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梅
(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龙腾希望小学 安徽 阜阳 236000)
围绕“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一理念,我国新课改进程加速推行,对教育领域产生较大影响。从小学数学教学的角度来看,新课改对课堂教学的展开方法、目标等均提出更多要求,必须要落实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师要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进行更新调整,积极引入更新的方法手段,以此达成新课改对小学数学教学所提出的要求。
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着重完成的任务,在小学学段,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做出理解:第一,数学眼光,包含对学生符号意识、数感与量感、几何直观以及空间意识的培养。第二,数学思维,包含对学生运算能力以及推理意识的培养。第三,数学语言,包含对学生数据意识以及模型意识的培养。同时,还要加大在学生数学知识应用意识与能力、创新意识与能力方面的培养力度。
结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21年修订版》的主要内容能够了解到,在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结构方面发生一定变化,具体如下:在主题方面,增加了数量关系;整合了数与运算、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将常见的量调整至综合与实践中;综合与实践以跨学科为主,以主题活动的方式安排,且要求在具体学习方式上做出改变。在内容方面,主要把百分数移到统计;负数、方程、反比例移到初中;强化字母表示数的内容;从一年级开始加强代数思维的训练[1]。
在新课改进程深化推行的大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所面对着的教学要求有所变更,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阐述:
第一,对教师的要求。从观念方面来看,要求教师主动更新教学观念,摆脱旧有教学观念对教师实际课堂教学行为的影响,重视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的维护,并加大在学生实践能力、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培养方面的投入度;要求教师持续完善自身知识储备,加强学科专业知识学习、条件性知识学习、实践知识学习,迅速变更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积极引入新模式,加速小学数学教学改革[2]。从能力方面来看,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以学生为核心,将学生在课堂中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加大对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力度,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求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在数学学习能力方面存在着的差异性,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展开自主探究思考,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第二,对学生的要求。站在知识与技能的角度来看,要求学生可以日常生活中观察、挖掘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利用数学知识完成探究与解决,包括数量关系问题解决、数字运算与估算等等;要求学生了解基本图形与物体,能够确定出其大小、位置关系与形状;要求学生了解基本图形变化;要求学生可以完成简单数据的分析处理。站在数学问题解决的角度来看,要求学生可以正确解释、使用日常生活中的数字信息;要求学生可以解决问题完成的信息收集、归纳与分析处理;要求学生可以有条理的完成数学问题作答,形成具有说服力的结论;要求学生可以利用合作的方式完成问题探究与解答。
第三,对教材的要求。要求教师整体把握教材,明确教材划分结构、各种插图与注释文字的含义,结合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并在实际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所存在着的紧密联系性,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并可以利用相应内容解决生活问题;要求教师灵活运用教材,整合其中所包含着的各类教学资源,理清教学思路,并参考教学目标完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案、流程的优化设置,推动抽象问题向着具体化的方向发展、推动复杂问题向着简单化的方向发展,实现对学生数学知识学习兴趣程度的增高[3]。
结合前文的分析能够了解到,新课改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产生较大影响,也提出了更多新要求、新目标,为适应这一变化,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迅速更新、创新教学策略,加速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成效,并实现对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更好培养,切实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升级。
3.1 结合多元化情境创设提升教学效率。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提升学生对于数学课堂、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并以此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与探索,提高教学成效。因此,在新课改视域下,应当加大对情境教学模式的利用力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多元化情境,以此收获更为理想的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以及质量。
实践中,教师可以依托小学生的特点,积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游戏情境,以此让学生在更为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探索与学习,促使整个课堂教学效率大幅提升。例如,在进行《因数与倍数》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设“找朋友”的游戏情形,在多媒体设备中展示出大量数字,让学生结合所给出的数字列出乘法算式,比一比看谁列的多、列的快,随后教师可以参考学生列出的算式引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讲解,促使数学知识点教学的展开更为自然、顺利。
