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玺运用中药外洗治疗银屑病经验*

2022-11-19 18:06杨素清
中医药导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脓疱苦参玉玺

许 可,杨素清,袁 锐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6;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银屑病是一种以皮肤出现丘疹、红斑、鳞屑为基础的慢性复发性皮肤病,皮损可局部或广泛分部,本病在我国发病率不高于5%[1]。银屑病属临床难治的皮肤病,不同时期临床表现不同,病情复杂多样。现代医学认为,银屑病的发病由多基因控制,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着绝对的相关性。该病虽不具有传染性,但其病程长、缠绵难愈,单纯西药和中药内服治疗均有其局限性。

王玉玺教授为黑龙江省名中医,从医五十余年,对银屑病的治疗有独特的体会。其认为银屑病患者皮损只涉及体表,较为表浅,运用外治能直达病所。因此王玉玺教授从皮损局部出发,从“风”“湿”“热”论治,创造出针对不同证型银屑病患者的外洗方。笔者有幸跟随王玉玺教授出诊学习,现将其运用中药外洗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红皮病型银屑病和掌跖脓疱病的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1.1 寻常型银屑病 寻常型银屑病最为常见,发病人群较广,历代医家多从“血”论治本病。王玉玺教授根据赵炳南和朱仁康的临床经验,指出银屑病皮损是以“血的异常”为主的气血津液异常结聚在外的表现,并提出风邪致病为主要原因。此外,王玉玺教授认为本病与寒湿关系密切。本病的热、瘀、燥等诸证都是上述病因所致病机不同阶段的表现[2]。王玉玺教授认为,风可为外受,也可为内生,且风寒、风湿常相兼为病;湿性黏滞,在表阻络经脉,可影响气血津液的运行,使肌肤失于滋养。王玉玺教授提出饮食也是不可忽视的致病因素之一。北方人多喜食肥甘厚之品,致使脾胃虚弱,肝火偏旺,气机失调,郁热内生。若外邪入里则易化热,内外合邪,煎灼津液,易致津气亏耗,运行无力,日久造成气血凝滞,终成顽疾。

1.2 红皮病型银屑病 王玉玺教授指出红皮病型银屑病证候危急。患者皮损面积较大,红肿明显,容易合并感染,为湿热火毒之邪侵入血分所致。本病治疗应审证求因。血热之邪的由来可为外感邪气,久瘀生热;脏腑虚损,气血津液运行失常,火热内生;或体内阳气素盛,心火旺,肝火偏胜,生风动血,致使血热为患。若患者饮食不规律,嗜酒,喜食重盐重辣食物,火热煎灼津液,则病欲进;若热邪久停体内,不得疏解,后期可侵犯关节,阻滞经络,致使关节疼痛难忍;若热毒耗伤津血,血亏气虚,津伤液枯,加之患者天赋不耐,素体虚弱,常可致经脉失于流通,使气机受阻,瘀血停滞,肌肤失去津液濡养,导致病情反复难愈。患者常在就诊前使用过激素类药物。由于激素药性火热,病情虽可暂时缓解,但药物破坏了皮肤屏障,易使病情反弹。各种内外因相互夹杂,火热郁于肌表,终使皮肤失润。

1.3 掌跖脓疱病 掌跖脓疱病是脓疱型银屑病的一种特殊类型,以好发于手掌、足跖部位而得名。其皮损多为无菌性小脓疱。黄尧洲认为掌跖脓疱病的基本病机是热毒扰心,血热灼于肌肤则出现红白斑点,热灼津液则伴见鳞屑[3]。王玉玺教授常从“湿”“热”“痰”论治,认为掌跖脓疱病的主要病机为脾虚生湿化热,湿热之邪熏蒸肌肤,使肉腐脓成。湿热之邪可为外受,也可为内生。素体阴虚内热或血热之人,淋雨涉水,或久居潮湿环境,可致使湿热博结,发为本病。湿性黏滞,趋下,停留于四肢末端,则发为手掌部脓疱;湿邪久客,易生热,热邪煎灼凝湿成痰,使水疱转为脓疱;湿性凝滞,导致气血失于流行,津液失润,生风化燥,故产生瘙痒、脱屑等症状。王玉玺教授认为现代人饮食及作息习惯的改变,导致脾胃功能严重受损,脾胃运化失常,不能将湿邪及时布散,从而使湿邪停滞体内,郁久生热,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2 辨证论治

