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某规模猪场非洲猪瘟生物安全防控措施

2022-11-19 15:21:37夏炉明龚国华朱晓英陈伟锋李增强常晓静孙泉云赵洪进
中国动物检疫 2022年10期
关键词:猪舍猪场消毒

夏炉明,龚国华,朱晓英,陈伟锋,李增强,常晓静,孙泉云,王 建,赵洪进

(上海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 201103)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感染家猪和野猪(如非洲疣猪、丛林野猪等)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烈性传染病[1]。ASFV 是目前发现仅有的虫媒DNA 病毒,可通过钝缘软蜱属的软壁虱进行传播[2-3]。2018 年8 月我国首起ASF 发生以来,疫情对生猪养殖业健康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能繁母猪存栏和产能大幅下降、生猪价格飙升,供销严重失衡,同时也暴露了我国生猪养殖业生物安全水平低的短板[4]。目前,在尚无疫苗和有效治疗药物的情况下,提高养殖场生物安全水平是防控ASF 的关键措施[5]。本文以某规模猪场防范非洲猪瘟的生物安全措施为例,阐述完善硬件设施建设、强化组织保障、实施分区管理和落实关键点控制等内容,以期在对规模猪场非洲猪瘟防控的生物安全实践提供参考。

1 某规模猪场基本情况

某规模猪场存栏母猪1 500 头,年出栏生猪约4 万头,所在区域周边20 km 内无其他猪场、生猪屠宰场和畜禽无害化处理场,周边环绕河道、农田,形成天然防疫隔离屏障;配套有完善的养殖、防疫、除臭、环保等设施,采用先进生产工艺[大栋舍小单元、周节律配种生产、全进全出、公母分离饲养、水泡粪工艺、独立的赶猪通道、净道污道分离、位于场外独立的料塔、远离猪场的生猪销售转运台(出猪台)]、现代化设施设备(全自动环境温度控制系统、全自动喂料系统、高压清洗系统)、规范化无害化处理工艺(雨污分流、干湿分离、废液集中收集、管网灌溉良田、病死猪高温化制设备);采取种养结合模式,利用沼液有机肥种植水稻,成为绿色生态的现代农业养殖基地。

2 主要生物安全措施

2.1 “切断”传播途径,完善防疫基础设施建设

离猪场周边3~10 km 的区域为缓冲区,新建车辆洗消中心,配备清洗消毒和烘干设备;新建有人员隔离点,出猪台、物资贮存配送中心,通过猪场内部专用运输车辆转运生猪和物资,外部车辆经洗消、烘干后方可靠近出猪台和物资贮存配送中心;在缓冲区建有生物安全二级兽医检测实验室,配备生物安全柜、酶标仪、荧光定量PCR 仪等检测设备;在猪场周边防疫区的道路上设置洗消点、消毒池、消毒通道;在猪场、饲料厂入口以及生产区入口均建有洗澡更衣间、熏蒸消毒间、消毒通道、消毒池;各栋猪舍门口有消毒盆,猪舍内配备高压清洗设备,场区道路配有流动消毒车。猪场更新实心围墙,建设密闭连廊,猪舍采用封闭大跨度负压式通风,各栋猪舍安装防鸟、防蚊蝇的三防网以及挡鼠板等物理屏障。形成了1 个主体生产单元(1个商品猪场)和5 个辅助单元(车辆洗消中心、出猪台、物资贮存和配送中心、兽医实验室和饲料厂)构成的生物安全格局。

2.2 成立生物安全管理小组,落细人员培训和生物安全风险评估

2018 年ASF 疫情发生后,成立了以猪场负责人为组长,兽医主管和技术骨干等全部参与其中的生物安全管理小组。生物安全小组成员分工明确,职责清晰。一是组长每月召开工作例会,对公司的生物安全防疫工作进行部署、监督;二是及时起草和制定了针对ASF 防控的《生物安全计划》《生物安全手册》;三是对员工开展生物安全制度和标准化操作程序培训,使生物安全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四是定期组织内/外部专家开展ASF 发生、传播和扩散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改进生物安全措施。

2.3 实施风险等级分区管理,落实逐级风险管控

划分四级生物安全防疫圈,按照红、橙、黄、绿四级警戒色分区管理,通过严格的隔离、清洁卫生、消毒和检测等生物安全措施,逐级降低ASFV传入风险。

红区对应第一级生物安全级别区,指猪场外部不可控区域。周边距离猪场3~10km 的区域,是猪场人流、物流、车流和猪流的必经区域,为生物安全缓冲区,包括人员隔离点、车辆洗消中心、物资贮存配送中心等。

橙区对应第二级生物安全级别区,指猪场围墙至外部可控区城,包括环保处理区(粪污池、污水处理系统、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区)、出猪台、饲料厂、兽医检测实验室。

