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栽培桑黄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2022-11-19 12:51杜忠伟李成洙胡志强王旭李健王鑫
农业与技术 2022年11期
关键词:桑黄菌种实体

杜忠伟李成洙胡志强王旭李健王鑫

(1.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0;2.汪清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吉林 汪清 133100)

现代分类学家研究认为,桑黄是一类真菌的统称,分类地位隶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ata),伞菌纲(Agaricomycetes)、刺革菌目(Hymenochaetales)、刺革菌科(Hymenochaetaceae)、桑黄孔菌属(Sanghuangporus)[1,2]。桑黄作为药用真菌,其药用价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记载,从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的“桑耳”到《药性论》中的“桑黄”,都记载了其药用价值[3-5]。现代研究发现,“桑黄”含有多种化合物,如多糖、萜类、酚类、黄酮类等药理功效显著的物质。药理活性主要有抗氧化、增强免疫力、抗肿瘤、抗菌、保肝、降低血脂、预防和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抑制尿酸和抗过敏等[6-8]。

近几年我国人工栽培桑黄规模迅猛发展,主要的栽培种类为杨树桑黄(Sanghuangporusvaninii);栽培方式包括了段木栽培和代料栽培,其中段木栽培生长周期通常为三年生。由于桑黄栽培技术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影响桑黄产品产量和质量的因素也不断增加,其中病虫害是对人工桑黄栽培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以棚式段木栽培桑黄作为研究基础,在实际生产中总结出影响其菌丝体和子实体生长的病虫害,按照细菌类、真菌类、黏菌类及虫害进行说明,结合生产提出科学的防治方法,旨在为桑黄栽培者提供帮助。

1 桑黄病虫害产生原因

桑黄病害产生同其他食药用菌一样,受菌种质量影响;受外部环境条件影响。其中,培养环境不适应或受其他有害微生物侵染,使菌丝体或子实体生长发育受到干扰或抑制,使桑黄产生病害。

桑黄虫害主要是受到外来害虫或培养环境不清洁滋生的害虫咬噬桑黄子实体,伤口处受腐生性细菌或其他杂菌侵染,造成产品产量和质量降低,甚至失去商品价值。

在人工栽培中,菌种制作、培养、出菇管理、采收、储存等各个环节,生产技术不科学,如培养基灭菌不彻底、接种不规范、培养环境不洁净、栽培环境差及管理不严格等因素,都会造成杂菌污染,产生病害和虫害。

2 桑黄主要病害

2.1 细菌类(Bacteria)

2.1.1 概念

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结构简单的原核生物,根据形状不同分为杆菌、球菌、螺旋菌,具有在高温高湿度的环境下繁殖速度快的特点[9]。

2.1.2 现象

桑黄母种生产过程中感染细菌,主要表现为斜面试管培养基表面有透明或半透明粘稠状菌落;在二级菌、三级菌中表现为水渍状、酸腐、黏液、腐烂等现象;在栽培段阶段表面可见与桑黄菌丝形成深色的拮抗线。

2.1.3 产生原因

在桑黄菌种生产过程中,由于菌种不纯、培养基灭菌不彻底,接种环境、接种工具消毒不彻底,接种人员操作不规范,培养环境不洁净等都会造成细菌的产生。因桑黄菌接种后一般培养温度28~30℃,此时,定植需要2~3d,一旦有细菌产生将会很快侵占培养基或桑黄菌种块,甚至导致桑黄菌死亡。

2.2 真菌类

2.2.1 青霉属(Penicillium)

2.2.1.1 概念

青霉属属于无性型真菌中的丝孢菌,按照子实体类型分类属于丝孢目(Hyphomycetales)中的淡色丝孢菌[10]。青霉菌(P.spp.)是一种寄生在多种食用菌子实体上的病害[11]。其适宜在高温高湿,酸性的环境下生长。

2.2.1.2 现象

在桑黄母种生产过程中,主要表现为斜面试管培养基上有白色菌落,或在试管口有绿色点状菌落,棉塞有绿色菌落。在二级菌或者三级菌培养基中一旦感染青霉菌,初期菌丝白色,生长快速,抑制桑黄菌丝生长,后期菌袋颜色表现为绿色或蓝绿色的粉末状。在桑黄出菇阶段,第1年产生子实体不易感染,经过冬季休眠后,第2年在高温高湿的夏季桑黄子实体易感染青霉菌,引起子实体死亡,停止生长。

2.2.1.3 产生原因

空气中存在青霉孢子,菌种接种不规范、菌种袋或栽培段存在微孔容易感染;出菇阶段,桑黄生长环境高温高湿,管理不当产生污染。

2.2.2 木霉属(Trichoderma)

