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文化育人路径探析

2022-11-19 19:56:10赵晓杰程雅璇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理工科研究生育人

赵晓杰,王 嵩,程雅璇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在高校推进双一流建设中,文化育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引起了教育界的热烈反响。目前对于研究生这个高层次群体的教育,存在部分只强调完成科研任务,忽视了文化育人在研究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导致文化氛围不足的现象。以理工科实验室为例,购置实验仪器,引进先进设备,往往被认为提供了产生科技成果的沃土,实际上实验室的软件建设,如实验室的环境和实验室管理制度等对萌发创新直觉思维、激发科学奥秘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充分利用文化育人的正向作用,寻找合适的文化育人途径,“育才”与“育德”同行,才能使研究生在良好的环境中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一、文化育人对于研究生发展的重要作用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品德作为才华的统帅,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引领。研究生群体如何实现德才兼备?文化育人(环境文化、班级文化、活动文化、制度文化)彰显关键作用。

(一)环境文化熏陶思想,舒展心灵

学校环境为师生提供硬件设施保障,同时赋予整个校园靓丽风景,给予生机盎然的气息。“人是唯一能够接受暗示的动物。”积极的暗示能够激发人的内在潜能,环境能够给人以最直观的感受,所以良好环境的“暗示”对人的影响是无可非议的。校园是传递文化的主要场所,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将引领研究生建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展现精神焕发的风貌。以校园为空间范围,以学校历史传统为背景,通过对校园内各种园林景致的整体规划和精致布局,呈现出校园文化的实体“美”。用学校的价值观念为环境赋能,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认知。校园环境与学生活动呈现出双向互动性,一方面,校园环境受到学生活动的影响,学生活动的主观建设影响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情况;另一方面,学生在建设校园环境的过程中,打上了校园文化的思想烙印,在正向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成为正向价值观念的践行者和倡导者。清新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师生的精神驱动力,使师生情操在无形中受到熏陶,对于理工科研究生,在理性分析创造新生事物的同时,加入感性的环境滋养;枯燥科研工作的同时,升华生活方式,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班级文化启迪智慧,升华心灵

从刚踏入小学的童年,到懵懂的少年,再到迸发青春活力的青年,班级作为学校的一个基本单元,是学生在学校发展的主要环境,陪伴着学生成长,同校园环境文化有相似作用,而又具自身特色。在集体认同感的作用下,在学校的正向引导下,班级内成员在接触中彼此适应、互相磨合,建构出一套积极的行为标准体系,这样的标准体系被称为“班风”“班貌”。班风班貌集中呈现出整个班集体的精气神,同时塑造着班级成员的共同气质和行事作风。良好的班风能够带动学风,促进学生成绩与人格品行的形成,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启迪智慧、凝聚力量,推动学生集体感和荣誉感的形成。由于研究生学习大多以实验组为单位,时间空间受限,同届同龄交流甚少。班级作为学校文化场域中的独立空间,是研究生在校园生活中人际关系和经验成长的必经之地。良好的班集体符合研究生的成长需要,利于研究生的个性发展,有助于学校建构符合研究生健康成长的文化场域。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相处面,更能使他们在相处过程中感受集体的智慧,形成集体的力量。这种思维意识也会逐渐迁移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后续的工作中,提高自身优势的同时对整个社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班级文化一旦建立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班级成员的成长和周围校园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迭代,这种迭代体现出了班级文化育人的精髓——“变”与“不变”。“变”体现在班级成员在班级文化的哺育中不断成长,研究生在班级文化中获得集体归属感、安全感、价值感,班级文化赋予学生成长力量,班级成员在相互适应中为班级文化赋予新的价值标准和价值选择;“不变”体现在班级成员在稳定磨合后呈现出固定的精神特质。班级文化启迪智慧、升华心灵,班级成员呈现出的认同是源自精神层面的高度共鸣。班级成员毕业后,班风班貌依旧可以辐射影响班级成员的社会成长阶段,班级内成员呈现出“同根同源”的精神基因特质,良好的班级文化可以为班级成员的成长持续赋能。