黄区对应第三级生物安全级别区,指猪场围墙内部至猪舍外部区域,包括门卫区、生活区和仓储区,设置有人员进场淋浴场所、物资进入熏蒸消毒通道、各类物资存储间、员工宿舍、办公室、会议室、厨房、餐厅、娱乐区城、洗衣房和运动场等场所和设施。

绿区对应第四级生物安全级别区,为生猪日常饲养管理、猪只转移连廊、饲养人员休息就餐、药械物资及维修用品消毒存贮等所涉及到的全部区域,包括公猪舍、妊娠舍、分娩舍、保育舍、隔离舍、物料间、清洗间等生产区域。

将生物安全级别高的区域定义为相对净区,生物安全级别低的区域为相对污区。在猪场的生物安全金字塔中,公猪舍、分娩舍、配怀舍、保育舍、育肥舍和出猪台的生物安全等级依次降低。净区、污区有明确的分界线,标识清晰,严禁逆向流动、净污交叉。猪只和人员只能从生物安全级别高的地方到生物安全级别低的地方单向流动。同时,实施净区和污区的动态管理,经过消毒处理的环境区域为净区,生猪直接饲养区域和未经消毒处理的环境区域为污区。生产单元及辅助单元的净区、污区交叉处,以及不同生物安全防疫圈的交叉处,设立消毒设施设备,发生“人流、物流、车流、猪流”交叉时,立即消毒,避免交叉污染。

2.4 强化生物安全制度建设,抓好关键点操作流程

根据ASFV 流行病学特点,分析猪场生物安全关键控制点控制原则和程序,编制涵盖人员管理、车辆运输管理、投入品管理、引种管理、免疫管理、猪场生产操作、防疫清洗消毒、无害化处理、隔离检疫、疫情报告、ASF 采样监测、兽医实验室操作、生物安全措施效果评估等内容的《生物安全手册》,落实关键控制点标准操作程序,形成受控文件。

2.4.1 人流管控 人员流动是ASF 防控的关键点,防控主要措施是隔离、清洗消毒、更换衣物以及检测,遵循从低风险区向高风险区单向流动的原则,禁止逆向流动。外部人流(包括休假回场的工作人员)在进入猪场前7 d不得去其他猪场、屠宰场、无害化处理场、动物产品交易场等高风险场所以及ASF 高风险区(如ASF 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提前48 h 向猪场负责人提出申请,经过近期人员活动背景审查合格后,到指定地点隔离48 h 以上,按规定采样,ASFV 检测为阴性后方可经门卫洗澡更衣后进入生活区,在生活区再隔离48 h 以上,经洗澡更衣后才能进入生产区。内部人流严格限制人员流动,各猪舍的饲养员禁止串棚;兽医、配种等技术人员进入不同猪舍要洗手换鞋,严格消毒,不得对外提供诊疗和配种等技术服务;猪场员工及其家属不得购买市场上的猪肉,由上级公司统一配送本场宰杀猪只的熟肉制品或半成品。

2.4.2 车流管控 从国内ASF 疫情传播途径分析,车流带来的输入型风险最大,车流管控关键措施为冲洗消毒、烘干、检测。车辆类型分为外部和内部两大类,外部车辆必须是经过政府备案有资质的运输车辆,停放在生物安全橙色区域之外,只有经过至少2 次冲洗、消毒和烘干后才能靠近出猪台或物资贮存配送中心。内部车辆严格按照规定路线和时间进行“点对点”运输,每次运输完成后,需经过充分的清洗、消毒和干燥。司乘人员穿着干净、消毒的工作服、工作靴,必要时穿一次性隔离服,中途不得离开驾驶室。

2.4.3 猪流管控 猪场实施闭群育种,不从外部引入种猪,引进精液时做好ASF 的病原学检测,猪流管控的关键点是全进全出、清洗、消毒、干燥和空舍、单向流动以及定期检测。在猪只转运完成后,对栏舍、赶猪通道、场内出猪台等场地清洗、消毒。不同区域由不同人员负责,禁止人员跨越区域界线或相互交叉。猪场ASFV 检测侧重于环境样品和病死猪样品,以达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处置”的防控目标。此外猪舍保持合适的饲养密度,合理的通风换气,适宜的温度、湿度及光照,促进猪只健康生长,倡导“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理念。

2.4.4 物流管控 猪场外来物资(如兽药疫苗、食物、饲料、生活物资、设施设备等)种类繁多,可能携带致病微生物,是ASF 防控的关键点之一,防控措施包括隔离静置、消毒与检测。物资进入猪场前经过臭氧熏蒸、消毒药浸泡或擦拭表面等多种方式消毒,确保安全。例如:疫苗及有温度要求的药品,拆除外层包装,使用消毒剂擦拭泡沫保温箱后,转入生产区药房储存;所有食材须经过熏蒸消毒后才能入场;饲料原料经检测无ASFV 污染方可使用,饲料专用车在场区围墙外围打料;风机、钢筋等可以水湿的设备,经消毒剂浸润表面,干燥后入场,在场内仓库储存7 d 以上使用;水帘、空气过滤网等不宜水湿的设备,经熏蒸消毒后入场,在场内仓库储存7 d 以上使用。

