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林从痰瘀论治肥胖症经验*

2022-11-19 18:06钟淑贞李惠林方泽彬赵恒侠
中医药导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理气瘀血气机

钟淑贞,李惠林,熊 倪,方泽彬,赵恒侠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深圳市中医院,广东 深圳 518033)

肥胖症是指体内脂质分布异常和(或)堆积过多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规律作息、不良饮食、缺乏运动、吸烟、饮酒等不当的生活方式加剧了其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患病率呈逐年增长态势。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2016年全球成年超重人口超过19亿,肥胖人口超过6.5亿,此外,还有3.4亿儿童或青少年(5~19岁)超重或肥胖[1]。《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成年居民(≥18岁)已有超过1/2的人超重或肥胖,其中超重率为34.3%,肥胖率为16.4%[2]。肥胖不仅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也是引发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心理疾病、恶性肿瘤、骨关节病等多种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可导致过早死亡、不孕不育等[3-7]。由于节食易反弹、运动难以坚持、减肥药物副作用大、减脂手术的并发症等因素使得很多减肥人士望而却步,而中医药在治疗肥胖方面表现出了良好的前景。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多因饮食不节、劳逸失度、年老体弱、情志失调、地理环境、先天禀赋等因素导致气、痰、湿、食等蕴结体内,久之导致膏脂内聚发为肥胖[8]。治疗应着眼于调理脏腑、气血、津液,促进机体恢复阴平阳秘状态,从根本上解决肥胖产生的根源。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预防为先、灵活多样、安全有效、疗效持久等优点,且毒副作用少[9]。因此,采用中医药治疗肥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李惠林教授,广东省名中医,深圳市地方级领军人才,国家中医药重点专科、广东省高水平重点专科——内分泌学科带头人。李惠林教授师从张学文、熊曼琪、杜雨茂、王孟庸、骆继杰等名家,从事中医临床三十余载,学验俱丰,见解独到,首创“肥为百病之长”理论,认为“痰湿”与“瘀血”是肥胖的核心病因病机,主张从“痰”“瘀”论治,以“化痰降浊,理气活血”为治疗大法,擅用经方加减治疗,临床疗效显著。笔者幸列门墙,聆听教诲,收获颇丰,现将其从痰瘀论治肥胖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 理论依据

1.1 肥为百病之长 肥胖症属于中医学中“肥人”“脂人”“膏人”“肥满”等范畴,对本病的最早记载见于《素问·异法方宜论篇》[10],其云:“其民华食而脂肥”。古人很早就认识到肥胖的危害,《素问·奇病论篇》[10]曰:“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提示消渴可以由肥胖发展而来。《丹溪心法·惊悸》[11]指出“瘦人多是血虚,肥人多是痰饮”,认为惊悸可以由肥人痰饮阻闭心阳诱发。《女科切要》[12]提出痰湿浊脂壅塞经脉,可致闭经,“肥白妇人,经闭而不通者,必是痰湿与脂膜壅塞之故也”。《傅青主女科》[13]指出肥人痰涎过盛可致不孕,“痰涎甚多……肥胖之妇内肉必满,遮隔子宫不能受精”。《张氏医通·中风门》[14]提出“中风之人,皆体肥痰盛”,即中风患者大多体肥痰盛,而肥人痰盛的病理状态容易导致中风病的发生。李惠林教授总结前人及自身临证经验,提出了“肥为百病之长”理论,他认为肥胖可以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其病位在中焦脾胃,与肾、心、肺有关,殃及全身脏腑,或因先天脾肾之虚,或因时代变迁,生活富足,食不节、动不足、思不开、气不达等致脾胃损伤,形成“脾肾亏虚,痰瘀互结”之体,最终导致肥胖。其中“痰浊”与“瘀血”贯穿肥胖的始终。