2.1 寻常型银屑病

2.1.1 血热证 王玉玺教授认为血热证治宜祛风清热,凉血解毒。外洗处方:苦参40 g,白鲜皮40 g,黄柏40 g,木芙蓉叶60 g,马齿苋40 g,葎草40 g,生地榆40 g,金银花40 g,连翘30 g。诸药水煎后过滤药渣,待药液冷却至常温,用纱布浸透,湿敷于患处,早晚各1次,30 min/次。

血热证患者皮损鲜红,红斑明显,为火热之邪使然。疗寒以热药,疗热应以寒药。故王玉玺教授重用苦寒清泄之品。苦参、白鲜皮、黄柏同用,药专而力宏,使热邪得除,气机得畅。葎草在清热解毒的同时还能逐瘀散瘀[4],可祛稽留之邪,正本清源。木芙蓉叶性凉、味辛,可透解深部热毒,调畅气机。马齿苋、生地榆合用,可利水消肿,降低肌表温度。王玉玺教授认为瘙痒重者多属风热,故加金银花、连翘轻清疏散以走表,苦寒清降,使血热从表而发。诸药配伍,凉血清热,使气血阴阳调和。研究表明,木芙蓉叶有良好的抗炎、抑菌、镇痛等作用[5];葎草中的黄酮类化学物质具有显著的利水消肿、抗炎及抗氧化作用[6-10]。

2.1.2 血虚(燥)证 王玉玺教授认为血虚(燥)证治宜凉血活血,祛风润燥。外洗处方:苦参60 g,白鲜皮50 g,黄柏20 g,苍耳子40 g,土槿皮40 g,蛇床子40 g,川椒30 g,生百部40 g,白芷15 g,白矾20 g,菊花60 g,石菖蒲30 g,金银花40 g,地肤子30 g。诸药水煎后过滤药渣,待药液冷却至常温,用纱布浸透,湿敷于患处,早晚各1次,30 min/次。

此时病情处于疾病的稳定期,局部鳞屑积累较多,皮损颜色不鲜明,多晦暗,瘙痒程度较重。此时多无明显新发皮损,治疗宜活血、祛风、除湿[11]。在外用药的选用上,王玉玺教授摒弃了血热证处方中的众多苦寒药物,仅保留苦参、白鲜皮、黄柏以清热燥湿,宣泄宣通,清泄血热,同时重用辛苦之品以活血消散。方中白芷、苍耳子、菊花、金银花等发散药,可使邪有出路,由肌表透达于外。川椒、石菖蒲两药配伍可温里化湿,除腠理之瘀滞,更防火热之邪久郁生瘀。患者此时痒重,故添加蛇床子、土槿皮、白矾等止痒之力强的药物,以燥湿止痒,标本兼治。其中蛇床子为辛温大热之品,更添全方活血之力。但方中蛇床子、苍耳子、土槿皮均为有毒之品,不可久用[12]。

2.1.3 血瘀证 此时为银屑病的后期,瘀血重而湿热轻。瘀血阻滞经络导致肌肤失于润泽,鳞屑常堆积较厚。王玉玺教授认为此时应以滋润皮肤的油类物质为主,采用局部封包治疗,以达到滋润皮肤、活血化瘀的作用。王玉玺教授临床常用全蝎膏、蜈黛软膏以1∶1的质量比例混合,涂抹于皮损处,同时强调应完全覆盖皮损的最高处,并用保鲜膜层层覆盖,进行严密的封包,以促进吸收。

全蝎膏以凡士林为基底,由全蝎、蜈蚣、冰片制成。方中以蜈蚣、全蝎为主,具有解毒散结止痛的作用;冰片可加强发散之力,具有止痛止痒的功效。蜈黛软膏主要由蜈蚣、青黛、硫磺、蛇床子、莪术、冰片等药物制成,可凉血活血、散结通络、祛湿化痰、止痒,且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13]。蜈黛软膏质地较干,混合全蝎膏外用可增加其对表皮的贴合度,增强药效,使作用深入持久。两药合用,既润燥润肤,又可活血化瘀,是王玉玺教授治疗血瘀证的常用药物组合。