2.2.2.1 概念

木霉属属于无性型真菌中的丝孢菌,按照子实体类型分类属于丝孢目(Hyphomycetales)中的淡色丝孢菌,常见的木霉有绿色木霉(T.viride)、康宁木霉(T.harzianum)等[10]。木霉又称为绿霉,是桑黄生产过程中危害最大的病害,孢子在空气相对湿度95%的条件下,萌发最快,菌丝最适生长温度25~30℃。

2.2.2.2 现象

在母种培养期间感染木霉后,菌落初期为白色,致密,圆形,向四周扩展后从菌落中间产生绿色孢子,变为绿色,生出绿色霉层;在二级菌、三级菌、栽培段培养期间,当培养基料被侵染后,菌丝阶段不易察觉,起初只是点状或斑块状,很快发展为片状,直到生出绿色霉层时才引起注意,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培养室内短时间会出现大量污染,给以后生产留下严重隐患;在桑黄出菇阶段,木霉发生位置往往是在桑黄子实体的菌孔处即子实体腹面。

2.2.2.3 产生原因

菌种生产制作时产生,同细菌。在桑黄出菇期间主要受到夏季环境高温高湿,出菇棚通风不畅导致。

2.2.3 曲霉属(Aspergillus)

2.2.3.1 概念

曲霉属属于无性型真菌中的丝孢菌,按照子实体类型分类属于丝孢目(Hyphomycetales)中的淡色丝孢菌[10]。其中黄曲霉(A.Flavus)是发生在桑黄菌种生产中的主要病菌,它是一种常见腐生真菌,具有强大的毒性和致癌性。生长环境高温高湿[12]。

2.2.3.2 现象

由于黄曲霉颜色为黄色,与桑黄菌丝颜色相似,初期难以发现。在桑黄母种培养期间,试管棉塞处或培养基表面有黄色颗粒状菌落;谷物(玉米粒、麦粒)作为二级菌培养料,由于含有淀粉和碳水化合物较多,当培养环境湿度大,通风不良时易发生;栽培出菇阶段发生位置主要在菌袋内部,子实体表面少见。

2.2.3.3 产生原因

母种制作和培养期间棉塞受潮或灭菌不彻底;菌种培养期间通风不畅,湿度过大。

2.2.4 根霉(Rhizopus)

2.2.4.1 概念

根霉属属于接合菌亚门(Zygomycota)接合菌纲(Zygomycetes)毛霉目(Mucorales)毛霉科(Mucoraceae)[13]。常见根霉为黑根霉,菌落初期白色,成熟后变黑,生长环境高温高湿。

2.2.4.2 现象

在桑黄菌种生产过程中较为常见,菌种培养初期表面长出匍匐菌丝向四周蔓延,抑制桑黄菌丝生长,后期在培养料表面长出圆球形、颗粒状孢子囊,颜色由灰白色变为黑色。

2.2.4.3 产生原因

培养基料不新鲜,麸皮和米糠使用量过大,灭菌不彻底等。

2.3 黏菌类

2.3.1 褐发网菌(Stemonitisfusca)

2.3.1.1 概念

褐发网菌一种常见的黏菌,属于发网菌科发网菌属的真菌,孢囊细圆柱形,密丛生,常成大群[14]。

2.3.1.2 现象

桑黄菌段开口处受到褐发网菌污染后,长出短小的孢子囊,随着生长变长,形态似毛发,初期颜色较深,后期产生孢子颜色变浅。

2.3.1.3 产生原因

桑黄培养环境高温高湿适合褐发网菌生长;褐发网菌喜欢以细菌为营养源,栽培段受到细菌感染后处理不及时;栽培环境(土壤、空气、水源)不清洁带有褐发网菌孢子。

2.3.2 煤绒菌(Fuligoseptica)

2.3.2.1 概念

煤绒菌属于绒泡菌目腹黏菌亚纲绒泡菌科煤绒菌属,是绒泡菌目中常见种之一。其子实体为垫状复囊体,颜色多样,孢囊管长且分支,在表面有脆弱的皮层,孢丝为无色透明细管状线条连接着白色、黄色或带红色的梭形石灰结[15]。