1.2 肥胖痰瘀多见 早在《黄帝内经》[10]即有“肥人多瘀”的认识。《灵枢·百病始生》[10]曰:“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积皆成矣”,是对痰瘀相关的雏形认识。《灵枢·逆顺肥瘦》[10]亦云:“此肥人也,广肩腋、项肉、厚皮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肥胖之人,肤黑皮厚,血黑稠浊,气行迟涩,是肥人多瘀的最早记载。由于津血同源,痰和瘀虽不属同一物质,但均为津血输布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痰乃津液之变,瘀乃血液凝滞,痰、瘀能独立存在,也可相互渗透转化,相互搏结,互为因果[15]。如《血证论》[16]中指出:“瘀血既久,亦能化痰,有痰必有瘀,有瘀必有痰,痰阻血难行,血瘀痰难化”,痰瘀相互影响,痰阻则血难行,血瘀则痰易生,痰浊、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新的致病因素[17]。肥人多痰多瘀,痰湿、瘀血在体内蓄积日久,脉络不通,郁积益甚,可化为痰热、湿热、瘀热。痰瘀热结,热郁伤阴,阴损及阳,久而气血阴阳亏虚[18]。脏腑功能失调,各种代谢失衡,从而变证百出。痰瘀互结是肥胖的核心病因病机,贯穿病程始终。按现代观点来看,肥胖者多伴有高脂血症。他们更喜欢进食高脂、高糖食物,导致体内脂肪不断堆积,血液中存在着大量的脂肪,随之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性增高,血流速度逐渐减慢,容易导致血液瘀滞而成血瘀,最终形成痰瘀互结的结局[19]。

1.2.1 痰可致瘀 痰浊内生,痰湿阻于中焦,经脉闭阻,脏腑功能失调,气机不畅,血液推动无力则形成瘀滞。其中,痰浊、瘀血的形成与肝脾肾等密切相关,《黄帝内经灵枢集注》[20]有言:“中焦之气,蒸津液化其精微……溢于外则皮肉膏肥,余于内则膏肓丰满”;或先天脾虚,饮食不节,肾阳不足,火不暖土,肝失疏泄,肝木横逆犯脾,致脾虚不运,水液代谢障碍,膏脂、津液聚而为痰,阻于脉道,营血运行缓慢甚至停滞,日久瘀滞停积形成瘀血;或肾阴亏虚,化生火热,炼液为痰,熬血为脂;或肾气亏虚,不能蒸津化气上润肺胃,亦生痰饮;或多脏虚弱,使行血、化津、祛浊之力下降,从而产生痰浊、瘀血阻于脉道[21]。痰湿凝结,易伤阳气,阻碍阳气敷布、气机条达,气为血之帅,气机阻滞,气不运血,气滞则血瘀,即痰凝血瘀。《医学正传》[22]云:“津液稠粘,为痰为饮,积久渗入脉中,血为之浊”。表明肥胖之人易出现“痰湿内停,血浊为瘀”的痰瘀互结证候。所以《读医随笔》[23]曰:“痰为血类,停痰与血瘀同治”。所谓“肥人多瘀”“痰瘀同源”即是此意。同时,《景岳全书》[24]载:“肥人多湿多滞,故气道多有不利。”《读医随笔》[23]曰:“富贵之人,安居厚奉,脏腑经络,莫不痰涎胶固,气机凝滞,不能流通”。可见,痰邪凝滞,易阻气机,影响血行及脏腑气机升降,《石室秘录》[25]亦载:“肥人多痰,乃气虚也,虚则血不能运行,故痰生之。”《医宗金鉴》[26]说:“肥人痰饮……审入经络”,阻碍血行,致血行不畅,所谓“痰壅其脉,血不能行”,从而形成痰湿气滞血瘀胶结之证。

