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有泽 (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六中学)
临界生是指成绩临近某个分数界线的学生。就初中而言,一般指那些成绩或能力临近模拟考试或中考分界线附近,且通过努力能够达到或超越这个界线的学生。临界生心理情绪不稳定,成绩忽高忽低,有足够的上升空间和提高的余地,“有很大的潜能和可塑性”。[1]解决了临界生各方面的问题,他们的应考素质和学习能力就会大大提高,成绩自然就会稳中有升。提高临界生的学习成绩和心理强韧性,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终身能力的提升,关系到整个班级的优秀率和班级竞争力,关系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化和学校内涵式改革的成败,是关系到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
提高初中临界生心理强韧性必须要有一定的依托。其中依托时政热点是个不错的选择。时政热点具有“时代性、现实性、鲜活性、情境性”之特点,能够较好地与临界生的内心进行对接,进而起到映射、警醒与矫正的作用。时政的热度一旦和学生的学习,尤其与临界生的心理转化挂上钩,其产生的教育力量可能是其他教学资源所无法企及的。唯有我们开始正视并意识到时政热点对临界生矫正的重要作用,方能更好地了解时政热点的现实主义力量,此后,或许就能为解决诸如因心理品质而导致学生成为临界生等心问题寻得良策。
毋庸置疑,临界生学习或考试时常常表现为“心慌、自卑、紧张”等,患得患失成为学习中的一种常态。而在平时,毅力、恒心较弱也是不争的事实。一方面,临界生学习体系中的漏洞太多,学习目标模糊不清,且没有重点;知识点的掌握不太牢固,混淆的地方较多,考试时易错点和易漏点较多。另一方面,部分临界生学习习惯不好,粗心大意是常态,丢三落四是“家常便饭”。面对基础知识,常常表现出眼高手低之倾向,在复习或考试时心浮气躁,不能以“静心、平常心和自信心”来对待之。久而久之,临界生就陷入恶性循环中:愈紧张愈出错,愈出错愈紧张。类似造成临界生考试成绩忽高忽低的原因还有很多,值得我们以警惕的态度去深挖。充分认识不同类型的临界生特点,强化区别度,能够有针对性地实施转化教育。引领并帮助临界生认识到学习或考试过程中的负向心理是正常的,并且可以矫正,对于学生个人和学校心理健康意义重大。
事实上,临界生有足够的发展弹性与爆发力。说“发展弹性”是指他们具备一定的提高的空间,各科成绩均有上升的可能性,缺的只是心理品质的优化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说“爆发力”是指一旦找到了巧学、善学的窍门,学生就能爆发出较强的学习动力与学习热情,他们成为学习“黑马”的可能性大大提高,知识树不断完整成为板上钉钉的现实,成绩的大幅提高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作为教师,那种“转化临界生难度不是一般的小”之想法应该予以摈弃,那种仅仅从知识体系进行补差而忽视心理矫正的做法应该予以调整。的确,在以往进行的临界生转差工作中,大多数教师会将目光放在知识层面上;家庭教育中,也是以请专门的辅导老师进行知识点的补习为主;一些专家也把知识技能的提高作为最重要的因子进行研究。然而,心理、习惯、情绪、意志力等方面对临界生形成的影响力不容小觑。事实上,恰恰是心理及情绪层面的因子极易造就一批临界生。在这个意义上说,心理矫正以及非智力因子的调整是临界生转化工作中的重头戏。
于是从心理学原理出发进行临界生的转化工作成为班主任及德育老师的必然趋向。而在众多的心理健康资源中,时政热点的利用也成为必然。时政热点一词中的“时政”意味着当代性、现实性与即时性,它反映的必然是紧跟时代脉搏的事件;“热点”意味着此新闻引发了众多人的热议和较大反响,持续地作用于人们的思想与意识领域,留下深深的印记与划痕。如此鲜活的资源不能被弃置,不能让它与学生“擦肩而过”。相反,时政热点应成为学生成长的营养剂,尤其要成为临界生重启精神的不可或缺的营养剂。
