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建设中医文化课程体系的必要性及策略*

2022-11-19 19:02丁子惠
光明中医 2022年21期
关键词:一流中医药课程体系

李 萍 丁子惠 王 晶

“双一流”建设的提出给中医药课程体系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依托一流专业、一流课程,而在当前背景下,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中医药人才必须具备坚实的中医药文化基础,高等中医药教育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中医人才,必须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通过中华传统文化树立学生的正确三观从而立德,通过中医文化构建中医思维从而育才。因此,提高中医文化成体系建设质量是解决提升中医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1 建设中医文化课程体系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1.1 健康中国需提升中医药社会服务能力《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1]等规划,将中医药发展提升至国家战略,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需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目前中国的中医药行业尚存在“中医药传承不足、创新不够、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中医药发展基础和人才建设还比较薄弱,因此,中医药人才的社会服务能力亟待提升,现有的中医人才的规模和培养质量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这对中医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是现代中医人才培养的最主要途径,在此过程中加强中医药文化课程教育也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有效方法和必然要求。

1.2 双一流建设对创新中医药文化课程体系提出更高要求2015年10月, 国务院印发关于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提出了“双一流”建设的概念[2]。2017年9月公布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中,全国有6所中医药院校、9个中医药学科进入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名单,中医药双一流建设中,课程建设尤为重要[3]。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立德树人”这一人才培养根本标准的具体化、操作化和目标化,也是当前中国大学带有普遍意义的短板、瓶颈和关键所在。因此,一流课程的建设应该符合“两性一度”的标准,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目前中医药院校的现有课程大多尚未做到将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因此难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当前课程难度不够,无法体现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未能呈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因此学生的学习结果也不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需要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建设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中医药课程体系适应时代的必然要求。

2 文化奠基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在目前课程体系培养下的中医人才存在中医思维不足,中医实践能力和水平不高,中医知识架构不合理,面对社会需求的岗位适应能力不足等问题。现有中医药课程体系培养的中医人才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因此创新中医药课程体系建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而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加强文化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4]。中医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式,是中医药事业的根基和灵魂。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对树立学生正确三观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现代高等教育也要求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而其中德的培养也赖于文化教育做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5]。因此,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文化教育对中医人才的德育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因此,在中医人才培养过程中增加文化教育有其必要性。同时,在中医专业教育上,构建中医思维有赖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中医学以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为基础,中医学基本理论中的阴阳、五行、精气神等概念都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医学也以中国独特的历史背景为载体才能传承至今,因此中医教育必须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

3 目前国内外中医药文化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近年来,部分高校开始了中医药文化课程建设的探索。孟盈盈等[6]随机抽取60名中医学专业学生,通过调整课程结构、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在中医教育中贯彻传统文化、建立中医思维方式等教学实践,比较实施前后的教学效果和满意度,结果显示经传统文化教育后教学质量和满意度明显提高。傅文第[7]基于中医文化课程构建的历史背景和研究进展,从理论、实践和发展3个维度,提出了中医文化课程构建应全面关注中医文化的基础理论、课程架构的模块建设、课程开发的协同创新、教材与现代技术的整合和教学方法5个方面的内容。北京中医药大学在中医各家学说课程的教学研究中,将文化作为立德树人的必要元素,倡导以德树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8]。山西中医药大学在方剂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在中医文化中挖掘思政资源,分析了中医药自信教育的路径,并构建了教与学互动一体的教改方案,促进政治素养与人文素养双提高[9]。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团队针对中医药院校传承发展传统文化过程中文化氛围不足、学生思维模式偏差和课程设置不合理的情况,通过增强学生文化自信、营造文化氛围、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等方式将传统文化融入中医教育的各个环节,致力推动中医文化教育发展[10]。目前已经开展实践的院校大多将文化教育作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元素融入教学,并未实现文化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并轨,也尚未形成系统的中医文化课程体系,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在实践上也没有全面落实,有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必要。

4 中医文化课程体系建设路径

文化教育是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文化的传授过程本质上也是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通过调动各种方法和手段达到预期目的。其所采用的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是教育者在实践中适应一定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特定时期思想特点而创造出来的。因此中医文化的后续传播和建设必须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在这一要求下,对建设完备的中医文化课程体系提出了以下3点策略。

4.1 提升课程质量 打造传统文化金课重新定位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将其作为中医药专业学生学习中医药的基础课程,作为非中医专业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拓展课程,作为各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课程。重新梳理教学内容,突出中医特色和院校特色,对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梳理,提高课程质量,建设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中国传统文化“金课”。根据新的课程定位和教学内容,制定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授课方式、考核方式、实践环节等。在课程内容制定上,着重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和人格培养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课程内容,同时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文化的共通点,力争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为后续中医人才培养的专业教育作奠基。在教学团队管理上,首先加强授课教师的培养力度,并进行严格的考核,培养一批具有高度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精神的青年教师,从而建设一个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授课教师注重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避免知识点的堆砌,注重课程内容的逻辑性和知识结构的整体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在课程考评方面,多元化考评角度,严格规范考评制度,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4.2 丰富教学形式 多元化课程建设路径借助“翻转式课堂”等模式,将中医文化传播和学生接收的环节置于课余时间段。教师可利用短视频、动画、影片片段等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中医传统医学文化、典故等,寓教于乐,利用学生零碎时间去多接触、多学习、多理解。以此充分发挥在线媒体在传播中医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在教学手段上,寻求中医文化与现代网络的结合点,探索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结合的方法,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开放性、及时性的优势,探索隐性教育在传播中医文化方面的可能性。

4.3 构建教学平台 建设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加强中医文化的实践训练,通过建设中华传统文化基地,丰富中医文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形式和方法,加强中医文化课程体系的特色,通过传统文化基地建设强化实践环节,渗透中医文化理念。参与实践是巩固知识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同样也是传播中医文化的重要途径。只有自己动手才能加深印象和理解。一方面,要借助网络信息共享的技术,让学生亲自动手去从网络海洋中挖掘出中医文化的精髓,体悟中医文化独特的魅力,这样才能让中医文化“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学生思想体系。另一方面,要以中医文化为主题,以学生为核心,制定科学可行的老师评、自评和互评体系。评价体系涉及中医理论及中医文化本身、实践运用中医理论和文化情况及学生思想品德修养情况3方面,采取三方评价的模式,对学生进行全面地评价,进而全面评价中医文化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传播效果和渗透程度。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医文化是中医思维培养和专业教育的重要奠基,是中医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必要保障,也是适应社会需求和“双一流”教学标准的必然要求。在中医文化课程体系建设上,通过打造传统文化“金课”提升课程质量,借助多元化课程建设路径丰富教学形式,依托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构建教学平台,进行中医基础课程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一流中医药课程体系
“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上海开放大学:用一流开放教育服务一流城市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中医药走遍全球再迎变革
首部中医药综合性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