1.2.2 瘀可致痰 体内有瘀血,瘀血阻于脉中,则津液停滞不得输布,水饮不化,形成痰浊。如《血证论》[16]言:“须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然使无瘀血,则痰气自有消容之地”。气为血之帅,气虚或气滞,不能推动血行而为瘀;或因气血生化乏源,脉中空虚,营血涩而不行而成瘀;或气郁化火,血热搏结,煎灼津液而为瘀;或气郁化火伤阴,阴津不足,则血脉枯涩,脉道不利;或痰浊阻滞经络,血行迟滞而瘀;或久病入络等都可以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生,进一步阻遏气机,津液运化受阻,聚而生痰浊、水湿,痰湿内聚,气化不利,血行不畅,瘀血进一步加重。《诸病源候论》[27]对痰瘀关系的认识亦有独到的见解:“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景岳全书》[24]记载:“津液者血之余,行乎脉外,流通全身,如天之清露,若血浊气浊,则凝聚而为痰。”说明瘀血碍气,气不布津而成痰,形成痰湿兼瘀血之证。《外证医案汇编》[28]云:“蓄则凝结为痰,气渐阻,血渐瘀,流痰成矣。”其阐明了痰瘀互生、胶结为害的病理机制。血凝则痰易生,痰阻则血难行,若痰湿瘀血蕴结,日久郁而化热,邪热迫血妄行,离经之血为瘀血,阻碍清阳敷布,阴津化生,可致虚痰瘀热交结,浊脂瘀热壅遏脉道,气机不畅,致膏脂更加转输不利,滞留营中,为肥胖病情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机制[29]。

2 临证经验

2.1 化痰活血贯穿治疗始终 李惠林教授认为岭南地区肥胖之人,证属痰热瘀结为多,治以清热燥湿化痰,理气活血化瘀为法,收效甚佳。以验方“黄连温胆汤合抵当汤”为例,此方由黄连、半夏、茯苓、陈皮、枳实、竹茹、水蛭、虻虫、桃仁、酒大黄等药物组成。方中黄连善清脏腑之火,泄脏腑之湿,为清泄湿热之要药。《珍珠囊补遗药性赋》[30]云:“可去中焦湿热”。《本草正义》[31]亦云:“能泄降一切有余之湿火,而心、脾、肝、胃之热,胆、胃、大小肠之火,无不治之。”而医者多恐其苦寒败胃,畏而不用,或用而量小,以致药不胜疾,难收良效。李惠林教授认为只要药证相符,可以使用大剂量治疗。痰热瘀结型肥胖,伴有胃火亢盛,表现为舌红、苔黄、食欲旺盛等症时,黄连可用至20 g,取其清热燥湿,泄亢盛有余之胃火,则胃火降,食欲减,肥自消,后期可配伍温中益气之黄芪、党参顾护中焦。半夏燥湿化痰,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苦寒之黄连配伍辛散之法半夏,寓“辛开苦降”之意,可分消上下湿热之邪,温而不耗胃阴,寒而不伤脾阳,调畅中焦气机,使胃清脾燥,以杜绝生痰之源;陈皮健脾理气,化痰燥湿,且可温通行气,调畅中焦而使之升降有序;枳实破气除痞,消积化痰,祛滞消胀;陈皮、枳实相伍,温凉相应,理气化痰之效倍增;茯苓健脾利水,渗湿除痰饮;竹茹有清透胆热、化痰除湿、宁心除烦之功。《本草汇言》[32]云:“竹茹,清热化痰之药也。”又云:“此药甘寒而降,善除阳明一切火热痰气为疾。”竹茹配伍半夏,使痰除胃和,烦消呕止。

李惠林教授临证时,在使用清热化痰药物的基础上,注重理气活血,常配伍水蛭、虻虫、大黄、桃仁,合抵当汤意,李惠林教授临证凡见舌、脉、证中有瘀血征象者即用之,今之临床鲜用者,大抵误认为抵当汤活血逐瘀之力强悍,恐伤正气。根据李惠林教授多年的临床经验,证明抵当汤化瘀活血功效甚好,绝非其他活血化瘀之方所能及,且无伤人正气之弊,正所谓“有故无殒,亦无殒也”。他认为肥人痰瘀之体,乃久积而成,非一般草木之物能祛其邪,须以灵动嗜血之虫为向导,如叶天士认为:“久则邪正混处其间,草木不能见效,当以虫蚁疏络逐邪。”虫类药性善走窜,长于行血破血、散结化痰、剔络搜经,对祛除深幽隐伏之邪,具有独特优势。方中水蛭、虻虫相协,专攻久新之蓄血,除瘀热互结之坚积,如《注解伤寒论》[33]云:“苦走血,咸胜血,虻虫、水蛭之咸苦以除蓄血。”桃仁善破诸经瘀血。大黄为草木善行君令之将军,既能下瘀血使离经之瘀血从下排出,又能清瘀热,因瘀而有热者尤为适宜,且大黄取酒大黄,借酒的辛辣走窜之性,则使其入血分逐瘀,且酒制后泻下作用趋弱,能缓和寒下,以防攻下太过。诸药合用,温凉搭配,配伍精妙,不寒不燥,既能杜生痰之源,又可清热化痰,使血脉通利,腑气和降,周身气机调畅。若痰热瘀结轻症患者,可选三仁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若痰瘀互结,热象不显者,可选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抵当汤加减;若阳虚痰瘀,可选济生肾气丸合桂枝茯苓丸;若气虚痰瘀,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合桃红四物汤等。

