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澄艳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可塑性非常强,由于其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基础阶段,再加上小学生的个性使然,这个阶段的学生不但具有超强的探知欲,还兼具接收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动手能力。为了使小学生的可塑性得到最大效能的发挥,语文教师要在尊重学生喜欢创造、喜欢玩的性格基础上,主动地为其提供能展现其天性的丰富空间以及实践,要积极地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力,以及想象力给予高度的肯定以及赞扬,从而使学生在快乐、兴奋的游戏教学模式中完成相应的需要掌握的语文基础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课堂导入环节对小学语文教学非常重要,导入环节的效果直接影响着整节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以往老旧的教学形式,大部分语文教师利用的还是板书以及单纯讲解授课的方式进行知识导入。而在当前的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已然不能符合现代化语文教学的目标以及学生认知的需求。教师可以结合课堂内容创设符合小学生认知的游戏活动,并在游戏中将新的知识内容进行高效融合,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能为学生构建高效的学习语文的游戏课堂[1]。比如,在对一年级的“姓氏歌”进行授课时,为了使学生对抽象的姓氏内容有比较深刻的认知,教师可以用图片的方式引导学生将抽象的信息转化成符合学生认知的内容。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可以在黑板上张贴三张图片,可以和学生进行“猜猜我是谁”的游戏,比如图片上是一颗梨,可以就此让学生猜测一下和我国哪个姓氏有关?通过类似这样有趣的方式将课堂内容成功引入的同时,也极大地刺激着小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从小学生的角度来看,兴趣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最重要的推动力,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好动的天性,语文教师设计的课堂游戏既要符合小学生的理解水平,同时又要兼顾能调动学生加入其中的趣味性,从而能够高效率地引发小学生参与游戏课堂的兴趣。在设计带有趣味性的语文游戏的时候,不要与课堂教学脱节,要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直接获得语文认知的体验,能够使学生进一步探究语文知识的认识,进而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通过类似这样的游戏教学,不仅能够为学生营造有趣、活泼的课堂学习气氛,同时也能够充分地引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2]。
比如,在一年级“雪地里的小画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制作很多文章中的小动物的头饰,并将其分发给每一位小学生,让其能够积极地参与进课堂游戏中,然后再将动物的脚印图片张贴在黑板上,每贴一个脚印,相应头饰的学生就要站起来并模仿其叫声,教师通过学生即时的反应状态就能够对学生认知文章内容的程度有明确的理解,比如当教师拿出竹叶脚印的图片时,扮演小鸡的学生就要模仿小鸡的叫声;而当教师切换成下一张梅花脚印时,扮演小狗的同学也要做相应的反应。在这种游戏教学的形式下,既活跃了学生的天性,又引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游戏教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语文知识。
除了活泼好动的天性之外,好胜心也是小学阶段学生的主要性格特点之一,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创建比赛性质的课堂游戏来刺激学生想赢的心理,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游戏教学。为了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并且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以及好胜的心理特点,充分地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创设比赛游戏,既能调动学生融入课堂游戏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又能培养学生主动深入学习的意识以及能力[3]。比如,在二年级“亡羊补牢”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先要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加接下来的比赛游戏。接着教师让学生通过交流、探讨小组合作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理解,在确保学生对课文含义基本理解之后,可以在组内自选角色或发挥想象力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度探究,拓展其内容,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排练熟悉,之后再分组进行演绎,当全部小组都完成演绎之后,由全体学生对各个小组的表现进行评比,选择最优秀的小组,给予每位成员精神奖励或物质奖励。通过这种游戏教学的形式,不仅能够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成效。
语文学科的包容性很强,学好语文也就意味着在其他学科的认知方面同样会起到好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创建课堂游戏时需要充分地考虑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联合其他学科的内容共同创建课堂游戏。比如有的学生对语文认知不感兴趣,但对美术、音乐等艺术类学科的兴趣比较浓厚,教师就可以充分地利用语文学科与艺术类学科的互通性,创设新型的课堂游戏教学的模式,以学生的兴趣为引导,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游戏的主动性,且能够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涵养[4]。
比如,在一年级“春夏秋冬”课文的课堂讲解中,可以充分地利用学生爱听音乐的特性,设计听歌识季节的课堂游戏活动,教师可以提前利用网络搜集关于不同季节的儿歌,在教学课堂上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进行播放,让学生通过“听”见的音乐来猜测其内容所表现的季节。比如教师播放了“春天在哪里”这首儿歌,这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首儿歌,可以让学生在猜出季节之后对春天的景象进行一下想象;再比如播放代表冬天的“雪绒花”,可以让学生继续想象。利用这样融合其他学科方式的课堂游戏的教学形式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季节变化的内容。
游戏的方式丰富多彩,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最适宜、合理的游戏,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要在创建课堂游戏之前对教材内容以及相应的教学标准的要求进行充分的解读,明确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包括情感目标、能力目标以及知识目标等。教师要充分探究课堂教学的内容,而后结合内容的重点以及难点的项目,筛选出适宜的教学游戏,并对其不断地进行优化以及调整,使其不仅能够对小学生素质全面提升,同时也能令课堂游戏的教育价值得到充分的展现[5]。在结合教学内容的情况下,为学生创建课堂游戏的模式以及流程之后,就可以正式开始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以组队的方式实施游戏教学。且在游戏实施的过程中或是完成游戏教学之后,再通过总结小游戏让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深化认知以及巩固。在课堂结束之前的总结环节中,对本课所学的词组进行总结巩固,可以融入小游戏,比如,在一年级“乌鸦喝水”的总结部分进行巩固复习时,教师将学生按照词语的数量进行划分,以一组一词的形式融入游戏萝卜蹲中,“‘乌鸦’蹲,‘口渴’蹲,‘口渴’蹲完‘办法’蹲”。“‘办法’蹲,‘乌鸦’蹲,‘乌鸦’蹲完‘口渴’蹲”……在玩游戏的不经意间就将课文词语进行了深层次的巩固,这样的游戏方式既能提高效率,同时又能活跃课堂气氛,从而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环境下得到全面的发展。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学科既是学生接受系统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日后发展的重要依据。语文教师要充分融入符合学生身心发展以及天性的游戏教学模式,在导入环节可利用游戏模式激发学生加入语文课堂授课活动的热情,还可以通过比赛形式的游戏调动学生主动加入游戏活动的积极性。由于语文学科的广泛性以及包容性,教师可以将语文学科与其他必修学科的互通内容进行融合之后探究出符合教学需求的游戏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