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永明
教育的核心宗旨并不只是让学生储备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强化道德与法律意识,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精心设计活动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与实践环境,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同时,达到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1]。
小学阶段是学生树立价值观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由于欠缺必要的社会经验,在个人价值观的选择及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培养上都需要教师的耐心指导。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设无疑给教师的教学指导提供了重要平台,同时成为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保障。在课程教学中,情境教学法有着很高的应用价值[2]。情境创设的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实践为中心的课程,教师在情境创设方面应该把活动情境设计作为重中之重。学生的思维偏向直观思维,因此活动情境不仅迎合了学生的思维,还能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知识探究活动,消化吸收教材中涉及的知识,并联系生活经验,保证活动的参与效果,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总而言之,活动情境创设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结合是满足新课程改革要求、有助于实现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的方法,值得在课程实践中推广。
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看,道德与法治教育至关重要,因此道德与法治也成为小学阶段的重点学科。活动情境是教学模式的新载体,通过创建与学生日常生活较为贴合的场景来进行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更加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能够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质量。但是就目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来看,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在活动情境的创设上创新不足,且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自主性不强。
我国的教育教学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改革,但是依然存在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传统和单一,无法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没有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问题。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活动性课程,如果依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就会限制学生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的发展。由于学生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个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保证教学的效果。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符合社会意识形态的课程,这就决定了其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学习起来较为枯燥。此外,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活泼好动,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时没有太大的热情。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更多的教学要求。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传统,更加强调对理论知识的教学,导致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热情不高,只会死记硬背。同时,部分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发展规律,没有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在课堂中被动化、边缘化,最终影响其学习的质量。
对小学生来说,课堂教学远远不止基础知识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道德与法治意识,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坚定意志品质。活动情境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从而显著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要遵循开放性、生活性、综合性、活动性的原则来创设活动情境[3]。
(1)开放性原则。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创设活动情境,教师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来扩充教学的容量,有意识地筛选出趣味性十足的活动主题,并在活动的过程中把握活动的时间及空间,打破教学的局限,进行更为开放的课堂教学。
(2)生活性原则。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极强的生活性,是一门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提炼教学素材,让学生了解道德与法治的实用意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提高其知识实践水平。
(3)综合性原则。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涉及多个学科、多个领域,包括历史、政治、语文等学科。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综合性原则,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创设多层次的活动情境,从而帮助学生进入丰富多彩的场景,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
(4)活动性原则。学生的年龄较小,性格活泼好动,相较于课堂理论教学,更喜欢活动课程。因此,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要遵循活动性原则,尽可能丰富教学的内容,采用新颖、趣味性十足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在创设活动情境时,教师可以运用情节的方式进行教学,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理念在不断创新,传统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当下的教学需求,逐渐暴露出诸多不足。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各学科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改革,活动情境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通过情境的创设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创设活动情境,强化教学效果。
由于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比较强的目的性和实践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从日常生活中提取信息,在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道德与法治素养,保证学习的质量。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特别是活动情境的创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该方法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受诸多因素影响,教师想要把每个场景都引入课堂教学是非常困难的,而且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活动情境的设计中引入模拟活动情境,带给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符合学生活泼好动的特征。这样不仅可以节约资源,减少不必要的精力付出,还能够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灵活。例如,在“小鬼当家”的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单元主题和核心内容创设模拟采购的活动情境,把教室布置成超市,而学生则担当采购员。同时,在教学中用多媒体课件补充商品超市的图片,在模拟情境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绿色食品、QS标志等。在这样的模拟活动情境中,学生的生活技能可以得到极大程度的提高,能够对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核心主旨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课程教学质量可以得到保障。
总之,教师可以通过现实生活和活动情境的结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将书本上的知识应用于自己的日常生活,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现实生活中包含丰富的教育资源,能够带给学生更加直接和深刻的学习体验。因此,教师在思考如何创设活动情境时,可以把现实生活作为资源获取平台,通过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材料,把学生带入生动真实的现实活动情境,进一步拉近课程内容和生活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把课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真正体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际应用功能。例如,在教学“讲文明、懂礼貌”时,教师可以先鼓励学生回想自己的生活经历,让学生列举自己生活中“讲文明、懂礼貌”的真实案例,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通过这样的案例获得的感受和启发。然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视频,视频的内容是学生进入校园时和教师及其他同学打招呼的场面。教师可以借助这样的真实活动场景引发学生的热烈探讨,让课程教学更具说服力及亲切感。
学生喜爱游戏,用游戏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对学生来说有强大的吸引力,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容易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更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内化道德与法治知识,教师在游戏活动情境的设计方面必须考虑到课程的需要及核心素养教育的要求,让游戏活动情境真正为教学目标的达成助力。例如,在教学“上学路上”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活泼好动、表现力强的特点开展角色扮演游戏活动,让一些学生扮演交通警察,其他学生则扮演过马路的人,模拟交通灯的交替变化,让学生融入生动有趣的游戏体验活动中,学会如何在过马路时保护自己,让课堂教学更具感染力和亲切感,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在游戏活动结束后,教师要鼓励学生畅谈各自的感受,说一说自己的角色体验,在归纳总结中实现体验升华,进一步提高对交通安全技能的掌握水平,获得良好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
故事具有生动和富有吸引力的特点,用讲故事的方法呈现知识,可以明显提高学生的接受度,也能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参与感,确保活动目标的达成。如果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特别青睐游戏这一形式,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创设故事活动情境,把大量趣味性、知识性的教学元素融入课程,让学生在参与故事活动的过程中了解所学知识,提高对学习技巧的掌握水平。例如,在教学“告别小马虎”时,教师可以引入“马小虎历险记”的故事,利用语言讲解与动画相结合的呈现方式,把学生带入故事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体验故事的过程中受到一定的启发。然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马小虎历险记”进行续编,充分发挥想象力,同时,要求学生联系课上所学习的知识,让整个故事更加完整且具备教育意义,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故事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更大的成长和进步。
对小学阶段的课程体系优化来说,道德与法治教学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的阵地,必须受到教师的高度关注。尤其是在落实核心素养教育、践行立德树人理念的背景下,只有守住学科教学这一主阵地,才能在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过程中保证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质量,彰显学科的综合价值。活动情境的创设,能够拉近课程知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实践活动,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教师要以核心素养为指导,探究活动情境设计的创新方法,在满足学生知识学习需求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素质,培养综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