2.2 健脾理气调畅中焦气机 李惠林教授治疗肥胖时,注重健脾理气,调畅中焦气机。脾胃为后天之本、生痰之源,治痰首先重视脾胃,以脾为先,中土健运,水津才能畅达。临证时,李惠林教授根据患者情况随证选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芡实、五指毛桃、牛大力等益气健脾祛湿之品。人体气血的循行,津液的输布、代谢都赖于气的激发与推动,李惠林教授辨治肥胖时亦重视肝主疏泄功能在调畅中焦气机的作用。痰湿、瘀血易困阻脾胃,阻碍气机。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若中焦受阻则全身气机运行不畅,且“气为血之帅”,气能行血、行津,气与津血运行密切相关。李惠林教授认为在化痰活血时巧用理气之品,如柴胡、青皮、香附、佛手、枳实、木香等,寓“气行则血行”“气畅则湿化”之意,可达到四两拨千斤之效。肥胖的治疗还要注重精神的摄养,临床上很多肥胖患者因长期加班,作息不规律,心理压力较大,或工作生活常有不顺,以食物为慰藉而致胖,又或减肥日久,尝尽多法仍不得效,灰心沮丧。李惠林教授认为此类患者要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开导患者情绪,减轻思想顾虑,有助病愈。

3 验案举隅

3.1 验案1 患者,男,22岁,2021年4月20日初诊。主诉:体质量异常增加3年。患者3年前参加工作后开始发胖,最重达145 kg,后自行运动加饮食调理,效果不明显。平素熬夜,喜食夜宵。查体:身高:180 cm,体质量:145 kg,体质指数(BMI):44.7 kg/m2,血压:156/92mmHg(1mmHg=0.133kPa)。实验室检查:尿酸518.34μmol/L,总胆固醇6.02 mmol/L,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肝功能、肾功能等未见明显异常。刻诊:精神可,形体肥胖,肌肉松软,口干多饮,平素感压力大,易焦虑,纳眠可,小便正常,大便黏腻,一日一二行;舌体胖大,质暗红,有齿痕,苔黄腻,脉滑。西医诊断:肥胖症。中医诊断:肥胖病;辨证:湿热瘀结证。治以清热燥湿,理气活血。方选四妙散合抵当汤加减,处方:黄柏20 g,苍术20 g,薏苡仁20g,牛膝20g,麸炒白术15 g,法半夏15 g,陈皮10g,茯苓30 g,佛手10 g,厚朴15 g,砂仁(后下)10 g,紫苏梗10 g,水蛭5 g,虻虫5 g,炙甘草10 g。14剂,1剂/d,水煎服,早晚温服。嘱患者禁食夜宵,每天规律运动1~2 h,控制饮食,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

2诊:2021年4月30日,体质量:143 kg,较前下降2 kg,血压:130/80 mm Hg。诸症减轻,口周少许散在粉刺,多食易饥,纳眠可,小便正常,大便质软成形,一日二行。舌红,苔黄腻,脉滑。守前方,加黄连20 g。14剂,煎服法同前。

患者每个月定期复诊,方药随症化裁,2021年5月28日复诊体质量:138 kg(较前下降5 kg)。2021年6月23日复诊,体质量133.4kg(较前下降4.6kg),随诊至2021年7月26日,体质量:127.9kg(较前下降5.5 kg),BMI:39.5 kg/m2,血压:132/87 mm Hg。患者3个月余体质量下降17.1 kg,其他不适症状基本消失,身体状态较初诊时明显好转。后多次电话随访患者体质量保持在126~127 kg,未见反弹。

