“猛烈扩大红军”的有效途径,宣传红军的宗旨、性质、任务以及英勇作战事迹,有利于让广大民众了解红军的使命与荣光,激发起群众参军拥军、保卫革命政权的热情,为壮大武装力量奠定思想基础。

第二,革命话语建设是动员全体民众的重要路径。革命的胜利不仅依靠武装力量的军事斗争,也需要全体民众的支持与配合。在中央苏区的革命斗争中,党主张“运用群众斗争的伟大力量去发展革命战争”[1]232,发挥这一伟大力量的关键在于精心的话语宣传和动员,让全体民众积极支援红军、主动参与革命斗争,不断壮大革命的有生力量,争取革命战争的胜利。因此,牢牢把握话语权、积极开展话语建设是壮大革命力量的有力保障。

(三)聚焦中心工作的内在要求

中央苏区时期,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党的中心工作,党在这一时期的所有工作都围绕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展开。因此,推进革命话语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阐明自身革命立场和观点的重要方式,也是党聚焦中心工作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革命话语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必要举措。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和侵略,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只有全民族团结起来才能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组织动员一切抗战力量显得尤为紧迫。因此,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迫切需要用革命话语来阐明立场、观点和方法,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主张,号召和推动全国人民参与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另一方面,革命话语是批判反动政权的重要手段。国民党反动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实体,其党内的派系斗争、国统区的现实状况及当局的片面抗战路线都体现着反动政权的腐朽落后本质。因此,要让苏区群众认识到国民党政权的落后性,党需要发展革命话语,引导广大民众认清革命形势,坚定民众参与革命斗争的信心和决心,不断推动民众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四)推进话语发展的客观需要

在党的革命话语中,思想革命是民主革命的重要内容,对群众宣传革命理念、用先进思想武装群众是革命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让群众深刻理解、接受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发挥出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

基于形势变化和革命实践,党领导下的中华苏维埃政府只有逐步转化苏俄革命话语,积极建设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不断促进革命话语与实际国情相匹配,才能满足革命斗争实践的需要。其一,转化苏俄革命话语的现实需求。十月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话语受苏俄影响较深,未能完全跳出俄式话语的局限性。例如1929—1930年,李立三模仿俄国革命方式,要求“集中农民武装,扩大红军向中心城市发展”,不考察分析中国社会的现实境况,盲目进行军事暴动,严重损害了党的武装力量。这表明苏俄革命话语不能完全匹配中国国情,只有根据革命的实际情况建构革命话语,才能真正推动革命的向前发展。其二,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观需要。中央苏区地理位置偏远,民众的教育水平和思想文化素质普遍不高,而源于国外的马克思主义表述较为晦涩难懂。为了让先进思想武装群众的头脑,必须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民众知晓“苏维埃”“帝国主义”等表述的具体内涵,促进话语的本土化表达,真正让群众了解、接受、认同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革命话语和革命事业的发展。

二 中央苏区革命话语建设的主要内容

作为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红色中华》在建设革命话语、争夺话语权方面占据重要地位。在这一时期,《红色中华》发挥报刊媒介的独特作用,积极关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新动向,号召广大群众团结御辱;深刻揭露国民党政府的腐朽统治,增强民众突破“封锁”“围剿”的信心;广泛动员群众监督苏区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苏维埃政权建设水平;积极宣传科学卫生知识,倡导文明新风尚。

(一)民族革命:旗帜鲜明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红色中华》关于反帝斗争的报道类型多样、内容丰富,主要从营造斗争环境、鼓舞军民斗志、凝聚革命共识等方面来建设革命话语,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图谋,激发全体抗战军民的信心和决心。

1.追踪侵华日军动向,营造抗战紧张氛围。作为党的宣传阵地,《红色中华》充分发挥话语的动员功能,积极报道日军的军事动向,拓展民众了解抗战局势的渠道,让广大人民群众意识到反侵略战争的紧迫性。例如:“日本帝国主义增兵东省、炮轰天津、威吓武汉,加紧对中国的进攻”[1]3;“日军攻陷齐齐哈尔(黑龙江省城)……并东逼哈尔滨、西分三路取锦州,不断占据黑龙江的版图”[1]10;“大量日军来沪,准备占领上海,并威胁解散抗日救国会及其他抗日团体,否则日当局为保护日侨权利起见,将采取严重处置”[1]79-80。类似的新闻通讯不胜枚举。日本帝国主义不断侵占东北、华北、上海等地,强占当地的政府机关和重要设施,严重损害我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报道,《红色中华》向群众传递出国土沦陷、民族危亡的讯息,营造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严肃氛围,全面激发民众保家卫国、备战抗战的斗争意识。