2.2 红皮病型银屑病 王玉玺教授认为红皮病型银屑病治宜解毒凉血,养阴清热。外洗处方:马齿苋60 g,苦参40 g,黄柏40 g,生地榆40 g,白鲜皮40 g,紫草40 g,金银花40 g,大青叶30 g,地骨皮30 g,黄精40 g,地肤子40 g。诸药水煎后过滤药渣,待药液冷却至常温,用纱布浸透,湿敷于患处,早晚各1次,30 min/次。

王玉玺教授认为红皮病型银屑病以火毒为患,来势迅猛,中药外洗能有效清解热毒,促进皮损恢复,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方中苦参、黄柏、白鲜皮大苦大寒,用以急泄火毒,防病邪久郁伤阴太过;马齿苋、金银花可疏散表热;大青叶同时入气分和血分,凉血之力佳;地骨皮、黄精滋阴之余更能清解内热,使毒邪从肌理透达体表;紫草、生地榆等凉血清热之品,可增加清热的力度,直达病所,与内服药有异曲同工之妙。若患者皮损面积较大,糜烂面广,不耐药力时,外用湿润烧伤膏可修复糜烂面,同时达到预防细菌感染的目的。

2.3 掌跖脓疱病 王玉玺教授认为掌跖脓疱病治宜清热除湿,化痰散结。外洗处方:马齿苋60 g,葎草40 g,木芙蓉叶60 g,透骨草30 g,黄柏30 g,生百部40 g,黄精40 g,僵蚕20 g,五倍子20 g,地肤子30 g,白鲜皮30 g,木通20 g,川椒30 g,煅白矾30 g。诸药水煎后去渣取汁,待药液冷却至常温后,将药汤完全浸没患处,2次/d,不拘其时,每次30~60 min。若患者手足部均有皮损,则应将药液分成两份,手部、脚部分开浸泡。

方中芙蓉叶性凉,味辛,可清热凉血;马齿苋凉血止血,解在表之郁热;葎草性寒,甘苦,可清热解毒、止痒;黄柏、白鲜皮可化在表之湿热;透骨草、僵蚕并用,走散之力强,既可引诸药入里,又可祛邪气外散;川椒可温润表皮以祛湿痰,解手脚之风毒;地肤子苦寒降泄,作用于皮肤表面,可去积热、除湿痒;生百部性微温不燥,合黄精可使痰湿得化,更能滋润体表;五倍子气寒性收,能散热毒、消疮肿;木通泻火行水,通利血脉,可化湿,使经络流行;白矾生用可解毒祛痰,且煅后收敛、燥湿之效显著。

以上外洗方每次使用前都应用武火煮沸,待常温放置至适当温度后再使用。

3 验案举隅

3.1 寻常型银屑病 患者,男,32岁,2021年8月4日就诊。主诉:全身泛发丘疹、红斑,上覆银白色鳞屑2年余,加重2个月。患者2年前因感冒而见周身散在红斑,上覆鳞屑,曾在某医院诊断为银屑病,未经系统治疗,病情时轻时重,反复发作。2个月前再次因外感诱发。刻下症见:四肢、后腰、头皮大片皮疹,颜色鲜红,上覆银白色鳞屑,有新发皮疹,自觉瘙痒明显。全身畏热,渴喜冷饮,咽红,手足心热。大便二三日一行,大便黏滞,小便黄。患者因工作原因常通宵熬夜,睡眠饮食不规律。患者天生裂纹舌,舌质鲜红,苔薄黄,脉浮滑小数。西医诊断: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诊断:白疕;辨证:血热内蕴,风湿外袭。治法:清热凉血,祛风除湿。口服处方:生地黄20 g,牡丹皮15 g,赤芍15 g,通草20 g,苍术20 g,苦参15 g,荆芥15 g,防风15 g,白鲜皮30 g,当归20 g,牛蒡子10 g,蝉蜕15 g,甘草10 g,半枝莲15 g,白英20 g,蜈蚣2条,全蝎6 g。7剂,1剂/d,水煎服。同时予以中药外洗。外洗处方:木芙蓉叶60 g,马齿苋40 g,葎草40 g,生地榆40 g,苦参40 g,白鲜皮40 g,黄柏40 g,金银花40 g,连翘30 g。4剂,两日1剂,加水2 000 mL,煮沸30 min,去渣,冷湿敷患处,30 min/次,2次/d。

2诊:2021年8月11日,皮疹颜色变浅,但仍有明显瘙痒,大便二三日一行,仍黏滞。继服前方加土茯苓30 g,地肤子30 g。7剂,1剂/d,水煎服。外洗处方同前。