按语:本案患者体质量基数较大,考虑既往有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史,李惠林教授根据辨证及结合生化检查,制定最佳治疗方案。予清热燥湿,理气活血,进行辨证施治。该患者青年男性,体质壮盛,平时喜食肥厚油腻之品,生活无规律,工作压力大,失于运动,脾脏受损,布散精微物质功能下降,痰、湿渐生,痰脂膏浊质地粘连,聚集不易消散,气血运行不畅,日久发为肥胖。脾胃失司日久,肌肉失于滋养,痰脂膏浊堵塞于皮肉玄府之间,故见形体肥胖,肌肉松软;痰湿蕴脾,久则化热,湿热阻滞气机,影响血行,瘀血内生,气郁生热,痰湿、瘀血久郁亦生热,是为瘀热陈腐之气,更碍清阳敷布,阴津化生,故口干多饮;体内痰湿瘀热蕴结,影响肝气疏泄,故平素感压力大,易焦虑;湿性重浊黏腻,湿性趋下,湿热壅滞胃肠,致胃肠化物功能降低,水谷停留胃肠,湿热熏蒸,故大便黏腻。舌红,苔黄腻,脉滑均为湿热瘀结之象。治疗以清热燥湿、理气活血为法,在四妙散合抵当汤基础上随证加减。方中黄柏清热燥湿,为君药。苍术、薏苡仁、白术、茯苓健脾祛湿;陈皮与半夏合为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健脾;厚朴既可燥湿消痰,又可下气宽中;厚朴、陈皮、苍术又可合为平胃散,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以上均为臣药。水蛭、虻虫、牛膝活血祛瘀;砂仁化湿行气;紫苏梗理气宽中,亦可加强肺脏宣发肃降以助脾胃散精;佛手疏肝理气,化痰和中,以上均为佐药。炙甘草为使调和诸药。纵观全方,燥湿与清热药并用,则能祛中焦湿热之邪,使湿与热邪俱去,稍加性温行气药,既可调理气机,恢复脾胃升降,又可防止寒凉伤胃。而除湿热之外,本病日久还存在瘀血、气郁之证,舌质暗红则为内有瘀血之象,行气药与活血药物同用则气行血畅,气血和顺,脏腑安和,三焦通达无阻,有助于精微四布之功。2诊时患者诉口周少许散在粉刺,是由于湿热互结上蒸颜面所致;多食易饥,是由于胃热消灼,水谷腐熟过于常人。因而加黄连清热燥湿,泄亢盛有余之胃火,则胃火降,食欲减,肥自消。后随访时患者诸症减轻,然病机未变,故守方继进。整个病程中,李惠林教授围绕主证治以清热燥湿,理气活血,肝脾同调,气血同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3.2 验案2 患者,女,34岁,2021年5月22日初诊。主诉:1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体质量进行性增加。查体:身高:163 cm,体质量:75 kg,BMI:28.23 kg/m2。实验室检查:(1)葡萄糖耐量试验:血糖0、0.5、1、2、3 h分别为7.98、12.36、19.16、18.57、15.17 mmol/L;(2)胰岛素分时试验:胰岛素0、0.5、1、2、3 h分别为152.6、562.5、767.1、877.9、491.5 pmol/L。刻诊:倦怠乏力,形体肥胖,头面多汗,晨起口苦,无口干,食欲旺盛,食后腹胀,眠一般,多梦,大便不畅,黏滞不爽,一日二行,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滑。西医诊断:肥胖症。中医诊断:肥胖病;辨证:痰热瘀结。治以化痰降浊,理气活血。方选黄连温胆汤合抵当汤加减,处方:黄连20 g,法半夏15 g,陈皮15 g,竹茹15 g,枳实10 g,茯苓20 g,知母10 g,黄芪30 g,水蛭5 g,虻虫5 g,酒大黄(后下)5 g,桃仁10 g,益母草30 g,甘草10 g。14剂,1剂/d,水煎服,早晚温服。嘱患者调畅情志,适当运动,饮食均衡,规律作息。