同时,教师还可以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利用问题的提出引发学生自主思考;依托多个问题层层递进式的提出,深化学生的思考与探索程度,逐步使学生掌握难度更高的知识点内容。例如,在进行“转化法”相关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逐步提出“转化后的图形与转化前的图形相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观察刚才转化策略的例子,想一想,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习转化的策略,你有什么样的感受”等问题,促使一系列的问题串贯穿整节课,以此引发学生深入性思考。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设置方式,不仅学习到了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思维方式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另外,教师应当重视在小学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实践情境,以此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展开动手实践,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效果。例如,在进行《条形统计图》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提出“朋友带来了四种水果,橙子、香蕉、草莓和苹果,你会选择哪一种水果?”这一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统计分析,将结果绘制成条形统计图,并将相应结果进行班级内分享。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实现对小学生应用能力的更好培养。
3.2 加速推行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新课改对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性更为重视,要求加大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能力方面的投入度,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经验,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利用。为实现上述教学目标,加速推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是必然举措,要求教师带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挖掘数学知识与数学现象,推动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经验数学化。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着重引入更多生活案例、生活场景,并引导学生在相应案例与场景内完成数学知识学习与数学问题处理。
例如,在完成“加法与减法”相关知识点的教学后,教师可以提出如下生活化案例背景,即“爸爸妈妈想在周末带你去森立公园郊游并进行野餐,在前期准备时给了你30元买食物。你进入超市后发现,奶油面包5元、饮料3元、饼干5元、薯片5元、牛奶3元、瓜子2元……,你想买些什么呢?这些东西一共多少元?买完后你还剩多少元?”。此时,让学生在上述生活场景中完成数学问题的思考与自主回答。依托这样的方式,能够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加法与减法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也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场景中的具体应用。
又如,在进行《对称图形》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自己戴的眼镜坏了需要重新配一副新的眼镜”为生活场景案例展开课堂教学,将学生带入对称世界中。学生通过折、画、剪等活动,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成具体实物,在动手操作中感悟、体验,使得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同时得到发展。保证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将难点“画下来”、“剪下来”耐心为学生讲解。以此让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内通过动手剪裁创造美,动手折叠感知美,图片呈现欣赏美,感受到轴对称图形数学课的别样美。
另外,在展开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中,教师还应当着重把握以下几方面要点内容:利用课前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初步感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找一找,看一看,读一读;拓展延伸,打开学生学习视野,以此实现对小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质量培养。
3.3 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是一种教学新模式,由于其能够实现对学生实际学习时间的延长,且支持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所以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得到深入性使用。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参考课堂教学要点内容、重难点知识点等设置微视频,并将其在课前提供给学生,安排预期任务。此时,学生能够结合微视频的观看完成数学知识的课前预习,所以教师不需要在后续的课堂教学中在知识点精讲方面消耗大量时间,而可以将更多时间与精力投放在学生共性与个性问题回答处理、知识点巩固练习、拓展应用能力强化等方面,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整体性提高[4]。
例如,在进行《图形的旋转》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在课前录制微课并让学生展开自学预习,并将自己的学习所得,用电子书包录制成视频。在课堂教学起始阶段,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学生录制的视频,并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知识点。在组织学生展开图形旋转练习时,老师让小组先讨论,确定自己要选择的旋转点,小组内最少两种方案,在格子纸上画出同一个三角形绕不同的顶点顺时针旋转90度以后的图形。展示时选择小组内四个学生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并让学生对优秀作品进行投票。依托这样的活动设置,能够让学生了解到“同一个三角形,绕不同的点顺时针旋转90度以后得到的图案都不一样。”这一结论。在课后,教师可以配套布设拓展题,具体为“在方格纸上画一个自己喜欢的平面图形,将它绕着某一个点,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定的角度,画出旋转以后的图形。”这种开放性的题目设置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发挥的最大空间,推动了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提升。能够看出,“翻转课堂”模式的应用使得有限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传授的数学知识点“容量”增大,整体课堂教学效率更为理想。同时,由于学生在课前使用微课进行预习,且在课后也可以利用微课展开复习,学生的数学知识点掌握程度大幅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有所增高,实现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升级以及质量提高。