3诊:2021年8月18日,皮疹恢复良好,不痒,大便二日一行,诸症皆轻。

按语:本例患者银屑病因外感而诱发,患者素体阳盛血热,又受外来之邪侵袭,内外合邪,以致营卫不和,气血运行受阻,皮肤失养。同时患者伴有大便不爽的症状,为脾胃运化失常,湿邪留恋所致。因此,王玉玺教授认为该患者为“风”“热”“湿”三邪侵袭人体,合而为病。湿邪以苦来燥,热用寒来清,发表应以辛味药。故外洗方以祛湿、疏风、凉血为基本治法。用药上辛苦并用、寒热并行,以达到祛风、除湿、凉血的目的。方中重用木芙蓉叶、马齿苋、连翘、金银花、葎草等质轻清扬之品,切合病机,以散风清热凉血,使毒从表解。苦参和白鲜皮同用,取苦参散之意;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除痹兼解毒;苦参杀虫止痒兼消肿;两者相伍,使皮损处湿热得解、瘙痒得除。苦参和白鲜皮为王玉玺教授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常用药物。现代药理学研究[14-18]表明,苦参中的黄酮类成分和白鲜皮中的多糖成分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可抗氧化、抗菌、抗炎、抗病毒。

3.2 红皮病型银屑病 患者,女,76岁。2021年7月5日就诊。主诉:双上肢、双下肢、前胸泛发丘疹、红斑,上覆银白色鳞屑,融合成片20年余,加重1个月。患者病史20年余,期间曾口服及外用过多种激素类制剂,病情冬重夏轻,缠绵反复。患者2021年6月因食用海鲜再次发病,曾于医院予地塞米松静脉滴注,病情虽有好转,但停药7 d后,病情加重。刻下症见:周身散见大量红斑,大部分相互融合,浸淫全身,皮损色鲜红、上覆银白色鳞屑,瘙痒明显。体温38.4 ℃,伴手足心热,口干欲饮,入睡难,大便干,小便深黄。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西医诊断:红皮病型银屑病。中医诊断:白疕;辨证:热毒炽盛,气血两燔,泛溢皮肤。治法: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口服处方:生地黄20 g,玄参15 g,麦冬15 g,牡丹皮15 g,赤芍15 g,紫草15 g,火麻仁20 g,刺蒺藜30 g,苍术15 g,牡丹参20 g,钩藤20 g,徐长卿20 g,甘草10 g,连翘15 g,金银花20 g,黄芩15 g,水牛角(先煎)40 g。7剂,1剂/d,水煎服。外洗处方:马齿苋60 g,生地榆40 g,白鲜皮40 g,紫草40 g,金银花40 g,大青叶30 g,地骨皮30 g,黄精40 g,地肤子40 g。4剂,两日1剂,加水2 000 mL,煮沸30 min,去渣,冷湿敷患处,30 min/次,2次/d。湿敷后自然晾干,并外涂湿润烧伤膏。

2诊:2021年7月13日,患者周身皮肤颜色转淡,手足已不热,瘙痒明显。口服处方予原方去牡丹皮、赤芍,加沙参15 g,土茯苓30 g,全蝎6 g。7剂,1剂/d,水煎服。外洗处方同前。

3诊:2021年7月20日,病情好转明显,皮损接近正常。予2诊方加石斛15 g,玉竹15 g,天花粉15 g。7剂,1剂/d,水煎服。

按语:本例患者病情一直较为稳定,但发病之时曾反复采用激素类药物治疗。激素药性火热,犹如邪毒,停滞肌表。患者红斑鲜红明显,因此王玉玺教授在外用药物时以清热凉血为主,同时顾护阴液。大青叶、紫草、金银花等花叶质轻之品,可清解血分热毒,消散血中瘀滞;马齿苋消炎除菌,止血凉血;白鲜皮以皮治皮,取象比类,可祛表皮的湿热之毒;地肤子祛风止痒;在大量使用清热解毒药的同时,黄精可滋阴润燥,祛除鳞屑,缓解瘙痒,修复火热之毒对皮肤造成的损伤。由于患者红肿明显,范围较大,为防止感染,遂王玉玺教授外用较温和的湿润烧伤膏,以达到缓和修复的作用。湿润烧伤膏虽不及激素类药物强效,但其安全性高,可通过自身的修复作用来达到祛除外邪的目的。

