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梦杨
(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第一中学 山东 日照 276808)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知识点容量多且复杂,每本教材并不是独立的,章节之间存在一定关联,综合性极强。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只是单纯根据教材结构讲述知识点,无法展示出内在联系,使得学生思维十分分散,与素质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加之高中阶段的学业压力,导致学生思维的遗忘曲线被纵向压缩,遗忘速度快且容易造成知识混淆,严重影响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而新课改的目的正是改变这一现状,从思维的角度入手,帮助学生构建灵活的地理思维建模,培养学科的核心素养。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的出发点从追求学生成绩转变为追求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落实相关教育。从社会发展形势的角度来看,新课改下所倡导的课程体系是开放型社会的必然趋势,在实际授课过程中,高中教育工作者需要落实民主化建设,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除了强调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外,新课改还注重情感、思维以及价值观态度的培养,要求教师通过多样化手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课堂流程寻找思维的落脚点,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引导。在这段师生关系中,更加强调自我反思和课堂模式的创新,主张鼓励学生、引导学生,消除自卑心理和畏难情绪,利用互联网的检索优势成为教育的探索者和课程开发者,用心促成高效课堂。
2.1 缺乏兴趣引导。我国高中阶段的学生年龄普遍在16-18岁,这一时期的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向成熟阶段过渡,已经明白学习的重要性,面对高考的压力能够形成一定的自我约束,但对于缺乏兴趣的科目仍旧无法全身心投入。基于此,高中教育工作者需要注重兴趣的引导,使其重新迸发对地理科目的热爱。但在新课改背景下,依然存在一些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况,教师并未完全发挥引导者的身份,导致课堂氛围枯燥,学生在课上昏昏欲睡,只能机械的记录笔记。
2.2 方法不科学。地理学科在高中各科目中的特殊性在于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更像是文理双修,并不局限于某一个领域,综合性极强,大到自然环境小到生产生活,均有所涵盖。从宏观上来看,地理的学习过程就是寻找自然与人文之间潜在关系的过程,无法通过划重点和背诵而完全掌握知识,需要学生自己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和思维建模能力。而现阶段的地理教学方法普遍存在单一性,无法满足学生综合思维的需求,大部分学生会采用微观视角来进行学习,无法构成知识点之间的建模,导致学习水平不佳。在地理教学体系中,任何一个知识点都能推衍出多个知识点,且必修与选修教材之间有一定的交叉性,若一个知识点掌握错误,则会起到一系列连锁反应。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若只进行机械化记忆只能适得其反,无法精准掌握知识的本源,完全依靠生搬硬套,使得思维固化,不符合新课改的主张。此外,还存在过度使用信息技术的情况,多媒体和微课所占用的课堂时间比例过大,导致教学内容本末倒置,长此以往不仅影响学生学习兴趣,还会加重视力问题。
3.1 构建知识链条式结构。高中地理科目以其综合性、关联性的特点,成为高中学生口中的“噩梦”,经调查显示,大部分高中生地理题目的失分项在于无法理清教学难点部分的逻辑关系,在解答主观题时存在丢项、答案没有条理的情况。基于地理知识点的连接性,可以用构建知识链条结构的方式帮助学生将知识连成一个完整的结构,并深深镌刻在思维中。例如人教选择性必修一中,“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本章的难点部分,在地理教材中该部分更强调学生的理科思维,想要突破难点务必明确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从而打造完整的知识链,理清关系。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将知识连接成这样的结构:地球运动→自转公转→黄赤交角→直射点→正午变化→昼夜季节和经纬度变化→太阳辐射变化→四季五带。如此一来能够让学生清晰的看到一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一旦题目中出现某一内容时,能够及时想到与之相接的前后两点,自然而言的摸清题意和考察要点,提升解题速度和效率。
另外,除了自然地理外,人文地理中也可以应用知识链条结构来解决相关问题,可以根据相关题目来总结结构,如人→衣→食→住→行→娱乐→人地协调等。通过系统整理后能够发现,学生在解答题目时,头脑中会有一条思路链,能够整合题目中琐碎的知识点并挖掘所学内容中的各种联系,从而总结规律重塑逻辑思维,与新课改所倡导的培养地理学科素养的目标相一致。
3.2 联系生活实际思考问题。地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学习必修二人文地理时可以发现,其中的知识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尽管学科自身存在一定的复杂性特征,但在生活中都有迹可循。大部分高中生反映地理知识过于抽象,分值划分过于详细且得分点较多,任何小的失误都有可能导致答题错误。在学习人文地理时,学生普遍会采用硬性记忆,对于抽象的知识点理解不到位,长此以往必定会产生畏难心理,丧失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形成恶性循环。基于此,教师需要贯彻和落实新课改中的相关理念,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尝试能够淡化地理知识抽象性的方式,其中联系生活实际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新课标强调地理素养的培养,从教学理念上来看,生活化教学能够更好的展现人地协调思想,与地理核心素养存在一致性,因此教师再引入生活化的过程中可以适当融入素质教育。