2.3.2.2 现象

桑黄栽培段受到侵染,开口处木段表面出现胶黏性、脉络状,黄色物质,随着生长会覆盖到子实体表明,使之腐烂。

2.3.2.3 产生原因

其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同褐发网菌。

3 虫害

3.1 菌蚊

3.1.1 概念

别名菇蝇、菇蛆、菇蚊等,分类地位属于双翅目(Diptera)菌蚊科(Mycetophilidae),繁殖速度快,易生于潮湿环境中[16,17]。

3.1.2 现象

主要发生在桑黄的出菇阶段,菌蚊将其卵产到桑黄子实体上,孵化的幼虫取食桑黄子实体,子实体表面会产生窟窿,严重时造成子实体腐烂减产。

3.1.3 产生原因

污染菌袋不及时清理,环境不洁净,产生菌蚊。同时,成虫会将病菌带到无病虫害的桑黄子实体上造成二次污染。

3.2 夜蛾幼虫

3.2.1 概念

幼虫称为尺蠖,分类地位属于鳞翅目(Lepidoptera)尺蛾科(Geometridae)昆虫。成虫体长2.8~4.2mm,体黑褐色;幼虫蛆状,无足,初孵幼虫体白色,老熟幼虫体长4~5mm[16]。此害虫是目前发现对桑黄生长危害最严重的虫害。

3.2.2 现象

成虫将卵产到桑黄子实体腹面(菌孔部位),在桑黄子实体下方地面上可见黑色圆球状颗粒,为幼虫的粪便。幼虫常啃食桑黄子实体腹面,使桑黄菌孔部位出现伤口,甚至被吃光,对于刚长出的桑黄原基可以将其全部吃掉。同时,虫体的侵害会产生杂菌污染。

3.2.3 产生原因

出菇棚一般建在山区或田地,周围有杂草或树木,夜晚飞蛾将卵产到棚内,该虫害常常发生在夏秋季节。

3.3 蛞蝓

3.3.1 概念

俗称鼻涕虫,属于是一种软体动物,分类地位属于腹足纲(Gastropoda)柄眼目(Stylommatophora)[11]。其雌雄同体,外表看起来像没壳的蜗牛,体表湿润有黏液,阴暗潮湿的环境适合其生活。

3.3.2 现象

在夏季桑黄出菇棚内,由于阴暗潮湿,往往会在沙土的地面或桑黄段下面发现其存在,有时会爬到桑黄子实体腹面,咬食桑黄子实体,影响产品价值。

3.3.3 产生原因

周边环境不洁净,桑黄栽培棚的环境适合其生存,北方地区温差大,夜间适合其活动取食。

4 防治措施

4.1 细菌类防治措施

购买菌种或分离菌种必须保证扩大生产的种源纯净。培养基灭菌需彻底,严格控制灭菌时间和温度。接种前对接种室进行严格消毒杀菌,接种过程无菌操作,避免人员随意走动,接种工具灭菌并使用酒精灯火焰灼烧。培养室放入桑黄菌包前进行严格消毒杀菌,通风后使用;子实体生长管理过程中避免菌段积水。

4.2 真菌类防治措施

接种环境洁净,温度要低,操作严格,规范;培养基严格灭菌,彻底杀死霉菌孢子;科学调配基料组分,使营养全面、均衡,保证桑黄菌丝的健康和抗性,对霉菌形成拮抗或抑制。桑黄菌种或菌段发菌以及出菇期间,做好每天巡查,早发现早处理。在出菇期间,特别是在夏季霉菌高发季节,尽量少浇水,加强通风,保证棚内环境清洁,定期检查桑黄子实体腹面,一旦发生霉菌污染后,及时将污染菌段挑出,置于阳光下暴嗮,使用5%的石灰水对侵染部位喷洒擦拭,同时对地面喷洒石灰水,污染严重的桑黄子实体及时掰掉重新生长。对于污染严重的菌袋(段)要及时焚烧或深埋处理。

4.3 黏菌类防治措施

由于黏菌适宜在空气湿度95%以上,弱酸性环境生长,因此桑黄棚在使用前应做好消毒,地面撒石灰。桑黄出菇管理期间避免地面或菌段表面积水产生细菌,促进黏菌生长。一旦发现,及时挑出杂菌段,清除土壤及黏菌;在黏菌发生周围撒石灰、用消毒剂喷洒;污染菌段置于阳光下暴晒后单独培养;加强棚内通风。

4.4 虫害防治措施

保持生产环境清洁,规范消毒。加强管理,改善生产设施,做好浇水、通风2个环节。及时捕捉幼虫,使用黄色黏虫板或蚊虫灯捕捉成虫。在栽培棚外建立防虫网阻挡害虫进入。

5 总结

综上所述,在人工栽培桑黄过程中,病害和虫害的有效防治是生产出优质桑黄的关键。应本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选用优质菌种,科学配料,严格接种操作,洁净环境卫生,科学管理方法,达到生产高品质桑黄的目的。

猜你喜欢
桑黄菌种实体
蚂蚁琥珀中发现新蘑菇菌种
桑黄——古老中药放新彩
桑黄黄酮的研究进展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桑黄纤孔菌发酵液化学成分的研究
实体的可感部分与实体——兼论亚里士多德分析实体的两种模式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
桑黄液体发酵茶饮料工艺研究
手外伤感染的菌种构成及耐药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