2诊:2021年6月8日,诉倦怠乏力较前减轻,无口干、口苦,汗多、腹胀好转。舌质暗红,苔薄腻微黄,脉滑。体质量:72 kg,较前下降3 kg。守前方,去知母、益母草、竹茹,加桂枝10 g。14剂,煎服法同前。

3诊:2021年6月25日,诉诸症减轻,偶有腹胀。舌质暗红,苔薄腻微黄,脉滑。体质量:70.1 kg,较前下降1.9 kg。予2诊方去虻虫,加佛手15 g,川芎15 g。14剂,煎服法同前。

患者每个月定期复诊,方药随症化裁,随诊至2021年9月2 8日,体质量:65.2 kg,BMI:24.54 kg/m2,其他不适症状基本消失,身体状态较初诊时明显好转。后电话随访患者诸症自平,体质量未见反弹。

按语:本案患者为青年女性,素来嗜食肥甘厚味,饮食无节,运动过少,致脾运失健,痰湿膏脂积聚,发为肥胖。湿性重浊黏腻,困遏脾阳,四肢肌肉被湿邪黏滞,则见倦怠乏力;痰湿蕴而化热,痰热扰心,故见多梦;中焦湿热,影响肝胆气机升降,湿热上攻于口,故见口苦;湿热熏蒸,循经上越,迫津外泄,故见头面汗多;胃有实火故见食欲旺盛;痰湿阻于中焦,脾脏运化水谷功能障碍,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见食后腹胀;湿热之邪下注肠道,大肠传导失司,则大便不畅,黏滞不爽;痰湿阻滞气机,影响气血运行,瘀血内生,痰湿、瘀热交结,故见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滑。治疗当从化痰降浊,理气活血着手,辅以补脾益气,恢复脾胃升清降浊功能,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状态。方中黄连燥湿清热,法半夏燥湿化痰,黄连、半夏苦辛合用,升清降浊,调理阴阳,为君药;枳实消痰行气,竹茹化痰清热,陈皮理气、燥湿、化痰,茯苓健脾、渗湿、消痰,黄芪益气健脾,以绝生痰之源,水蛭、虻虫活血祛瘀,以上均为臣药;佐以桃仁既可祛瘀,又可辅助通便,配以大黄泄下瘀热,使湿热瘀滞之邪从大便而去,酌加益母草活血利水,知母清热又顾护阴津,恐利水太过而致阴液干涸;使以甘草调和诸药。诸药配伍,共奏化痰降浊、理气活血之功。2诊时患者诸症减轻,提示体内湿热之邪较前减少。李惠林教授根据患者病情变化,清热利湿药物减量,加用性温之桂枝,既顾护正气,又能助阳化气。3诊时患者诸症较前缓解,去虻虫,恐久服伤正。偶有腹胀,考虑痰浊瘀热阻碍中焦气机,适当加入理气之佛手、川芎。气行则水道通调,且湿性黏滞,易阻气机,在方中运用理气药可使气行而湿化,气畅则湿行,湿除则热清,如《血证论》[16]中载:“气与水本属一家,治气即治水”。诸药合用,与该患者病机相符,且根据疾病的主要矛盾,随证化裁,故疗效较好。

4 结语

李惠林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肥胖发生发展的核心病因病机是痰浊与瘀血,治疗上化痰降浊,理气活血贯穿始终,若体内痰湿、瘀浊之邪祛除,则脾胃运化功能自健,肥胖自消,正如《儒门事亲》[34]云:“去邪即是扶正”。此外,肥胖患者尤易耗气,治疗应不忘补气,行气不可过度,以防伤正。考虑到肥胖患者身心健康方面,应进行健康宣教,包括调畅情志、均衡饮食、适当运动、规律作息等,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猜你喜欢
理气瘀血气机
瘀血被清除掉,身体会有什么变化?
浅谈朱熹理气论
活血化瘀理气类中草药配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分析
周静老师运用加味治浊固本丸治疗浊毒内蕴证2型糖尿病肾病经验
对朱子理气关系论的重新考察
便携电子打气机
有一种口渴和瘀血有关
寓意于气 意与气合
盆腔瘀血综合征辨治探讨
“百病生于气”与升降散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