2.4.5 生物媒介管控 猪场的生物媒介(鼠类、鸟类、蚊蝇、蜱虫和流浪犬猫等)可能携带危害猪群健康的病原,是ASF 防控重要的一环,防控措施包括:物理隔离、驱除和杀灭。场内禁止饲养宠物和其它动物,发现流浪犬、猫及时进行驱赶;猪场大门保持常闭状态,地面加设40 cm 高的挡鼠板;除通风口、排污口外不得出现其它开口,猪舍通风口、排污口加装高密度铁丝网,各栋猪舍安装防鸟、防蚊蝇网以及挡鼠板等物理屏障,猪场公共区域安装灭蝇灯,定期由专业灭鼠公司指导灭鼠工作。

2.4.6 污物管控 猪场污物包括病死猪、粪便、污水、医疗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等,是ASF 防控的高风险点,防控措施是及时清除、消毒、检测和无害化处理。猪场建有专门的环保区,负责病死猪和粪污的无害化处理,病死猪由专用运输车辆运输,经120~150 ℃高温化制后作为有机肥的原料;猪场采用水泡粪工艺,通过高温厌氧发酵、多级沉淀池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还田;医疗废弃物采取煮沸、消毒药液浸泡等无害化预处理,由专门的医疗废弃物处理公司集中处理;生活垃圾遵循“减量化、无害化”原则,分类存放,每日清运,由政府委托的专业机构收集处理。

3 讨论

生物安全既是一门管理科学,又是一门实践科学[6]。规模猪场的生物安全管理就是对猪场从入口到出口所有猪群可能接触的人流、物流、车流、猪流以及生物媒介形成全流程闭环管控;同时,通过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环境状况等提升猪群健康度,提高整体抵抗力,降低猪群感染疫病的风险[7]。规模猪场生物安全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选址、猪舍布局、生产模式、洗消中心管理、引种控制、主要病原载体(猪、车辆、饲料、物资、精液、人、食品、动物、空气等)进入途径以及内部生产周转等[6]。猪场生物安全工作是所有疫病预防和控制的基础,也是最有效的健康管理措施。在当前我国ASF 疫情严峻形势下,加强规模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切断病原传播链条,对控制、扑灭和净化ASF 意义重大[7-8]。

本文介绍的规模猪场以更新硬件设施、实施分区管理、识别风险因素和抓好关键点控制为框架,构建养猪场及其投入品供应上游、生产端、生产后端和销售端为一体的“生猪产业链闭环生物安全体系”,并在重点场所(如粪污/病死猪无害化处理)、重点环节(如流通环节)开展基于风险的抽样监测,取得了良好的防控效果。

规模猪场生物安全屏障体系包括物理隔离屏障、制度屏障(即关键控制点标准化操作程序)和人员意识屏障,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符合“木桶理论”,即规模猪场生物安全的可靠性或水平等级取决于整体最薄弱环节[9]。如果简单地认为只要做好消毒就可以将ASF 拒之门外,那就大错特错[10]。规模猪场除了更新猪场实体围墙、建设密闭连廊、完善人员和物资入场通道、外移出猪台、增设车辆洗消中心、加装防蚊虫和媒介动物网等硬件设施外,还要制定符合本场实际的《生物安全手册》,更为关键的是确保《生物安全手册》中各项制度有效落实,因此,必须做好《生物安全手册》的宣贯和培训工作,使得所有员工从内心深处意识到生物安全的重要性,构筑牢固的意识屏障,并加以贯彻和落实。猪场生物安全管理小组认真履行监督职责,对各个环节的生物安全措施执行情况和效果进行监督,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使各项生物安全措施更加科学、高效和可持续[11]。

2020 年,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非洲猪瘟无疫区和无疫小区建设及评估工作的通知》,鼓励养殖企业示范建设无ASF 小区,其中生物安全体系建设是无ASF 小区创建的重要内容和关键保障措施,是评估无ASF 小区建设成功的重要依据。在后ASF 时代,开展以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生物安全管理措施落实为核心的无疫小区、无疫区建设,成为防控ASF 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推进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的主要抓手,更是提升我国规模猪场生物安全水平,促进生猪养殖业的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11-12]。

猜你喜欢
猪舍猪场消毒
如何做好家庭消毒
中老年保健(2022年4期)2022-11-25 14:45:02
专家建议这样消毒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02
母猪怀孕后如何控制猪舍环境
在现代猪场工作 一天要洗8次澡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 12:34:28
消毒攻略大派送
学生天地(2020年32期)2020-06-09 02:58:08
消毒,大头有话说
冬季猪舍有啥讲究
猪场消毒那些
猪场拆迁,岂可一拆了之!
猪场还有哪些潜能可以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