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丹(长沙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
《三国演义》有忠肝义胆死生同,千金诺;也有魑魅魍魉翻覆手,倒兵戈。大争之世,庙堂不“堂”,国主非“主”。文臣武将是恪守“忠臣不事二主”的金科玉律,还是听从“国士遇我,国士报之”的江湖法则?且看另类——叛将的选择。
小说写到黄忠与关羽的交锋。黄忠本为刘表部下中郎将,曹操平定荆州后,归长沙太守韩玄统属。前来叫阵的对手则是骁将关羽。两人两度交锋,第一场“斗一百余合,不分胜负”;第二场黄忠马失前蹄,关羽不肯乘人之危,撤刀休战。次日天刚拂晓,关羽又在城外发出挑战。黄忠知关羽急于求成,若佯败诱其入彀,便是他施展神射之技的大好时机。关羽有相惜之意,黄忠岂无感佩之心?一边是刀下留情的敌人,一边是严酷如山的军令,杀之不义,不杀不忠。
一线凛冽寒气撕破绯色晨曦,应声落马的只是关羽头盔上一簇帽缨。黄忠此举引得韩玄大怒:“阵前通敌,立斩!”黄忠默然受绑,孰料变故陡生,魏延夺刀救人,率众投降关公。关公进城后诚意邀请,黄忠托病不出。刘备惜才,亲自劝降。于是,黄忠降了,提出请求,“葬韩玄尸首于长沙之东”,算是对旧主尽最后的忠。
黄忠虽为叛将,却深受刘备器重。忠义一箭,千古昭然。罗贯中对黄忠不吝赞美,也可证明其对儒家传统伦理道德的捍卫,对蜀汉“王者之政”的肯定。
姜维的故事和两座城有关。第一座是曹魏天水郡。姜维曾解了天水之危,不料被诸葛亮用“假姜维”摆了一道。姜维死里逃生回到城下,却被当成叛徒。城门紧闭,乱箭齐下,他以性命相护的战友,却报之以杀意。姜维“不能分说,仰天大叹,两眼泪流”,无奈之下叛出天水,效忠了蜀汉。
绑定姜维命运的第二座城是成都。诸葛亮病逝后,姜维继丞相遗志,拼尽余生护蜀都。然而外有强敌环伺,内有异派掣肘,姜维讨伐中原悉数败北。他在前线浴血搏命,刘禅却在煽动下解甲开城,不战而降。姜维忍常人所不能忍,再“叛”投敌,却暗中谋划,欲使社稷危而复安,终于成功策反钟会。不料密计泄露,姜维自刎而死。
不管是守天水,还是救成都,一心逆天改命的姜维,终究山河难挽意难平。姜维的叛降始于离间,陷于北伐,终于计败。重重羁绊,步步围城,这不仅是姜维赍志以殁的个人悲剧,也是蜀国的黍离之悲,更是诸侯纷争的末世之悲。
许攸本为袁绍帐下谋士,后叛袁投曹,帮曹操大败袁绍。在曹操统领众将入冀州城时,“许攸纵马近前,以鞭指城门而呼操曰:‘阿瞒,汝不得我,安能入此门?’”这句话连犯曹操三大忌讳:直呼曹操小字,不尊;自矜功伐,不逊;挟制主上,大逆。这句话勾销了许攸的灭敌之功,还葬送了性命。所以得知许褚怒斩许攸,曹操也只是“深责许褚”,可见此举正中曹操下怀。
许攸之死固然源于曹操之奸,但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许攸身为一代谋士,却先后炮制了三次“自杀”:第一次徇私枉法,差点被袁绍砍头;第二次大放厥词,仍未察觉曹操暗伏的杀机;第三次折辱许褚,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不思曹操如熊虎,犹道吾才得冀州”,许攸之徒狂妄忘形,无自省之明,无度人之智,教训不可谓不深矣。
抛开政治语境,三国叛将揭竿挣命,与天斗,与人斗,与心斗,不甘沉沦。他们即使生机幽微如罅隙里的光,也曾经穿透黑暗,照亮夜行人的眼睛,守护着生命不容亵渎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