2.宣扬英勇斗争事迹,鼓舞抗战军民斗志。在营造斗争环境、渲染抗战氛围的同时,《红色中华》积极宣传中国军民对敌作战的先进事迹,有力地鼓舞人民群众的斗争意志。“奉天义勇军大败日军,造成驻新民屯之日军一联队,损失异常重大,死者长官四人,兵士二十余人,其余兵士,几全部受伤”[1]63;“昨有日本军用飞机一架,为中国义勇军所击下,司机者立即身死”[1]80;“士兵义勇军的英勇战败日军大炮飞机军舰,中国军队作战奋勇,挫败日军进攻吴淞的图谋”[1]133。上述抗战事迹表明日本帝国主义并不是不可战胜的,中国军民的奋勇能赢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为了让人民群众认清这一事实,《红色中华》采用极具战斗性、激励性的话语对中国军队的英勇作战事迹进行广泛宣传,不断鼓舞民众的战斗意志,强化民众革命必胜的信心和信念。

3.发表反帝社论宣言,号召民众团结一心。反对帝国主义的战争需要广大群众的团结协作,人民的伟大力量是取得胜利的法宝。为充分团结人民群众、凝聚斗争共识,《红色中华》刊发多篇社论、宣言,旗帜鲜明地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副主席项英发表专题社论,揭示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谋,即“日本帝国主义以武力强暴的占领东三省,显然是在各帝国主义相互冲突和妥协之下来进行的”,“因此帝国主义的内幕,不仅是共同瓜分中国,而且以进攻苏联及直接镇压中国革命为其最大的目的”[1]20;《告全国革命民众书》更是以鲜明、激烈的话语反对外来侵略,如“反对帝国主义并吞东三省”“中国民族独立与解放万岁”[1]76,并动员工农群众联合起来“实行坚决的革命战争,根本推翻帝国主义与中国地主资本家国民党统治,建立苏维埃政权”[1]76。针对国家危亡的现实图景,中国共产党利用《红色中华》深刻揭露帝国主义的图谋,主动解释自身的革命立场、观点、方针和政策,不断增强话语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动员全体民众参与革命战争,充分团结起干部群众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不断推动革命事业向前发展。

(二)阶级革命:深刻揭露反动阶级腐朽统治

作为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实体,国民党反动政府并未得到广大民众的政治认同。不断迭起的工人运动、学生运动冲击国民党政府的统治,急剧恶化的经济形势严重考验其执政能力,而内部派系纷争则加速腐蚀其政权肌体。以《红色中华》为载体,中国共产党围绕国民党政权的性质、罪恶和前途等展开话语斗争和建设,构建立体的话语场景,向苏区干部群众揭露国民党政府的腐朽统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革命行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宣传群众政治运动,增强民众革命信念。民主革命思想在国民大革命的进程中得到广泛传播,而一党专政的国民党政权引起民众的反感和抵制,《红色中华》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宣传工人、学生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具体行动。“北平学生示威团率领南京、上海等地学生高呼革命口号,武装冲入国民政府、冲击国民党中央党部,打伤数名国民党政府职员、军警,并号召被压迫民众武装起来,震慑国民党当局的独裁统治。”[1]13-141931年12月15—18日,汕头学生集会游行,破坏国民党党部和通敌的抗日会;太原千余名工人学生举行示威运动,组织民众法庭,揭露国民党罪责,遭到军警严厉镇压;吴县学生捣毁国民党党部、痛打国民党委员,并警告国民党不得用军警镇压群众运动[1]50。以群众为主体的政治运动在国民党统治区域内不断产生和发展,暴露出国民党政权的落后。在这一时期,《红色中华》积极宣传国统区内的政治性运动,引导群众认识国民党政权的性质,采用立场鲜明的话语号召民众推翻国民党腐朽统治,不断增强苏区群众的革命信念。