例如在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3.2《中国的能源安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搜集我国二十世纪以来到二十一世纪的能源消耗情况,并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出来,选择能够表现其大幅波动的图表和不同时期生活条件的变化情况,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生活水平的变化以及对各种能源的消耗,而在这些光鲜的背后则是大片树木的砍伐、矿山的无休止开采,从而引导学生树立节能环保思想。从生活中提取知识可谓是地理教学领域的一大创新,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还可以广泛搜集资料,每天在课前向学生普及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共同分析该区域能源资源,从而深化理解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3.3 利用思维导图培养地理素养。地理知识复杂抽象,尤其在学习区域地理时,其章节内容之间看似并无明显的关联,实际上互相联系并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一般情况下,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普遍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而教师为了加强记忆效果普遍会采用联系典型题的方式,导致学习任务加重,无疑为学生带来一定压力,这与新课改所倡导的相关理念有所冲突[2]。在讲解过程中为了节省课堂时间提升课堂效率,部分教师会省去学生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效果不尽人意。鉴于此,新课改所倡导的素质教育中更加关注学科思维的养成,要求在课上落实思维建模,采用树形、气泡型等方式进行知识层级划分,灵活处理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生能够通过关键词进行联想和记忆,将抽象知识进行具象处理,做到“以图导思”、“以图会意”。
地理思维建模不仅能够展示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还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明白地理知识的规律,提升思辨能力。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2.3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教学目标主要围绕我国河南省的发展,内容相对繁杂零散,因此教师可以应用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思路,从而做到有的放矢。首先需要明确资源节约型城市的特征,划分为经济、技术、资源类型以及市场这几个方面,并逐一进行分析,如河南省经济发展缓慢;技术水平亟待提高;资源具有集中性特征,主营煤炭资源,但逐渐面临枯竭和严重的环境问题;市场方面竞争压力大。通过以上总结,能够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经济、技术、资源类型以及市场这四个要素的概念,紧接着开始讲解河南省的转型之路,同样明确划分几个要素,如农业、工业、旅游业等,从多元化发展的角度加以引导,重点强调各个要素。为了明确是否在其思维中留下深刻印象,可以引入其他典型性省份的资源,如山东青岛的发展,除了上述所提及的几项要素外还可以融入地理位置、气候水文、人口资源等几个要素,帮助其强化思维,巩固训练后必然能够形成完整的思维导图。如此一来能够清晰地了解这一章节的知识体系,在头脑中形成基本认知,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自主建立知识模型,要求做到排除混淆确保内容完整结构合理。
思维导图除了应用于课堂外,还可用于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缩短课上思考时间,间接提高课堂效率。在预习方面应用思维导图主要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第一是快速掌握要点和难点部分,在课前教师可以下发有关于本章学习内容的思维导图,让学生提前了解知识结构并标注出不理解的部分,从而做到有的放矢,亦可以让学生根据思维导图内容进行自主预习。第二是系统概况知识,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完整的网络图,将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整合,避免记忆碎片化现象[3]。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1.3《环境问题及其危害》时,教师可以应用思维导图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导图务必带有明显的箭头或分支标志,如在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的大项中分出两个总分支,其一为自然环境,再分成若干小分支,包括火山、地震、海啸、台风、干旱、洪水等,其二则为认为因素,根据教材内容可分为两个小分支,第一个是环境污染,其中包括酸雨、臭氧层破坏、城市垃圾、全球变暖等,第二个是生态破坏,包括土地荒漠化、生物物种减少、水土流失以及森林面积锐减等。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进一步巩固思维。在复习方面则依靠思维导图的归纳与汇总功能,引导学生自己制作导图,再根据教材查漏补缺,强化记忆效果。
3.4 利用微课创设情境清除问题盲点。微课是信息化的重要产物,现阶段,微课已经广泛应用在教育领域,并取得显著成就,但仍旧存在一些微课应用不当的案例。作为新时期的地理教育工作者要明晰微课的价值,深度分析其中能够与教材内容相结合的部分,掌握要点,在有限的时间内不仅要为学生带来体验感,还要确保设计的合理性,以免本末倒置。在汇总微课材料时应当紧紧围绕教材,补充拓展性知识点,同时创设情境优化解题思路清除问题盲点,有效提升地理知识。例如可以在微课中播报新闻《城市病》,通过多媒体的可操作性展示相关视频,列举出一些城市的情况,如新德里的交通堵塞现场、纽约内城的没落、英国光化学烟雾等不良情况,这些“生病”的城市亟待解救[4]。通过微课所展示的内容来揭示课堂主题,即如何解决“城市病”问题,通过资料显示可以从交通、人口、农业、城市化等多个角度展开思考。人地关系教育是地理科目的核心部分,为了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培养地理素养理念,可以将人地协调观融入教材,例如在人教选择性必修二2.3《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微课展示教材中所提及的区域环境问题,在微课创设情境的模式下,高中地理课堂氛围感会更加浓郁,除了清除问题盲点外还能帮助学生塑造正确三观,提升地理教学的价值。
