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倩倩 马驰 (江苏省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职业院校的思政教育本应是丰满的、有温度的。然而,今天为什么很多职业院校的学生对思政学习没有兴趣,感受不到思政教育的魅力?原因在于思政教育更多地存在于理性世界。然而,思想教育不仅仅存在于理性世界,也存在于感性世界。感性世界与视觉文化密不可分。当代通过视觉文化可以把我们带入一个绚丽多彩的图像世界。视觉文化的世界告诉我们,当今学生的思维方式、认知结构、处事能力等都具有个性,主要体现在接收信息的直观性、简单轻松、娱乐刺激等感性特征,在主体认知和主体建构上是自我的、个体的、非权威的、碎片化的建构模式。片面地理解视觉文化,忽视了视觉在思政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作用,这影响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本文对江苏省多所职业院校的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对视觉文化的认知、应用等。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获得了视觉文化在职业院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现状的资料,增强了视觉在思政教育中培养的策略的可行性。
为了考察职校教师对视觉文化的认知,调查中设置“视觉的运用在思政教学过程中是否重要”“运用视觉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是否能提升教学效果”等问题。调查结果表明,教师中认为“视觉在思政教学中比较重要”的比例为100%,赞成“视觉能够提高教学效果”的占87.8%,认为“视觉不能提高教学效果”的占12.2%。学生认为“视觉在思政教学中比较重要”的比例为100%,赞成“视觉能够提高教学效果”的占100%。因此,绝大多数的职校师生能够认识到运用视觉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积极意义。而随着年级的增长,职校学生消极地认知视觉的重要性越明显,但在视觉认知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这与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知识经验等相关。随着年级的增长,职业院校学生对思政的学习兴趣会降低,因此年级越高越期望能够改变思政教育的教学方式,融入更多的视觉内容,以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为了考察职校思政教育的方式,调查设置了 “你认为传播包括哪些”这个题目。调查的结果表明,教师认为“视频图片”的比例为97.5%,“身体语言”的占47.8%,“文字”的为76.5%。学生认为“视频图片”的比例为30.5%,“文字”的为99.5%。因此,教师和学生对视觉内容的认识存在差异性。教师认为视频图片等是视觉传播的主要途径,少部分的教师能够认识到身体语言是视觉传播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认为在实际的思政教学中更多的是通过文字呈现的。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只在PPT中会呈现视频图片。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选择环境等是思政教育的视觉内容。
为调查教师对学生认知的重视程度。调查设置了“你在备课中考虑过学生的认知吗”“学生对你的上课内容感兴趣吗”等问题,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全部都赞同在备课中考虑学生的认知。但有68%的教师认为学生对思政课的内容感兴趣。调查分析的结果表明,教师没有深入地考虑学生的认知,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会更多地从书本和自身角度出发,因此,大部分的思政教师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为调查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调查设置了“你认为思政教师的授课内容符合你的认知吗”“你对思政教师的上课内容感兴趣吗”等问题。调查结果表明,认为思政教师的授课内容符合自己认知的为98%,认为思政教师的授课内容不符合自己认知的为2%;25%的学生对思政教师的上课感兴趣,75%的学生对思政教师的上课内容不感兴趣。调查分析的结果表明,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思政教育内容相符合,对思政教师的依赖在慢慢地减少,但思政教师的身体语言、学识以及对视觉文化的认识和态度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部分职业院校的学生表示思政课的内容和方式比较枯燥,很难激发学习热情,同时职业院校教师的言行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视觉源于主体的创造,而非他人的施予。不少教育者认为思政教育中的视觉就是通过图像视频文字的堆积,这样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也给思政教师带来痛苦。思政教育是一种“看”的教育,在思政教育过程中,能够“看得见”的内容都属于视觉文化的内容。结合已有思考与研究,笔者力图在立足于职业院校学生的立场上生活,构建有效的思政教育实践策略。这样可以让视觉文化在学校的思政教育中以合理、有效的方式展示出来,有利于使学生受到德育的熏陶,发挥它的教育价值和精神价值。
正确理解和应用视觉文化的内涵是思政教育的前提。“视觉文化”是1913年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最先在《电影美学》中使用的概念,他认为视觉文化通过各种图像和景观的堆积,促使人们通过视觉商品的消费以获得情感体验和满足,并且不断创造、唤醒、强化人们新的消费欲望和需求。[1]人通过对各种图像、人物、环境等的解析,满足情感的体验和需求,促进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视觉文化的发展是社会进步、人民生活幸福、民族兴旺的写照,职业院校的思政教育应遵循这样的规律,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发展。
当前,职业院校的思政课中的视觉文化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情感共鸣,解决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好的问题,能够破解思政课的创新难题。思政教育中的视觉文化应该既体现理性又体现非理性。思政教育中的理性即思政教育应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党史,不断拓展理论知识,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政教育中的非理性即将思政教育的内容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和感兴趣的内容,树立互联网思维,创新思政教育内容和形式,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优势,建立线上线下联动机制,将“学得好”与“用得好”相结合,构建新时代的思政教育的课程体系。
调查表明,部分职业院校的学生无法感受到思政课的魅力,在新的社会环境中浅尝辄止地理解思政教育的内容,原因在于思政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发展性和个性,这样会极大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因此,职业院校的思政教育要适应新时代青年学生的特点,从教育内容、方式等着手真正地应用视觉文化,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内容应结合学生的生活,这是坚持以学生的为本的体现。视觉的内容的选择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要基于职业院校学生的真实生活和认知发展。只有选择贴近职业院校学生生活的内容,让看得见的资源转变为内在的思想,才能让职业院校学生积极地参与思政教育的过程,对思政的内容进行反思,形成正能量的主观思想,这样才能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形式应以学生为本,这是加强课堂教育的有利的方式。传统的“说”的教学模式难以全面发挥思政教育的育人作用,职业院校应积极尝试打破“说”的教学模式,创新“说”+“看”的教学模式,建立全新的思政课。全新的思政课应该是“教师讲”“学生讲”“视频讲”“图片讲”“环境讲”等,让看得见的每个内容都成为思政教育的内容,这样能够更好地让学生成为思政课堂的主人。在“说”+“看”中让学生能够静下心来更好地思考,更好地体会思政教育的精神实质,在正确认识民族、国家和党的基础上,产生思想情感的共鸣,使思政教育能够真正地“入耳、入脑、入心”。
营造良好的视觉文化氛围是视觉文化应用的重要条件。良好的视觉文化氛围既包括人也包括物。“人”是指教师,教师对思政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教师的内外形象会影响学生的信任感,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对思政教育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物”是指学校的环境。职业院校的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2]良好的教师形象对学生的影响深远。教师的内外形象是思政首要的视觉内容。“外在”形象指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情绪会对学生有一定的感染作用。情绪可以通过教师的表情、目光、肢体等表现出来。学生在学校生活的过程中,可以从教师肢体言语的变化中窥见教师的心境。“内在”形象是思政教师的精神的体现。即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有爱心、责任心、同理心,要有深厚的学养、心理修炼、独特的风格,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要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把思政精神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实现人与知识深刻共鸣的同时,也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我之间的深刻共鸣。[3]
在职业院校中,思政视觉内容的开发还包括要营造踏实能干、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志愿者活动等实践活动,通过可视化的网络媒体、校园环境等传播思政教育内容,将思政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思想认识,使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对党、国家、民族的认同感。[4]
在社会主义新时代,视觉文化不是抽象理论、不是口号,应该能够真正践行在具体的思政教育的实践中。这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潜移默化的,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技能水平,使思政教育和学生职业生涯融为一体,为社会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