3.3 掌跖脓疱病 患者,男,22岁,2021年7月6日就诊。主诉:双手泛发丘疹、水疱、脓疱3个月余。患者3个月前因双手接触清洁剂,首先于右手拇指、中指末端屈侧及右手掌心处出现小水疱,发疹伴瘙痒,3 d后疱液转为脓性,伴脱屑明显。1个月前皮疹累及左侧掌心及示指、无名指末端、大小鱼际处。刻下症见:双手散见细小脓性水疱,部分干瘪遗留色素沉着,局部干燥脱屑、瘙痒,左手示指及右手拇指指甲变形、颜色改变,真菌检查(-),夜间痒甚,食欲不振,二便调。舌质微红,苔黄腻,脉沉滑小数。西医诊断:掌跖脓疱病。中医诊断:白疕;辨证:血热内蕴,湿热壅盛。治法:清热除湿,凉血解毒。口服处方:土茯苓20 g,炒槐花15 g,茵陈15 g,蜈蚣2条,蒲公英30 g,败酱草30g,陈皮15g,丹参10g,鸡血藤30g,黄芩15g,黄柏15g,羌活15 g,独活15 g,威灵仙15 g,连翘15 g,半枝莲15 g,白英30 g。7剂,1剂/d,水煎服。外洗处方:马齿苋60 g,葎草40 g,木芙蓉叶60 g,白鲜皮30 g,木通20 g,煅白矾30 g,透骨草30 g,黄柏30 g,生百部40 g,黄精40 g,僵蚕20 g,五倍子20 g,地肤子30 g。4剂,两日1剂,加水2 000 mL,煮沸30 min,去渣,晾至温热后外洗泡手,30 min/次,2次/d。

2诊:2021年7月14日,患者双手水疱明显消失,但亦有新生者,2~3 d后新发水疱变为脓疱。口服处方予前方加虎杖30 g,甘草6 g。7剂,1剂/d,水煎服。外洗处方予前方加蒲公英40 g,儿茶30 g,狼毒20 g。4剂,用法如前。

3诊:2021年7月22日,皮疹恢复良好,手足部较为光滑,已无新发,诸症皆轻。

按语:该患者双手泛发脓疱,为湿热蕴结掌心,发为本病。王玉玺教授选择外用药物时,注重药性配伍,以清热祛湿、消痰解毒为基本原则。其重用马齿苋和木芙蓉叶以清利湿热;僵蚕与透骨草配伍使用,僵蚕平息内风之效佳,透骨草则善于走表,偏向于疏散外风[19-20]。两者一表一里,共同调畅气机、开放腠理,以清除体表内外之风寒湿邪。地肤子、白鲜皮可增止痒之力;五倍子止血解毒;葎草、木通清热解毒;煅白矾可收湿敛疮,以促进表皮修复。2诊时,外洗处方添加蒲公英以加强本方的寒凉之性,增强清热解毒之功;儿茶、狼毒用于逐水消痰、破积。在掌跖脓疱病的治疗中,王玉玺教授一直秉持“瘀不去则新不生”的原则,治以化痰、散结、去瘀,同时酌情运用一些有毒的药物,以直达病所。因有毒药物只作为外用,所以在缓解病情的同时,也降低了毒性,做到了仅取其有效之力而不致中毒的效果,以增强疗效。

4 总结

王玉玺教授强调,银屑病虽以血热为患,但口服汤剂应酌情应用苦寒败胃之品,注重配伍,以顾护后天之本。然苦寒之药减,则清热之力弱,易使热不得消散而病情缠绵。外洗方则突破了此类限制,充分发挥了其药性特点,以药物的偏性来纠正机体阴阳的偏胜,从而有效避免了苦寒药物对机体正气的损害,使药力直达病所,清热之力强而无伤正之虞。王玉玺教授认为外洗方治疗便捷、无副作用、有效率高,具有独特的优势,可在银屑病的治疗中推广。

猜你喜欢
脓疱苦参玉玺
以苦参为主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苦参生品及其炮制品的2种不同提取方法的抗菌药效研究
青蒿白矾煎洗治脓疱疮
含漱苦参茶止牙痛
法国又要拍乾隆玉玺
良药苦口话苦参
中药合紫外光照射治疗33例掌跖脓疱病临床疗效观察
脓疱症早辨别
夫西地酸乳膏治疗脓疱疮30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