报道国民党派系纷争,揭露国民党政权腐朽本质。国民党内部门阀林立,不断加剧的派系纷争严重威胁国民党执政地位、制约国民党执政能力。《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崩溃》一文转载了陈铭枢发给蒋介石等人的电报:“……致使党政最高领导机关,提挈无人,失其重心,一切安攘大计,何所秉承,举国皇皇,罔知所为……。”[1]46这反映出国民党内部各派争斗日趋激烈、矛盾日益激化,派系分裂割据的形势无法避免。此外,《红色中华》报道了国民党各派别在上海互相争斗,将其内部派系对立的状况暴露无遗,蒋介石下台后,国民党派系纷纷争权夺利,在上海争占党部、抢夺黄色工会机关、争夺商会。由此可见,作为执政党的国民党当局未能缓和内部矛盾,也无法凝聚全党力量进行政权建设,进一步造成其内部派系斗争加剧。针对这一现象,中国共产党利用《红色中华》进行宣传报道,充分揭露国民党当局的分裂、腐朽与落后,让苏区群众了解国民党政权的罪恶和前途,坚定群众参与阶级革命、争取民主权利的信心和决心。

(三)自我革命:抨击官僚主义加强政权建设

中央苏区时期,通过开设“苏维埃建设”“突击队”专栏,《红色中华》用富有特色的宣传报道推动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向前发展。“苏维埃建设”专栏关注土地革命、选举运动、工作作风、合作社运动等内容,涉及政权建设的各个方面,而“突击队”专栏主要揭露革命斗争中的反面典型,明确指出问题,警醒苏区各级干部。两者对苏维埃建设起着重要作用,彰显了革命话语的时代特点。

直面自身问题,反对官僚主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工农民主政权,是党在局部地区执政的重要尝试[2]1。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初期,由于主客观条件影响,相关问题随之暴露出来,而中国共产党理性分析、积极应对,不断提升执政能力。1932年12月5日,《红色中华》发布《中央人民委员会紧急决议》,决议尖锐指出各地在战争动员与工作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即“不从政治上动员群众,组织上发动群众,完全采用强迫群众命令群众的脱离群众的工作方式”[1]826,是典型的官僚主义工作方式,破坏苏维埃政权与群众的关系,不利于苏维埃的胜利与发展。针对上述普遍性的问题,《红色中华》发布一系列激励性的标语、口号,积极动员各级干部团结起来建设苏维埃政权,如“一切工作要建筑在动员群众的基础上”“依靠提高群众阶级觉悟与热情,来拥护法令的实施”“要运用苏维埃各级组织,以及一切群众团体,来发动群众”等[1]827,以进一步提高苏区干部的思想认识,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苏维埃机关中的官僚主义作风,为保持干部群众的密切联系创造了条件。同时,针对政府中存在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封建主义,《红色中华》运用严肃的、带有讽刺性的话语进行批判,并对影响恶劣的事件进行通报,激发各级干部的敬畏心和荣辱心,以此建设更为坚强的民主政府。在第二十七期中,“突击队”专栏批判中华苏维埃政府中存在的官僚主义作风,指责长汀县河田乡苏主席“素不注意群众工作,有一次医院要几名洗衣队到医院去洗衣,他不发动群众,只打张条子来命令群众,不来的就处罚……”[1]491。面对执政实践过程中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利用《红色中华》的舆论宣传功能,结合官方决议与具体事例,以简洁生动的话语描述何为官僚主义、以何态度对待官僚主义,以唤醒苏区干部群众的执政参政意识,不断巩固发展革命根据地。

助力政权建设,提升执政能力。作为中央苏区时期党的机关报,《红色中华》是介绍党的工作方针、宣传工作经验的重要媒介。首先,《红色中华》大量报道苏维埃政府的会议、决议,让苏区干部群众了解党和政府的工作路线,促进民众建构起维护苏维埃政权的思想基础。例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在第十一次常会上明确强调各级政府的工作方针,即“加紧动员群众,参加革命战争,严格督促各级政府,执行中央政府法令和训令,纠正一切消极怠工的不好观念……”[1]299。其次,宣传务实有效的工作经验,推进苏维埃政权建设。在这一时期,中央政府通过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不断锻造健全有力的革命政权。一是要求区乡苏维埃政府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分类整理文件、注意清洁卫生、注重纪律性和组织性,转变松懈散漫的观念,提升基层政权的工作能力;二是反对脱离阶级的工作路线,要全力做好分配土地、选举运动、扩大红军等工作,肃清政府机关的非阶级分子,严格按照阶级路线开展工作;三是重视完善工作制度,以财政工作为例,明确要确立会计年度、确定收支预算、建立审核制度、设立国库及分库、确定财政手续与方法等要求,统一苏区财政工作,做好经济上的充分准备。