浏览新闻网站,每时、每天、每月、每年都有时政热点,其中不乏一些具有浓浓正能量的新闻让人精神一振,令人心潮澎湃。某些新闻之所以经久不息地激励一批批人,是因为其中折射出的亮光照亮了人类前行的路,其中蕴含的能量促使人类砥砺前行。引领学生触摸时政热点,犹如被注入强心剂,重新焕发出昂扬的学习斗志。作为教师,并非随意拿来一则就“为我所用”,而是应该有所甄别、有所舍弃、有所重组。被筛选后的时政热点,应该指向临界生的心理矫正,使之趋向“积极、阳光而正向”的一面。
时政热点浩如烟海,多到“乱花渐欲迷人眼”。[2]选择一些特别具有勤学精神、激励力量和使人醍醐灌顶的素材应用于学生的心理矫正之中,应该成为临界生转化工作中的一个基本视点。热点的正向厚重应该成为一个底线——能够催生出学生积极学习的正能量,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正向兴趣与热情。
如,2021年1月,新闻媒体报道了这样一个热点新闻:连云港一所中学的班主任在带学生看在零下3摄氏度的寒夜中工地施工的情景。这位教师的出发点很好,就是希望学生懂得,不努力好好学习,就会如这些基础劳动者一样从事如此辛苦及廉价的体力劳动。这则新闻引发了网友的诸多评论,一部分人纷纷点赞,认为教师的举动能够激励学生勤奋苦学;另一部分人则提出质疑:社会分工不同,从事工地上的体力劳动同样是光荣的,拿基层劳动者作为对比,去刺激学生勤奋学习,能不能刺激成功先不说,仅仅从教育的本意来说,就是不合适的,就是不厚道的,更失去了教育的本意。
这样的时政热点,能作为一种激励性的资源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中吗?当然能,只不过需要教师进一步地甄别、筛选与重组。教师应该引领学生换一种视角思考这则新闻:要想让这些建筑工人不在零下3摄氏度的夜晚加班,那么,我们就应该制造出更加先进和高效的机器,而这,离不开我们现在的勤奋学习。或者还可以这样设置问题:从事高体力劳动并不可耻,但我们可以在“卖苦力”与“从事更高端的工作”中进行选择,而这,同样离不开现在的奋发……经过这样的加工与重构,时政热点的正向意义被凸显出来了,而这,对于临界生乃至所有学生都具有开悟和警醒作用。
合适的时政热点筛选之后,并非以纯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教师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时政热点 ,而是创新为故事、小品、心理剧和情景剧等多种形式。教师应“破解‘去情境化’‘例证式’‘走过场式’的情境误区”。[3]所谓“去情境化”就是远离情境体验而直指纯理论的展示,所谓“例证式”就是通过“比如说”等枯燥的举例来说明问题,所谓“走过场式”就是让事例出现但未经学生的细致揣摩就草率收场。以上“误区”应该予以杜绝。就情境而言,应该是多种形式的糅合,如,有的以摇曳生姿的故事呈现,有的以短小精悍的校园心理剧的形式呈现,有的以立体高效的微课的形式呈现,有的以诙谐幽默的小品形式呈现……的确,教师应该给时政热点披上合适的“外衣”之后再登台亮相,以诗意和形象的方式赢得初中生的认可与接受。
上例“带学生看在零下3摄氏度的寒夜中工地施工”的资源,应该先以微课的形式出现,然后以“辩论赛”的形式让学生深度品味。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设置“问题链”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思考:“不认真学习就只能‘卖体力’这种说法对吗?高端工作需要我们现在干什么?当我们拥有更好的科技或者更先进的机器时,能否杜绝很晚的深夜加班的情境?”在此基础上进行“点面结合”的深入:先从“点”上畅谈:自己的学习辛苦与建筑工人的辛苦相比,简直不值得一提。然后从“面”上畅谈:每一个人包括工人、学生、高科技人员,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勤奋认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付出才能成功。
这样的递进问题促使学生一步步深思,最终达成一致,产生了正能量。而在其中,学生情绪的转化、认识的提高等,都不是强加的,而是自然而然产生,是“随风潜入夜”的结果,是无痕而高效的道德认知生成。可见,通过情境体验,依托问题谈论,进行点面穿插,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产生正向情绪。这给我们一个深深的启发,那就是,相对于直接呈现的理论而言,“变形”或者“美容”后的时政热点,具有“革命性”的力量。一旦这种力量作用于临界生,那么,心理强韧性的提高必然是情理之中的。