3.4 着重为学生创设更多自主思考与探究的机遇。结合前文的分析能够了解到,在新课程改革视域下,教师在展开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需要着重关注并落实对学生数学知识应用意识与能力、自主探究与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5]。为实现这一目标,要求教师尽可能多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为小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思考与探究的机会与平台,鼓励学生利用亲自动手实践操作与思考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规律。
例如,在进行《找次品》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三瓶口香糖中有一瓶少了三片,请你把它找出来”为情境引入教学,并在课堂中以引导学生用小正方体代替“口香糖”,然后用自己的手臂进行称重。学生们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很快将题目中所有的可能列出来并进行展示。
实践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展开小组合作探究,以此实现小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并结合思维碰撞程度的加深,让学生逐步形成更为完善的探究结果。例如,在“有余数除法”相关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探究有余数除法中的‘秘密’”这一探究学习任务,实践中,通过让学生练习摆8根、9根小棒最多能摆几个正方形,促使学生初步掌握摆正方形的操作方法。随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索利用10根、11根、12根小棒最多能摆几个正方形。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体现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同伴间的合作能力。接下来,教师可以设置“你敢挑战吗?”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脱离小棒独立思考完成13根、14根、15根、16根小棒最多能摆出几个正方形。依托上述探究活动的设置,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与探究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通过学生分享、观察以及交流得出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结论。
另外,教师还应当围绕数学基础能力培养这一主题,设置针对性更强的主题学习与实践活动,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效果。例如,为进一步落实对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提升小学生的计算速度与计算精准程度,可以定期在班级内、年级内甚至全校范围内展开“我是计算小能手”的实践活动,也可以将其设定为数学竞赛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与活动参与积极性,针对性强化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3.5 更新调整教学评价方法。
第一,使用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为保证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应当在实施教师评价的条件下,引入学生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组内互评及组间互评),以此提升学生对教学评价结果的认可程度,同时也体现出对学生倾听、思考、辨析能力的更好培养。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师评价过程中,应当重视对学生优点的挖掘,尊重学生在数学学习等多方面的个体差异性,让所有学生均得到认可,感受到教师的关注。
第二,使用及时评价与延缓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在对学生做出评价的过程中,为体现出对学生自尊心的更好维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落实及时评价与延缓评价相结合的方法[6]。具体而言,当学生取得较好进步、课堂表现理想时,教师应当及时对其做出表扬与评价,让学生迅速获取学习成就感,实现对学生良好行为的正向激励;当学生出现错误或是有所不足时,教师应当延缓对其的评价以及行为纠正,尽量避免打击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并自行完成错误纠正。例如,当学生在课堂回答问题时,所发出的声音相对较小,教师应当避免立即做出评价,而是应当以微笑、点头等动作鼓励学生,让学生逐步提升自己的音量。随后,教师可以在赞扬学生学习态度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后续课堂发言时提高音量。
第三,使用鼓励性评价与建议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于激励性评价而言,其主要目的是实现对学生行为的肯定与赞扬;对于建议性评价而言,其主要指出学生的不足,并为学生指明进步方向。实践中,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应用鼓励性评价与建议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完成对学生的评价,促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保持,对其正确行为进行激励,并推动其更好发展。
综上所述,新课改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产生较大影响,也提出了更多新要求、新目标,为适应这一变化,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迅速更新、创新教学策略,加速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实践中,在切实把握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内容、新课改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出的要求的基础上,通过结合多元化情境创设提升教学效率、加速推行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着重为学生创设更多自主思考与探究的机遇、更新调整教学评价方法这些教学策略的实施,提升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成效,实现了对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更好培养,切实促进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