(三)活动文化引领成长,滋养心灵

活动是表,文化是核。文化决定了活动的内涵,活动是文化素养的体现。对于理工科研究生这个富有创造力的群体,多样的活动形式,丰富的文化活动内容促使他们在理性思考的同时融入感性思维,发掘自己多方面的兴趣、潜能,从而实现全面发展。多维的活动形式不再拘泥于他们为被动的接收者,主动参与能够锻炼其组织协调能力,适应多变的活动风格,培养良好的集体主义精神,对以后科研甚至工作环境的不同氛围能有更强的适应能力。活动文化的建构重点在于创造特色的校园品牌活动。特色的校园活动凝结着学校风气、价值选择、教育理念、学术风范、精神传统,是一所学校历史传统与精神气质的体现。将学校精神价值和德育体系根植于校园的普遍活动中,给予理工科研究生的培育是双重的。一方面,通过多维的活动形式消弭科研工作中的疲乏和反复带来的单调,培育集体活动精神,对于理工科研究生而言可以起到引领成长的作用;另一方面,饱含校园精神的特色活动可以给予学生精神层面的影响,特色活动本身具有号召力、凝聚力、向心力,含有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基因的作用是长效的,发轫于学校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学子,内化于学生个人,是学校的价值规范,对理工科研究生的成长起到滋养作用。

(四)制度文化规范行为,浸润心灵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要发挥作用,首先要明白自己的角色,而融入角色适应环境也就意味着要受到制度的约束。制度体现文化,文化中也蕴含制度。制度文化的建立内化于学校的机体内部,对于学校内部成员起到涵化作用。制度文化对于学校成员的心理和行为起到潜在的约束和规范作用,但与条令条例不同,制度文化是一种非强制性的规范和软约束,它的作用体现在成员依靠规范是依靠精神层面的感召和内驱。近年来,科学研究领域经常出现一些学术不端行为,理工科研究生对实验数据处理不妥当,如少数人存在抄袭文章、捏造篡改数据等。建立健全制度文化显得尤为重要,而制度规范行为,根本要从思想入手,逐渐形成无需提醒的自觉,它不仅能够使师生的日常行为合于制度,在倡导师生自由创造新事物的同时,也保证了学术界良好的道德风气,文化育人,软文化与硬制度相契合,代代传承,成为科学研究的牢靠根基。在长久的制度文化的涵养下,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精神,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对于不规范的行为自觉“扬弃”,形成符合价值规范的行为准则,不可逾矩的精神壁垒,在自觉的精神规范力量下,遵守行为规范。

二、实现文化育人的主要途径

(一)构建精致环境文化,美化育人环境

优化校园环境的重点在于强化“无言之教”。实现环境育人功能并非易事,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不仅要从硬件环境出发,致力于校园环境的建设,利用干净整洁的环境为师生营造良好的氛围。校园景观体现出学生生活环境的品位和层次,宜景宜人,修身养性,陶冶性情,提升审美能力。增设标语、学习园地、名人塑像等文化教育项目,更要汲取地方红色文化,民风民俗、历史文化等特色,领会校史文化底蕴,形成自身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为研究生创造健康舒适的栖身之所。校史文化的建立即在精神氤氲中展现学校的发展轨迹,校园一代又一代学子一脉相承的奋斗轨迹,与时俱进的研究成果,这是在潜力默化中对学生的教育和鼓励。对于理工科研究生,精致的科研环境并非实验仪器的堆积,先进设备的引进,而是要引导其利用自身专业的特色,定期对实验室进行清理美化,用才情和学识装扮环境,将环保意识融于实验教学,营造安全优美的实验环境,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形成文理兼容的文化特色。实验室作为理工科研究生的“第二课堂”,不仅要看设施完备功能齐整的“硬实力”,也要看整洁度和才识的呈现力量等“软实力”。“第二课堂”饱含理想价值底蕴,更有利于理工科研究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创建特色班级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设立班规班训。除了传统的开展班会、课余活动等常规管理之外,还应和信息高速化接轨,利用自媒体平台,创建研究生的班级账号,弘扬班级正气,分组报道班级每周优秀事迹,充分利用班级的特色,体现班级荣誉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班内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其次,和大学生相比,研究生的想法等方面更加趋于成熟,高校可以采用轮值班长等管理办法,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进行“文明班级”评比活动,优秀班干的选拔,提高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开展班级优秀文化研学活动,树立文化自信,缓解将来就业中的不适应性。其三,基于理工科研究生学习方式的特殊性,可以以科研课题组为单位,利用不同年级同组之间的思想交融,形成默契,营造组内文化氛围,形成组内特色“文化”。特殊的跨课题班会为班级文化注入色彩和活力,也能调动学生参与班会的热情和信心。在思想的交流中搭建同学之间的沟通桥梁,使学生对班级产生自豪感和归属感,将教育性、自主性、价值性三者寓于一体,树立理工科研究生的文化自信。

