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岑
2008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2021年4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又重申了这一点。如今,非书面家庭作业已经成为学校控制书面作业总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必要手段。
近年来,学校为严格落实教育部文件要求,在作业管理上下了不少功夫,一、二年级早已取消书面家庭作业。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一名二年级的语文老师,我的非书面家庭作业已经形成了固定模式:朗读课文、复习生字、阅读课外书。特别是“双减”政策发布以后,我仍然按部就班地实行着这个“老三样”。
但是,学校的一次“突击行动”让我重新审视了这个“老三样”。一次,学校向学生发放问卷,了解作业情况,评估教师对政策的执行情况。令我惊讶的是,我班有一半孩子在“老师是否每天都布置书面家庭作业”这一题后填写了“是”。我眉头一紧,追问:“老师布置了哪项书面作业?”小月站起来颇为委屈地说:“老师让我们复习生字,是因为第二天要听写。为了听写取得好成绩,妈妈每天晚上都要给我报听写,有时候我要写到很晚。”我听完不禁有些心虚。的确,从形式上,它没有真正让学生摆脱回家抄抄写写的苦海,但从内容上,它的确是一种必须要落实到书面的作业。
我结合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对待非书面家庭作业,家长的态度呈现两极分化:有的父母疏于管教孩子,非书面家庭作业等于没有作业,而重视孩子学习的家长,则主动将我布置的作业落实到笔头,似乎和我心照不宣地达成了一种默契:老师不方便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家长就主动加码。这样一来,非书面家庭作业摇身一变成了书面家庭作业。不得不承认,这样的非书面家庭作业只是书面家庭作业的幌子,这样的“减负”实际上是在给负责的家长“增负”。
经过反思,我明白了,非书面家庭作业不是书面家庭作业的替代品。“双减”的号角吹响以来,我相信很多一线老师和我一样,在学习成绩和学习负担的天平上摇摆不定:因为不能布置书面家庭作业,那么就将书面家庭作业包装成非书面家庭作业。但是,书面家庭作业不等于负担,非书面家庭作业不等于无负担。
非书面家庭作业与书面家庭作业是互补关系。作业的本质是一种学习活动。一、二年级的学生要在课堂上完成书面家庭作业,所以,回家后的非书面家庭作业应该是课堂上书面作业的补充和延续。一方面是巩固在校所学的知识,加深印象,另一方面要拓展多元智能,提高核心素养。二者的形式截然不同,内容也要有所区分。
既然非书面家庭作业不是书面家庭作业的替代品。教师要怎么布置才能真正体现它的作用呢?我做了以下尝试。
1.细化内容,校内指导
语文学习,生字新词是基础,用听写来检查学生是否掌握的做法无可厚非。可是,一、二年级本就是学习的起步阶段,如果教师将生字新词的巩固当作家庭作业布置下去,这其实是将任务转嫁给了家长。复习生字新词是为了记住每个字的写法,落实到笔头是必然的,但像这样的作业不该简单地作为非书面家庭作业扔给学生回家完成。因此,我做了一些改变。我利用每天的课外服务时间指导学生开展复习:①将需要掌握的生字新词的拼音写在本子上;②关书检测,借助拼音写出生字新词;③翻书对照,圈出错误,同桌互换再检查一遍;④标记错误,将写错的词语在书上做标记,并在练习本上订正3遍;⑤根据课本的标记,将自己写错的词语大声读3遍。我要求学生前4步必须在校完成,第5步则是家庭作业。我将书写作业进行拆分,让学校的书面作业有抓手,回家后的非书面作业有重点,始于课内,终于课外,作业形成了完整的闭环。
同时,教师教授完新知识后,不能当甩手掌柜,一定要考虑学生作业的实际困难,细化作业内容,强化校内指导,充分利用课外服务时间,引导学生完成作业。对于必须动笔的作业,教师要在校内及时补位。这样既避免部分学生钻空子,也真正减轻了家长的负担。
2.转化形式,校外延续
阅读堪称语文学习的“牛鼻子”,也是语文学科非书面家庭作业的主要内容。然而,学生课外读物的质量参差不齐,阅读进度也快慢不一。如何让这项作业真正发挥作用呢?
我决定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将权力下放给学生。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快乐读书吧”主题是儿童故事。导读课上,我讲完了课本上推荐的《神笔马良》等4个故事后,特地留出10分钟,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书目。我对学生说:“儿童故事充满了奇妙的想象,想要感受它的魅力,仅仅阅读这4个故事是远远不够的。你还想读哪些故事?”“《夏洛的网》《塔顶上的猫》《书本里的蚂蚁》……”同学们互相启发,畅所欲言。“那现在就请你为自己制订一个为期14天的阅读计划,写清楚你要读哪些书,每天读多少。”我随即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阅读计划卡,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填写。
当天的家庭作业是学生各自确定自己要读的书,并填写阅读计划卡,将计划粘在作业本上。
于是,孩子们回家翻出了自己还没来得及读的儿童故事,精挑细选,根据自己的阅读进度填写计划。第二天,我逐一把关,确保书籍恰当、进度合适。如此一来,未来的两周,学生对照“私人订制”的计划单开展课外阅读。完成后,学生可以在“完成情况”一栏给自己画一个“√”。有的孩子为了快点完成计划,一到学校就开始阅读,下课后还会拿着自己的计划卡和其他同学“攀比”,看谁读得多。这期间,我只需翻一翻学生的阅读计划卡,就能大致了解学生这项作业的完成情况。
非书面家庭作业不是可有可无的作业。对于课外阅读这样需要坚持的常规作业,仅靠老师日复一日地督促是不够的。教师不妨赋予学生一点自主权,将阅读的内容、阅读的进度交给学生决定,将作业形式的决定权由老师“一家独大”改为学生“人人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量化过程,家校互通
在阅读计划卡实施后一周,我对同学们说:“课本第四单元有一篇写话,需要大家编一个关于小虫子和鸡蛋壳的故事。要想编一个好故事,不仅要发挥你们的想象力,语言也要有趣。你们在课外阅读的时候,看到有趣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这就是积累。积累得越多,你的写话就会比别人精彩,说不定还能登报!”一听到登报,孩子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兴奋好奇的光。不出所料,第四单元的写话精彩纷呈。
于是,我利用周末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用商量的语气请家长帮助你们:①将这篇写话转成手机文字。②通读一遍,对不满意的地方进行修改。登报是我和家长商量好后送给孩子们的惊喜。那个周末,我收到很多家长的反馈:娃儿把自己的文章读了又读,改了又改,把积累的所有好词都用上了。很快,第一期班刊《趣·蛋壳》神秘登场,送到了每个学生的手中。
非书面家庭作业一般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完成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让真正落实了作业的孩子获得与众不同的嘉奖,让真正承担了家庭教育职责的家长接受来自老师的肯定,如此,非书面家庭作业就不再流于形式,而是深入人心。
“非书面家庭作业”至少在十余年前就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如今又被赋予了举足轻重的教育使命。正因为如此,一线老师要重新审视,避免陷入经验主义的误区。非书面家庭作业不是可有可无的作业,更不是书面作业的替代品。在“双减”的时代背景下,助推非书面家庭作业华丽转身,我们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