(四)观念革命:破除陈规陋习倡导文明新风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只有完全改造腐朽陈旧的观念,革命事业才能持续向前发展。《红色中华》向苏区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破除封建等级观念,不断提升民众的政治觉悟;宣传卫生防疫知识,抵制迷信行为,持续改善生产生活环境。

传播先进理论,摒弃封建思想。中央苏区所在的赣南、闽西地区位置偏僻、交通闭塞,当地民众不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不知晓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概念。为巩固革命政权、争取群众支持,《红色中华》以大幅版面宣扬马克思列宁主义,以此启发民众觉悟,增强苏区民众对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的理解与接受。“卡尔马克斯……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坚决的一致的向资本主义作残酷的阶级斗争”[1]1099。《红色中华》通过刊登文章、报道模范党员事迹,向苏区民众表明: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利益的忠实代表,中国共产党是为广大无产阶级而战,工农红军消灭敌人,是在“为世界贫苦工农谋利益”[1]513。此外,宣传男女平等观念、批判迷信行为也是《红色中华》开展革命话语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颁布婚姻条例后,《红色中华》向民众介绍“婚姻法主要的精神,不只是废除一切封建的包办,强迫和买卖的婚姻制度……最重大的意义,是彻底消灭封建社会束缚女子的旧礼教,消灭男子对于女子的压迫……”[1]196,以此普及男女平等、自由婚恋等观念,进一步推进苏区社会变革。同时,受传统封建思想影响,一些迷信行为屡屡出现。1933年2月,《红色中华》报道新泉南阳区“为了敷衍反封建,反扛菩萨的斗争,各乡苏把这些封建的季节改为纪念乡苏的日期(如南坑乡的一月半,南阳乡的七月半)这样,藉着纪念乡苏的名义,来维持封建残余……”[1]1093,并严肃批判上述行为,号召广大干部群众抵制封建迷信,共同建设先进、文明的苏维埃社会。除此之外,《红色中华》还发布一系列通俗易懂的标语口号,例如“打倒包办婚姻,实现婚姻自由”“男女平权”“彻底铲除封建破除迷信”等,让民主平等的价值观念在苏区群众中深入传播。

宣传防疫知识,提高卫生水平。赣南、闽西地区位置偏远,当地民众缺乏基本的卫生常识,整体卫生健康水平较差,而数次大规模的战役造成交战双方死伤无数,进一步增加了根据地爆发瘟疫的风险。为改善中央苏区的卫生状况,提高工农群众的健康水平,《红色中华》对卫生防疫的特点与举措进行宣传普及。1932年1月,项英撰文称瘟疫问题“不仅危害工农群众的健康和生活,而且影响到阶级战争的力量损丧,这是我们应该严重注意的问题,应该立即解决的问题”[1]44,突出强调了防治疫病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他用丰富详实的话语向苏区干部群众介绍瘟疫的产生环境,并结合相关传染病事例来说明瘟疫的具体危害,唤起民众对防疫工作的重视。此外,他还提出切实可行的防疫措施,如“用石灰水洒在污秽的地方”“一切腐烂的东西不要吃”[1]44,运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引导民众开展防疫工作。在苏区领导干部的重视下,《红色中华》积极发展相关的革命话语,如“卫生宣传工作”“努力做卫生运动”“每地规定每月举行一次卫生运动”等,不断改造群众的传统思想,提升苏区群众的精神文明水平,实现民众内在品格的革新,积极培育苏区社会文明新风尚。

三 中央苏区革命话语建设的价值意蕴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红色中华》构筑话语体系,运用丰富的革命话语向广大民众阐释中国革命的前途、道路、性质和领导力量,不断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持续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动政权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底蕴。

