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探讨

2022-11-19 20:49林爱华
名师在线 2022年1期
关键词:案例法治道德

文 /林爱华

引 言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一个人的品德应当从小培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将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以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抓住学生品德塑造的关键时期,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接受传统美德的熏陶,提升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实践理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立德树人是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价值导向,尤其在德育方面,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作用尤为突出,更需要道德与法治教师发挥本课程的教育价值,提升课堂教学实效[1]。下面笔者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状进行简单分析,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如何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价值,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流于形式

虽然“立德树人”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但教师也应结合教材中每个篇章的教学内容确定具体的小目标,然而有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并未做到这一点。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不够活跃,参与度偏低,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看出,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部分教师把课程内容安排得过于紧凑,认为只要教完教材中的内容,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未考虑到这种教学模式的实际效果。

(二)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迅速投入课堂学习中,更好地理解教师讲解的内容。而单一的教学方法缺少针对性,经常会出现学生不理解所学内容、完成课后作业比较困难等问题。因此,在当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学方法单一也是教师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教学内容简单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紧跟时代潮流发展的一门课程,教材中的许多内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因而生活应是教学素材的来源之一。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不擅长从生活中寻找教学素材,只是简单地运用教材中的案例开展教学,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经常停留于表面。尤其是在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方面,因为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如果缺乏实际案例的支撑,课程内容会显得单薄、空洞,学生不易理解。

二、立德树人教学目标下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改进策略

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确定具体的教学方向和计划,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某方面的能力或价值观,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让本课程发挥其应有的教学价值[2]。

(一)创设情境,增强感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课程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与生活实践中,在生活中检验所学的理论内容,这就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即学生要学会学习[3]。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忽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导致许多学生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就对新知识无从下手,不会挖掘学习资源,不会自主感知需要学习的内容,这成为阻碍许多学生自学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时,教师可运用生活中的元素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自主思考,寻找学习内容,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让我自己来整理”一课时,由于该课的教学内容侧重于培养学生自己整理东西的意识,在教学延伸环节,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情境:小明的书桌上零散地摆放着铅笔、橡皮、图书、衣服等,如果你是小明,现在需要整理自己的书桌和房间,你会怎样整理?在这样的情境的引导下,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操作活动中,有的学生整理思路非常清晰,有的学生面对凌乱的课桌感到无从下手。在观察了几名同学的操作之后,某位之前一头雾水的学生主动请缨,想再次整理书桌,他将文具、衣服、课本按照类别整整齐齐地放置在了课桌上,相比之前的整理方法,他第二次的表现非常优秀。学生具备模仿他人的能力,看到其他同学把凌乱的课桌整理得非常好,他们会主动模仿优秀学生的做法,这就是自主学习的意识。由此可见,教师多组织学生开展类似的活动,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而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素质。

(二)联系生活,丰富素材,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理念

学生只有真正在生活中践行了教材所学的内容,才是真正掌握了所学的知识,这就是“知行合一”的理念[4]。我们经常会看到有的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得很好,思想观念也很正确,但无法真正践行,这就是“知”和“行”不合一的体现。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构建生活化的场景,让学生及时检验课堂所学,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课堂所学。

例如,在学习完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我们不乱扔”一课后,学生虽然已经明白了“干净整洁的环境人人喜爱,脏乱的环境使人不愉快”的道理,但在生活中仍有部分学生会出现随地乱扔垃圾的行为,这表明学生并没有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因此,教师可以给学生安排实践类作业,如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社区组、公园组、学校组、网络组四个小组,让小组成员对不卫生的情况进行拍照,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调查成果。通过课后实践,学生很直观地看到了社区、公园里的很多地方有垃圾,既影响人们的心情,又污染环境;而校园每个角落都很干净,同学们都遵守环保纪律,这样的环境让人感到非常舒适,而且大家的心情也很愉悦。通过亲身实践,学生对“干净整洁的环境人人喜爱,脏乱的环境使人不愉快”这一道理理解得更加透彻,许多学生开始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运用案例,以案说法,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他们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以便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到知识。小学生对纯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较弱,尤其是法律的相关知识,学生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有时,学生虽然可以将课本中的内容熟练地背诵出来,但无法清楚解释其含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结合实际案例,采用以案说法、以案说理的方式让学生透过案例明白其中的道理,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5]。

教师课堂讲授的案例可以是学生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发生过的,这些都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班级生活有规则”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共同制订班级管理规则,然后要求每位学生都在规则上签名,并在学习和生活中相互监督,以此来培养学生遵守规则、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

又如,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抽象的法律条款有直观的认识和了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用子女不赡养老人的诉讼案例,通过案例讲解让学生明白子女是有赡养老人的义务的,而且我国还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够明白,法律赋予公民权利的同时,也规定了每个公民应当承担的义务,人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应该积极履行自己的义务。通过讲解这个案例,教师也能培养学生懂法、尊法、守法的价值理念。由此可见,通过生动的案例传播道德与法治知识,可以让学生明辨是非,争做遵纪守法好公民。

(四)结合微课,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美国可汗学院创始人萨尔曼·可汗曾发表“让我们用视频重塑教育”的主题研究。微课作为一种新型学习资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6]。对小学生来说,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通常是枯燥的、乏味的,如果教师的授课内容缺少趣味性,学生在听课时就容易产生厌学和抵触的情绪,会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设计丰富有趣的微课,借此吸引学生注意力,使他们由课间松散的状态迅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在运用微课辅助教学时,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从生活中选择各种素材,用图片、视频取代大篇幅的文字表述,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而主动投入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中。

例如,在“新时代新生活”的教学中,教师播放了一个8分钟的微课:前3分钟展示的是某位学生向父母长辈了解的新时代家乡生活和家庭生活新变化的照片,包括奶奶在跳广场舞,妈妈用移动支付方式付款,农贸市场里的商品,包括蔬菜、水果、肉、蛋等。学生通过微课看到这些熟悉场景后,学习热情得到了激发。紧接着,教师播放了我国重点工程项目“港珠澳大桥”的相关视频,然后向学生提问:“你们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直观感受港珠澳大桥工程施工难度之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最后,教师通过微课抛出情景图片对比,让学生从学校、街道、小区的新旧对比中体会环境变化带来的幸福感,引导学生体会热爱自然的重要性,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少年儿童要发挥自身的作用。在这短短的8分钟时间里,学生兴致盎然地欣赏图片和视频,迅速进入听课状态,他们还随着视频内容认识了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并且开始深思微课中提出的问题。在这节课上,教师充分发挥了微课的教学价值,利用有限的时间将复杂的知识点简单化,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递信息、讲解知识,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民族自豪感。

结 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对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尤其重要。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堂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引导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猜你喜欢
案例法治道德
“道德即自然”新证——儒家生生伦理学对道德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样板案例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法治护航 让“游河南”更惬意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