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旭恩
不知名的小巷中有一家中药店,店里一排排的阁斗装着各味中药,散发着独有的气味。
那是我与中药店的初逢。
每到酷夏,我的手臂上就会长出一个个红肿的包,极痒。往常都是找母亲一位做西医的好友帮忙,及时挑破这些包,把浓液排出来。自从母亲开始接触中医中药,便依照书上写的药方,拉着我去中药店抓药。
中药店在家附近的一条街上,装饰陈旧,古香古色,生意冷清。店内只有一名老中医和两名学徒,学徒负责抓药、称药、捣药。母亲向药柜走去,找学徒帮忙抓药。我站在装满中药的阁斗前,听老中医讲解不同中药的功效。
从三黄讲到石斛,从金银花谈到当归,我仍然记得当时他眼中的亮光。我想,那是对中药的热忱吧。老中医指着我手臂上的肿包说:“这是因为你体内湿气太重,吃的东西过于油腻,热气发散不出来。”他又转身告诉母亲:“早起可以煮些红豆薏米粥给孩子吃,健脾祛湿,配着中药效果好。”
当时我并不知其原理,只觉得神奇,便每周去药店一趟,沉浸在馥郁药香中。就这样,我跟在老中医身后,也懂得了不少知识。我识得党参、茯苓、半夏,也与广砂仁、藿香叶、紫苏叶打过交道。我能有模有样地从阁斗中取药,用小秤准确称量,将药倒在黄皮纸上,再称第二味配药……
我最喜欢的是在捣药时看老中医煎药。我把药放在容器中,用专门的捣棒将药捣成细碎的粉末,粉末钻入鼻孔,浓郁的药香在鼻间萦绕,有时还会打个喷嚏。那边老中医则不疾不徐,立在药锅前,用扇子来回慢摇,一股热气从锅盖的缝隙中冒出,氤氲飘散,药香弥漫。“咕嘟咕嘟……”中药沸腾的声音在我听来是最美的乐曲。
时光飞逝,暑假转瞬即逝,我不得不暂时离开中药店。后来终于寻得机会,去了中药店。店内人满为患,与往日冷清的生意形成鲜明的对比。老中医仍坐镇店内,见到我时满脸欣喜。
“回来了!抓一把药试试,看有没有生疏呀?”我一怔,昔日在中药店的种种场景浮现在眼前。看着阁斗上贴的中药名,唯有紫苏记得最清楚。“紫苏,气清香,味辛,性温,清痰利肺,止痛。”我脱口而出。
中药不曾退出人们的视线,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61000 福建省厦门市第十一中学
指导老师 何 平
【教你一招】
怎样把自己的独特经历变成一篇美文,使读者乐于接受,印象深刻?我们可以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一招:抓住重点场景,精心描摹画面,写出事件的独特性。文章重点描绘了三幅画面:老中医为“我”和家人讲解病因、“我”细心称量中药以及“我”捣药时看老中医煎药。作者通过语言、动作描写,把在中药店里的独特经历刻画得细致入微,令读者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