(一)牢牢掌握革命话语权,不断推动民主革命进程

在革命话语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握话语主导权,运用类型多样、内涵丰富的话语驳斥反革命宣传,旗帜鲜明地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激发爱国情感,论述和阐明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动员广大民众齐心协力完成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引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

《红色中华》通过推进苏区经济、社会以及革命理论等方面的建设,不断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第一,动员民众参与苏区建设。为适应革命战争向前发展的需求,《红色中华》号召群众加入红军、购买战争公债、发展节俭经济,努力保证革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需要。例如,在1933年7月,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发行三百万元经济建设公债,相关决议发布后,各级苏维埃政府通过订立竞赛条约的方式推销公债,工农群众及红军战士热烈响应苏维埃政府号召,积极购买战争公债,有效缓解苏区财政困境。第二,阐明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红色中华》全面报道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现实情况,促使苏区群众认清革命形势,号召群众参与反帝反封建斗争;刊发社论、宣言以驳斥反革命宣传,充分发展革命话语,指明中国革命的道路与方向,不断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

(二)开创权力监督新形式,持续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作为中央苏区时期发行量最大的报纸,《红色中华》充分发挥报刊的作用和优势,采用立场鲜明的话语开展舆论监督,设置形式多样的栏目报道各类事例,创造权力监督的新模式,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和政权建设历程。

《红色中华》对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改进工作作风起到突出作用,其历史价值表现为两个层面。首先,维护良好政治生态,稳固党的执政基础。相关数据显示,《红色中华》的新闻报道揭露了数百起腐败案件,涉及贪污浪费、官僚主义、脱离群众、反革命活动等各个层面,有力推动建立苏区廉洁政府,进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壮大红军有生力量,“各种贪腐行为的查处使瑞金的财政支出仅在1933年10月就节省2850元,整个中央苏区的财政支出节约近90万元,可维持10万红军两个月的生活”[4],这在很大程度上肃清了封建流毒思想,推进了苏维埃政权建设。其次,转变工作作风,密切干群关系。《红色中华》的舆论宣传警醒了苏区政府各级公职人员,坚定了苏区干部为民众服务的信念,促使广大党员干部形成艰苦朴素、任劳任怨的工作作风,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诉求放在心上,密切党员干部同群众的联系,使得共产党员人民公仆的形象深入人心,增进了苏区民众的政治认同。

(三)推动工农群众观念革新,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5]。中央革命根据地建立后,《红色中华》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让工农群众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分析问题,不断将新民主主义革命推向前进。

《红色中华》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阵地。自创刊伊始,《红色中华》就明确办报宗旨,宣传党的思想主张,向广大干部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让苏区民众在思想上认同马克思主义,真正做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红色中华》拓展马克思主义传播路径。为了让苏区群众真正认同马克思主义,《红色中华》进行了一系列努力,例如通过革命歌曲号召民众加入革命队伍,通过诗歌宣扬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通过刊登漫画揭露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反动本质等,不断创造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宣传方式,使得马克思主义更加通俗化、生活化,让群众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接受马克思主义,不断提高群众的政治和思想觉悟。《红色中华》推动马克思主义话语转化。在宣传工作中,《红色中华》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苏区革命实践、群众的认知水平和思维习惯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革命话语,例如“革命战争公债”“扩红运动”“反围剿”等,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充分动员广大民众参与革命斗争,为战争的胜利奠定群众基础。

综上,在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充分运用《红色中华》等报刊平台发展革命话语,逐步构建革命话语体系,为阐释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动员民众参与革命斗争、争取革命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共产党人清醒认识到宣传媒介对革命的推动作用,面对艰难严峻的斗争形势,党积极发挥《红色中华》等报刊传媒的独特作用,不断增强其宣传内容的丰富性、宣传形式的多样性,积极推进革命话语建设,生动阐明党的观点、路线、方针和政策,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回顾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时期的艰苦斗争,有利于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启迪当下的意识形态建设,为掌握话语主动权,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提供经验借鉴。

猜你喜欢
红色中华中央苏区苏区
苏区的故事
赣州市审计局组织干部职工参观《中央苏区青年运动史》图文展
苏区精神
广东原中央苏区参照西部政策的来由
毛泽东在《红色中华》报的新闻实践与探索
《红色中华》对广州起义的纪念
《红色中华》与中央苏区经济动员
《红色中华》救灾宣传研究
迎头痛击
全线出击,积极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