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BE教育模式的英语(非师范)课程体系的优化设置
——以长江师范学院为例

2022-11-19 19:44
现代英语 2022年7期
关键词:在校生师范应用型

谭 佳

(长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重庆 408100)

一、引言

2015年,国家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了探索本科职业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社会需求和区域发展为目标,旨在在培养技术应用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构建以能力提升面向职业的教学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这些特点符合OBE教育理念,在设计应用技术性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OBE教育理念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参考[1]。文章以西部地区地方本科院校长江师范学院英语(非师范)专业的在校生、毕业生、任课教师、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切入点,探讨OBE教育模式下应用型高校英语(非师范)的课程设置问题。“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应该体现出具有服务当地经济、文化、教育发展需求的、应用驱动的、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创新型复合式模式”[2]。“长江师范学院英语(非师范)专业立足重庆、面向‘一带一路’经济带,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语言基本技能和较强的语言交际能力,具有较扎实的商务贸易及翻译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熟悉现代商务操作业务、政策方针和相关法律,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社会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能够从事贸易商务业务或涉外翻译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3]。

二、理论基础

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基于学习结果的教育)教育模式最早出现于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基础教育改革领域,北美Spady等人首先提出这一概念[4]。20世纪末期,OBE模式在美国教育界十分盛行,之后逐步发展起来,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理论体系。该模式是一种以结果为本位,也是一种以预期“学习产出”为中心来组织、实施和评价教育的结构模式[5]。其倡导“以生为本”的发展理念,高度关注社会对人才的现实需求,着重以学习产出为中心,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及选择和设计重要的教学资源[6]。OBE模式下,课程培养目标的制定更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能力培养主要通过课程来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支撑着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实现。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必然导致很多课程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过程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支撑作用[7]。地方高校英语(非师范)专业可参照OBE教育模式,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习产出”为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既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又注重学生职业发展,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模块化课程,形成本专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8]。

三、课程设置调研

课题组在2019年3月对本校英语(非师范)专业的在校生、毕业生、专业教师和用人单位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问卷调研,为本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设置提供了依据。调研对象包括2015级至2018级在校生483名、毕业生101名、专业教师17名、用人单位9家。学院对以上四类群体分别设置了专业的调查问卷,问卷包含的题目全面细致,能较准确地反映出该专业真实的现状。

调研结果显示学院学生主要不足之处包括业务专业知识能力、英语交流能力、社会实践经历和专业应用技能,基于结果的教育意味着明确关注和组织教育系统中的所有事情,围绕所有学生在学习结束时能够成功完成工作所必需的内容。这意味着首先要清楚地了解对学生而言重要的内容,然后组织课程、指导和评估,以确保最终学习的效果[9]。在OBE教育模式的指导下,我们对英语(非师范)的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对学生英语交流能力的不足,主要在学科基础课方面优化,或需增加口语课时;业务专业知识能力方面,主要在专业核心课方面优化设置,甚至可以将这个体系内的课程重新建构;对社会实践经历和专业应用技能方面的不足,主要在实践课程体系方面进行改革。OBE通常使用术语“成果产出”[10]。成果是清晰的学习结果,我们希望学生在重要的学习经历结束时能加以证明。它们不是价值观、信念、态度或心理状态。相反,成果是学习者实际上可以用他们所知道和所学的东西做的事情——它们是已学到的内容的实际应用[11]。我院英语(非师范)专业毕业生被市场需要,本专业也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我院在人才培养方面首先应该以用人单位的需求作为指标,培养出让用人单位满意的人才。我们的学生最应该提高的能力是业务专业知识和英语交流能力,即专业实践能力、商务专业知识和英语应用能力,那么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该把重点放在这几方面上,同时也要把在校生、毕业生和专业教师的观点纳入进来,尽量达成一致。OBE的两个主要目的反映了其潜在的“全体学生和员工成功”的理念,第一是确保所有学生在走出学校之后具备成功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第二是构建和运营学校,以便所有学生都能最大化地实现这些成果。简而言之,学校专注于培养学生未来的表现能力,并建立以学生成功为导向的运作方式[12]。

四、问题和对策

通过对以上几部分的梳理,可以得出本专业课程体系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如下几点:

