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撷秀初级中学 王 强
人类的记忆有共同的规律,利用其中的原理有助于提高记忆效率。美国心理学家理查德·E.梅耶在其《应用学习科学》一书中,归纳出学习科学的三条原理:“双重通道原理”“容量有限原理”“主动加工原理”。运用这三条原理记忆历史知识,可以让我们学得轻松愉快,记得印象深刻。
1.“双重通道原理”:是指人可以通过文字和图像两个渠道来记忆知识,并且人们更容易记住以图像形式呈现的信息。
2.“容量有限原理”:是指人的短时记忆容量是有限的,一般不超过7个信息组块,因此要通过简化知识来促进记忆。
3.“主动加工原理”: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主动加工知识,如概括、比较、联系、想象,促进新旧知识结合,就能更深入地学习。
应用这三个学习原理学习历史时,可以概括为三个字:“图”“简”“建”,即记忆历史知识时要结合图记忆、简化知识记忆、主动建构知识。
1.“图”:以图为辅,记忆知识。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是一种抽象表达信息的方式。文字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使用时间较短,在文字出现以前,人类主要以图像的形式进行记忆。也就是说,人类在记忆图像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与以文字呈现的信息相比,人们更容易记住以图像呈现的信息。历史课本中有大量的地图、人物图、文物图等,我们要利用好这些图片,把文字和图像的双重通道建立起来,以增强记忆效果。下面笔者以《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课为例,谈谈如何结合图进行记忆。
(1)利用地图,建立时空观念。
例如,利用第1课“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在图上圈出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遗址的位置,可以明确元谋人属于南方长江流域的代表,而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都位于北京周口店属于北方地区人类的代表。同时,从图上可以看出我国早期人类遗址众多,这说明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较多的国家之一。
(2)利用文物图,推理生活状况。
例如,利用“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图片,可以推理出北京人的脑容量较小,这说明北京人是介于早期猿人向现代人过渡的一个直立人种类。由“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片,可以看出北京人使用的是粗糙的打制石器,进而判断出北京人属于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由“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图片,可以推理并记忆山顶洞人已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而根据他们掌握了钻孔技术,还可进一步推断出他们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3)利用想象图,想象历史场景。
想象图是现代画家根据出土的人类遗物进行想象而创作的绘画。用“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主要靠采集和狩猎方式来获取食物”等知识。用“北京人用火场景想象图”,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北京人的主要居住地是山洞,但已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等知识。
2.“简”:断句圈词,简化知识。
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这深刻说明了记忆的原理。科学研究证明,大部分人的记忆广度是“7”,“神奇数字7±2,这就是我们在信息加工时的容量限度”。这告诉我们学习知识时,要删繁就简,通过简化知识来促进记忆。
例如,《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这一课文字量很大,我们在学习时可以把知识简化为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三部分,分别代表早期人类、过渡时期人类、现代人三种类型。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可简化为:农耕文明;南方代表是河姆渡人,北方代表人是半坡人。
简化知识就是先记住最核心的知识。这就像远观一棵树,顺着树干往上看,一眼就能看到有几根主枝。“简”可以使知识脉络清晰化,能抓住要点,而不是只记住一些碎片化的知识。
3.“建”:主动加工,建构知识。
识记历史知识时除了要简化知识外,还要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习过的知识,只有经过自己加工,才能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达到理解记忆的目的。建构知识时,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圈词。圈词就是圈划句子和段落的关键词。圈词既是在简化知识也是在对知识进行加工,是学习者主动思考和概括的过程。
(2)写旁批。许多大家在读书时都有写旁批的习惯,这种习惯既是一种输入信息的过程,也是一种输出感悟的过程,值得我们学习。写旁批就是在书旁空白处写出自己学习时的理解与思考,这是一个主动加工信息的过程,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3)画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可以使知识直观地呈现出来。它通过树状分枝,形成了一个层次清晰的知识体系图。
(4)“5W1H”法。只要是历史事件,就可以从六个方面进行分析,即从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是什么(What:性质、经过)、为什么(Why,原因)、怎么样(How,影响)这六个方面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这是一个最简洁的对历史事件进行概括的方式。
(5)编打油诗。编打油诗就是把一课内容概括成简短的押韵文字。编打油诗的过程也是一个“简”和“建”的过程。
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也尝试一下应用“图”“简”“建”的方法吧,看记忆效果是否会有很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