时政热点用到临界生心理转化中的确好,但也应该注意一些原则,注意视角的出发,注意分层针对,注意一点一滴地追踪落实。毕竟,成人与学生不一样,每一个学生的背后都“站着”不同的背景与不同的思想,因而需要不同层面上的多法并举。
所谓“学生视角”是指从学生的天性和现有的心理实情出发,基于学生立场而进行心理转化工作。与“学生视角”对立的是“成人视角”。部分成人总是从“学校利益、家长意愿”等视角出发,谆谆告诫临界生:“为了考上名校,你再加把劲。”这样的告诫不可谓不好,至少给学生展示了一个极有诱惑力的前景。但是,悉心研究,不难发现,部分临界生对于家长规划好的人生蓝图并不认可,他们宁可为自己喜欢的学科而努力。还有一些成人动不动就拿“别人家的孩子”来进行比较:“你看谁谁谁,他次次考试都是前几名,为啥你就不行?”这样的横向比较,不利于学生正向心理的滋生,甚至会“帮助”学生“颓废”下去。类似的例子中不乏一些从“成人视角”出发而忽视“学生视角”的例子,不乏一些因此而陷入恶性循环的例子。对此,教师应实现视角的转换,通过一些“笨鸟先飞”的时政热点启发学生:好的比较不是跟别人比,而是跟自己的过去比;不是在对别人的羡慕中产生自卑,而是在自己擅长的地方产生自信。这样的视角转换应该针对时政热点的选择,更针对材料呈现后学生的谈论。如此,找准彼此之间的糅合点,更加有利于临界生转化工作的高效与递进。
“通过第一扇门才能够有机会打开第二扇门。”[4]这里的两扇门,指的是心灵沟通之门,其中第一扇直指情绪层,也就是心理层面;第二扇是指思想认识,直指言语意义。唯有处理好学生情绪上的“畏难、担心、害怕”等,才有机会发生真实有效的学习,才有可能进入临界生的内心深处。打开学生的情绪之门,需要分层针对——有的是因为粗心大意而成为临界生,有的是因为紧张慌张而成为临界生,有的是因为抵触教师的讲课方式而成为临界生,有的是因为反应迟缓而成为临界生、有的是因为教师的指导不得法或辅导不科学而成为临界生……找到临界生的背后或深处的内因,打开他们心灵秘境的出口,才能有效地转化心理。如,针对粗心大意的学生,可以出示一个因为“一字之差”而导致厂家损失16万元的热点新闻;针对反应迟缓的学生,可以出示尽管天生智商不高但最终成功的热点新闻……班主任或思政课教师,应该时刻留意一些时政热点并分类“储存”,一旦发现可以针对某一类型的学生,即可分层次地“拿来一用”。
好的时政热点,能够“产生情感扩散、泛化,实现情感的积极迁移”。[5]现实中积极迁移的热点有很多,引领学生细腻触摸身边的现实事例进行印证,在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热情的同时,实现情感的“扩散与泛化”。比如,不妨在班会中出示以下时政热点:2021年6月29日,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为来自全国各地的22位“七一勋章”者颁奖,其中有来自云南的一位名叫张桂梅的女教师,曾经帮助1600多名女孩圆梦大学校园,而这之中就有不少一开始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之所以能够考上大学,与自己的勤奋努力有关系,也与张桂梅老师的无私奉献有关系……这样的时政热点,让学生汲取到印证中的现实主义力量——贫困山区的孩子居然有那么多的女孩圆梦成功,“我”为什么不行呢?诸多的感叹之中,学生产生了“我也一定能考上名校”的动力与憧憬。随后,进一步观察临界生点点滴滴进步的细节,以此大面积地宣传,通过跟踪管理,让临界生心理世界的重建成为教师和学校的经常性工作和常态性工程。
总之,利用时政热点进行德育实践,必须以课前资料精选和重组为保证,以课中高效渗透和实施为落实,以课后鲜活印证和矫正为目的。时政热点 经过创新后变为高效的、新颖的、别致的情境,能够提高临界生的心理韧性和抗挫能力,使临界生心理趋于正向、良好、积极,充满浓浓的正能量。当临界生变过去的“忐忑不安”为现时的“淡然平静”,变过去的“气馁消沉”为现时的“乐观向上”,那么,跨过“界”成为成绩稳定的优秀生的那一天就为时不远了。而同时,临界生心理品质的提高,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人生之路上解决心理困境等经验的储备,更是为之欣慰的理想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