3.5 应用道具引导学生思维。情境教学法在地理课堂中的应用主要针对一些抽象、理解难度大的知识点,在讲授过程中虽然能够理解知识,但将其运用到实际习题中则会出现无法精准掌握要点的状况,教学效果大幅降低。基于此,针对这类问题教师可以借助工具,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知识点的形成过程,在日后解题过程中能够回忆当时的场景,提升解题正确率[5]。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1.1中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方面的知识点时,学生虽然清楚的知道地球是自西向东转动,但当在图中标注两极后则会出现思路不明或掌握不佳的情况。因此,在授课时教师可以借助地球仪、红外线笔、手电筒、绳子等工具,用绳子模拟不同季节下的赤道和五带交接处的纬线,固定手电筒和红外线激光笔,转动地球仪的同时让二者照射地球仪,从而直观的观察到直射位置的变化。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兴趣并加强对地理课堂难点的理解,也是践行新课改理念的创新型途径。
3.6 引用对比教学,学会知识迁移。从宏观视角来看,地理科目主要研究自然地理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而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内容存在交叉性特点,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因此高中地理教学目标中有一个重要的培养内容,即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对以往试题的总结,不难发现经常会出现两个地区对比的问题,这类为题既能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也能凸显其思维逻辑的综合性,以局部信息调动整体学习思路,由表及里递进式迁移。
人教选择性必修二4.2《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时,可以通过对比教学法来引导学生学会知识迁移,教学要点在于我国的自然资源,教师可以指明问题来提升课堂的互动性,引导学生思考,如西气东输的前提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西气东输?同时提供一些西气东输的资料和工程,帮助学生加强理解。从教材内容上来看,南水北调与西气东输的模式存在一致性,教师可以打造开放式课堂,让学生根据先前所总结的关于西气东输的知识点来自主分析南水北调工程的相关要点[6]。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我国和世界的其他资源,如西电东送、山西煤炭资源、鞍山钢铁资源、美国硅谷等,深度探讨跨区域分配原有和资源差异,提高知识迁移能力。
3.7 反思教学目标,建立科学评价机制。新课改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善于反思,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来总结自己的教学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能局限于教材,还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在教学理念中深度贯彻以人为本主张,不能单纯的抄录课程标准,尤其针对难点不能,不能直接用“知道、理解知识”这类模棱两可的词汇,需要突出内容的针对性,如70%的学生要熟练掌握、50%的学生要理解某一要点等。如此一来,更能体现地理课堂的差异化教学,了解班级不同学生的弱项,再展开针对性训练与指导。例如人教选择性必修一中《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其中关于“地球自转特征”知识点的课程标准只有“地球自转方向、速度和周期”,这种课程目标虽然能够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但在反思式教学模式下则过于笼统,需要进行优化。教师可以根据往年的教学情况来制定目标,在梳理完知识点后进行课堂小结测试,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在原目标中做好标记,总结错误类型划分学生等级,再次展开解答。在这种反思式模式下,能够更好的落实以人为本教学,实现全班同学的综合性发展。
为了进一步落实反思,可以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其目的在于进一步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进行有效互动。在落实过程中需要收集学生对课堂氛围、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反馈,并了解大家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回收学生的信息,其中需要包括自己认为这段时间中知识点的难点部分,现在是否已经解决,还有哪些未解决的难题,哪些地方存在歧义等。教师需要整理学生所递交的反馈信息,将其重新归类并在课上或课后进行针对性讲解,讲解方式尽可能多样化,如微课、电子资料、小组合作等,做到查缺补漏。对于学生解题中出现的错误要予以鼓励,切忌直接批评打击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其能够主动参与地理学习。
综合以上内容分析可知,新课程改革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来说过可谓是一次创新契机,能够颠覆以往的教学主张,进一步提升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能力,改变教学理念,致力于新方法、新策略的探索。对于学生而言,新课改下的高中课堂真正实现学生主体,科学运用微课、思维建模以及对比等方式,创设多样化情境调动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适当引入生活化教学法和对比教学法来提高课堂效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真正掌握学习地理的技巧,从而克服畏难心理,培养核心素养,提升地理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