(三)开展多彩活动文化,增强文化底蕴

积极开展各项活动,重视青春底色和青年趣味,围绕爱国爱党爱教育主题,在活动中增强文化底蕴。找准校园活动举办的发力点,充分发挥校园活动作为校园精神和学生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举办特色活动,弘扬校园精神传统。对于理工科研究生来说,增设科技类活动同时增加传统文化元素,开展读书会及重温经典等特色鲜明的文体活动,分层次、分梯度,引导全员参与,寓教于乐,寓学于趣。研究生阶段学生任务繁重,课余感兴趣的是与学术和就业息息相关的活动,利用理性与感性结合,科研与活动结合,充分体现信息化时代媒体平台的优越性。高校可以在理工科研究生中创办更多的文化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丰富活动形式。如现在很多科技类文章被选为封面之后需要用图像表达,科研工作者融入了“女娲补天”等古老的神话传说形象,类似的工作可以在研究生之间开展。集思广益,采用线上线下征集、论坛交流等方式,提出新的想法见解,活动从自上而下变为扁平化开展,体系建设也从平面走向立体。致力于提高理工科研究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使枯燥的生活不再乏味,“流行”与传统结合,实现有时代感的文化育人。另外,可以推出就业服务志愿者,在志愿活动中和招工单位交流,实践与理论相统一,寻求企业公司的需求,更好地为未来就业面试以及工作做准备。在满足需求的基础上,创新活动文化,培养有能力、高素质的社会需求型人才。

(四)建设规范制度文化,健全制度体系

有效的制度体系是学习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立身实际,建立健全多维度的管理、评价、监督体系,加强学风道德建设,形成良好的班风、师风、校风。第一,建章立制,有规可循。规范日常行为,虽然研究生宿舍、理工科实验室、班级等地悬挂有规章制度,但制度从宽、执行从严,语言只是叶子,行动才会结果实,牢固树立安全意识不能停留于形式,要落实责任到岗到人。第二,基于研究生以实验组学习的特殊性,导师在学生自我行为规范方面具有监督和表率作用,提高导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从语言互动碰撞思想,用思想去对研究生行为进行耳濡目染的影响。第三,高校要积极开展道德学术建设,并将学校精神融于制度之中,形成良好的高校制度文化,对研究生的发展起引导和制约作用,树典范、立标杆,避免文化育人的物质化和空虚化,遏制一些不良科学风气的蔓延。

三、结语

文化是一种精神的载体,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换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能够滋养心灵、涵育德行、引领风尚,犹如一盏指路灯,为思想政治教育照亮前行的路。文化育人,校园是载体。经过实践可以看到,校园的文化育人能力对于建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有促进性、针对性、实效性。研究生是建设未来祖国的中坚力量,其素质教育将决定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高校明晰文化育人途径,彰显文化育人功能便显得尤为重要。物质形态与精神建设双管齐下,传统媒体与新兴传播媒介双向结合,校园内部与外部双边联动,打造四类育人的联合机制。校园环境文化需要班级文化来支撑,班级软文化的创建离不开活动文化的添彩,活动文化与其他文化相得益彰,制度文化对各种文化的影响起着无可替代的规范作用,四类文化育人功能相互交融,又各有千秋。构建精致环境文化,美化育人环境;创建特色班级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开展多彩活动文化,增强文化底蕴;树立班级文化自信,增强活动文化底蕴;建设规范制度文化,健全制度体系,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将思想付诸行动,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型创新人才。

猜你喜欢
理工科研究生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车迷(2018年11期)2018-08-30 03:20:28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教育与职业(2014年1期)2014-01-14 02:56:32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中国火炬(2012年2期)2012-07-24 14: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