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锐鸿(广东省东莞市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语文教师)
适用话题:长江生态 人与自然 绿水青山
“十年禁渔做得好不好,江豚说了算。”2022 年3 月,长江武汉段江面上江豚捕食嬉戏的视频引来不少人的关注与热议。据当地渔政执法工作人员介绍,长江开始十年禁渔后,他们在同一水域曾两次与江豚相遇,但成群出现还是第一次。如今,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长江江豚成群现身,正是长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物多样性功能明显增强的生动写照。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儿女心灵的图腾。长江的涨落荣枯让中华儿女魂牵梦萦。2012 年,一幅“哭泣的江豚”照片走红,江豚因此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过去,长江航运的影响、渔业的过度捕捞,致使长江水域珍稀物种持续衰退,生物完整性指数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江豚的生存环境也亮起“红灯”,数量一度减少到1000 余头。
长江,涵养着占国土面积1/5 的沿江生态,带给沿岸4 亿人民灌溉之利、舟楫之便、鱼米之裕。然而,“大招商”“大开发”给长江生态系统敲响了阵阵警钟:化工围江成势、工业废水偷排、非法采砂泛滥、河湖湿地萎缩……习近平总书记曾痛心地说:“‘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保护长江生态系统,是刻不容缓、箭在弦上的大事。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唯有务实行动才能让长江生态万象回春。2016年,一个声音犹如黄钟大吕:“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振聋发聩,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立了规矩、明了方向。
有这样两张照片:同是岳阳市君山华龙码头,前一幅污水横流,分辨不出哪儿是砂石、哪儿是江岸;后一幅芦苇铺绿,水清河晏,江豚腾跃。为呵护湖泊湿地之绿,留住长江生态之美,各省市打破了行政界限和区划壁垒,协商合作机制全面建立:南京修改过江通道方案,为江豚让路;江西已实现6.82 万名退捕渔民“洗脚上岸”,累计帮助7 头搁浅遇险江豚重回鄱阳湖;福建安置长年以船为家的“连家船民”的生活和工作;各相关地区加强保护江豚重要栖息地……
从云贵高原、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沿江11 省市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强化环保治理、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协调联动,长江生态文明建设的壮美画卷正在缓缓铺开。
生态需求是人类的最高需求,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永恒主题。保护江豚,共建长江生态文明,只是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一个体现。我国还在多地开展国家公园试点工作,为野生动植物栖息繁衍创造更加良好的生态条件。如今,长江江豚在水中嬉戏,藏羚羊在三江源可可西里地区活动,海南长臂猿在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树上栖息,“雪山之王”雪豹重新奔跑在祁连山……种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正在恢复。2020 年引发全球关注的云南野象群集体北迁并返回事件,被网友们戏称为“一路‘象’北”,政府与民众携手护象的行动获世界点赞,也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利益与自然需求良性循环的文明举措。
从长江到三江源,从海南岛到西北天山,一幅幅生态美的图景,一个个生态文明的故事,汇聚成生态文明的动人景致,无不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