(一)课程设置比例不合理的问题

1.本专业的知识要求由基础知识(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核心知识(国际商务、英汉互译、英语文学、英语语言学)和相关知识(哲学、历史、文学、艺术、法律、经济等人文社会科学,计算机基础、第二外国语等)构成;有相当部分师生认为核心知识和相关知识比重过小。对这三种知识要求的课程安排改进的方法是增加核心知识比重和相关知识比重。

2.学科基础课程(必修)四门,包括基础英语、高级英语、公文写作和现代汉语应该改进,调研显示持有“有些课程不必要”和“课程太少”观点的师生都有;学生们主要认为这四门里最重要的课程是基础英语和高级英语,而教师们大多认为最重要的是基础英语和公文写作。这个问题的解决目标是让绝大多数的教师和学生都满意学科基础课程(必修)的设置。

3.学生和教师都一致认为最有效的授课方式是实践中教学,约五成的在校生、约六成毕业生和超过七成的教师认为本专业的理论课和实训课之间的比例安排不合理,认为不合理的主要理由是实训课比例过小。所以培养方案的制定应该倾向于增加实训课课时和学分。

(二)课程设置门数不合理的问题

1.专业基础课程六门,包括英语语音、听力、口语、阅读、语法和写作;七成以上在校生认为合理,八成以上毕业生认为合理,但仅不到五成的教师认为合理,认为不合理的主要理由是有些课程可以合并。

2.专业核心课程六门,包括英语语言学导论、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翻译理论与实践和英语报刊阅读;认为安排合理的在校生和毕业生均不到七成,认为不合理的理由包括课程太少、有些课程不必要和有些课程可以合并。仅有不到四成的教师认为合理,认为不合理的理由是有些课程不必要和有些课程可以合并。专业核心课程全部重新设置,删去不必要的课程,合并部分课程并且另外适当增加一两门核心课程。

3.专业拓展课程(选修)分为三类,即语言文学方向、商务英语方向和翻译方向;不到六成的在校生认为合理,认为不合理的主要理由是还应该有其他一些方向。仅一半教师认为合理,认为不合理的主要理由是商务英语方向应为必修课。课程优化的目标应该是适当增加商务英语方向的课程。

(三)教学方式和教材选择有待改进的问题

1.学科基础课程(必修)、专业主干课程(必修)和专业拓展课程(选修)的学分安排,近四成教师认为学科基础课太多;学科基础课程(必修)、专业主干课程(必修)和专业拓展课程(选修)的学时安排,超过四成的教师认为学科基础课课程太多和专业主干课程太多;再加上问卷显示学生们最喜欢有英语专业背景且具有丰富的商务实践经验的老师,所以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是引进符合相关要求的师资,减轻教师负担。

2.学生和教师均认为应该使用原版英文教材和双语教材。调研显示,毕业生和教师认为应该使用原版英文教材的居多,而在校生认为应该使用双语教材的居多。教材的选择也是本教改小组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让少数几门难度较大的课程使用权威的经典的双语教材,其他课程则选择权威的经典的原版英语教材。

在课程优化的基础上,学院还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专业见习、社会实践、劳动体验及课程考核方面进一步加强英语(非师范)专业人才的培养。

五、结语

学院自2013年开始实施“以岗位适应能力为导向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研究”项目,形成了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经过两年实验,进一步修改完善成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最终定稿为最新的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优化设置项目实施以来,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了大幅提升,尤其是在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13级学生在2015年参加全国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中,全院学生一次性通过率首次超过全国平均过级率;之后连读多年学院英语专业四级一次性过关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2019年我院英语专业四级通过率比全国平均过关率高了17个百分点,全院学生平均成绩高达70分。学生市级以上专业竞赛取得重大突破,市级以上奖励数量和质量逐年攀升;课题成员将实验成果转化为高水平学术论文;毕业生研究生录取率稳步提升。本次调研还显示超过七成的用人单位对本专业的满意度是“非常满意”,对本专业的推荐度是“强烈推荐”。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中,课题组应建立“以能力为本”的适应应用型大学生源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将研究成果在同类院校英语(非师范)专业本科教学中推广,将其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资源,更好地服务于专业英语教学,促进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猜你喜欢
在校生师范应用型
“南京特教师范招待所”饭盆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泛联盟式应用型本科产业学院运行模式
“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物理师范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数说高教
教育部发布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刘彦军: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浅谈高职高专院校在校生结构及变化趋势
Comments on a Quasi-experimental Study by Younghee Sh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