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叶
图形谱就是借助多元化的表达方式展现音乐的节奏、旋律等要素,可以是线条、色彩,也可以是符号等。这样的表现形式更直接、更鲜明、更形象,能够使学生对音乐建立直观的感知,也能够做出准确的表达,还能使其真正参与到具体的音乐活动中。
在歌曲教学实践中,识谱教学是其中的难点所在。很多学生都认为其枯燥乏味,因此丧失了学习兴趣。教师需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诉求,结合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展开教学。
例如,在教学《乃呦乃》时,可以在学生初步欣赏之后再呈现教材中所设计的图形谱。这是三个不同的土家族小男孩,要求学生一边聆听,一边思考“在图形谱中存在哪些奇特之处”。很快学生们就发现这些小朋友站的位置有高有低,唱得慢的地方是单独的男生站在一个格子里,唱得快的是两个男生站在一个格子里,他们的帽子分别是红黄绿色,由此可说明在这首歌曲中包含了三个音。针对学生的这一回答,教师表示肯定和赞赏,并就此展开音乐知识的教学。小人站的位置所代表的实际上就是音的高低,当他站在不同格子里,能够体现音长短的变化,不同颜色的帽子说明是不同音高的音符。当这一环节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方式表现歌曲。
借助图形谱,改变了传统音乐知识枯燥乏味的状态,使其成了一个个生动形象且充满童趣的图形,不管是节奏的快慢、旋律的起伏等,这些知识都被转化成为充满活力的音符小人[1]。在学生眼中,它们不再是枯燥乏味的阿拉伯数字,不仅能够从中感受到音乐的趣味,也能够感知音乐的魅力,激活学生对音乐这门学科的积极学习情绪。
在音乐中,基本单元就是音乐要素,可以是音的高低、长短、强弱等等。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些音乐要素的欣赏和学习仍然存在着极大的难度,仅仅依靠听的方式理解,很难实现应有的教学效果。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实现视听双向结合,以此感受音乐的独特氛围。
例如,欣赏《打字机之歌》B乐段,首先需要使学生感知音的强弱以及高低等关键要素。笔者为此进行了创新设计,要求学生使用不同粗细的线段绘制图谱,用于展现音乐的强弱,其次再结合音的高低进行如同小山坡式的排列,这样便于学生理解和感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笔者一边带领学生欣赏乐曲,一边观察图谱,并结合旋律的走向准确把握强弱等表达特点。而学生也借助身体体验音乐、表现音乐,当乐曲上行时学生双手打开向上托举;下行时,则反方向收回到身体两侧。在视听结合的音乐活动中,学生能够非常自然地感受到音乐的强弱以及节奏,还能够把握音乐旋律的特点,为接下来B乐段的歌词创编做好了极佳的铺垫,不仅落实了学生的主体本位,也实现了自主学习。
在音乐课堂中,最为关键的基础在于识谱。但是对于毫无基础的学生来说,在初识谱时常常会产生陌生感,认为其色彩单一、学习枯燥且难度大。为了提高学习效能,教师在教材编辑时可以引入图形谱,其更加生动、具体、形象,也比较容易激活兴趣,使学生爱上音乐学习。
当前课堂教学增设了全新的教学科技以及教辅工具,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趣味,这一点也同样体现于小学音乐课堂中。在各种先进教辅工具的辅助下,可以使具象化的图以多元的形式呈现,成功地吸引学生的眼球,为打造智慧课堂奠定良好的根基。
例如,在教学《春之歌》时,可以首先梳理歌曲内容,总结其中的意象,其次对乐谱中的小音符进行转化,以动植物的形象呈现,例如小鸟、花朵等等。最后,随着音乐的节奏依次出现,可以高一些,也可以低一些,以形象的方式展现音符的长短。上述案例中,图形谱的呈现充满了生动趣味,而且更直观、更清晰,同时还表明了歌曲旋律的总体基调以及发展走向。简单听几遍之后,学生就能够对这首歌曲整体结构拥有充分认知,这就能够为接下来的歌唱教学奠定良好的情感基调。
音乐是一门需要较强表现力的学科,教师一定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在课堂上表现自己的机会。音乐课堂中,教师在教唱某一首具体歌曲时,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对歌曲歌词做一些思考和分析,也可以通过歌曲的每一个音符符号和节奏去感知作曲家的用意。
例如,在教学《狮王进行曲》的时候,教师可以试着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力去创造图形谱,用图形谱去表示歌曲中各个事物的形象。如通过一些简单的线条和图形来表示狮子的吼叫声,粗一点的线条表示吼叫声很粗犷,细一点的则表示声音比较平缓。接着,教师可以一边播放歌曲,一边让学生画图形谱,使学生在聆听乐曲的同时就能清楚了解音乐的总体结构,进而提高学生聆听的智慧。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以聆听作为具体的学习方式,需要学生利用多种感官以实现协同辅助理解。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聆听,这种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鉴赏能力。所以在设计图谱框架时,应当充分彰显作品的意境、情感以及曲式特点等。
图谱形式,以线条作为主要手段,基于走势标注声音的高低、长短等等,在表现节奏和旋律方面,能够为学生带来更直观的体验。在线条图谱中,既包括折线,也包括曲线,通过这些线条的走势,能够使学生体会音高的变化,还能够从中感知旋律的强弱等等,既便于学生理解,也降低了讲解难度[2]。
例如,在教学《外婆的澎湖湾》时,这是一首极其流行的校园歌曲,而且很多学生已经熟悉其旋律。当教师在示范演唱时,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小声跟唱。同时,这首歌曲本身还具有浓郁的童话色彩,比较符合小学生的审美情趣。为了树立形象认知,可将曲谱抄在黑板上,利用曲线将高低不同的音节进行连接,由此形成了连绵起伏的线条。演唱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这些曲线条的起伏以手势进行辅助,帮助学生体会歌曲旋律的变化。当学生拥有直观感知之后,就可进入欣赏环节。通过设计提问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如在这首歌曲中,主要表达怎样的情绪?在节奏上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结合图谱是否可以创编律动方案?而学生在拿到这些问题之后,也能够积极主动地行动起来,此时课堂教学自然能够顺利进入佳境。
上述活动中,教师向学生呈现了歌谱,但同时也结合音节的高低绘制曲线,这样就能够对歌曲曲谱进行直观化处理,也能够为学生提供最佳的欣赏切入点。教师再辅以相应的手势之后,能够在歌唱时更有效地渗透节奏、情绪的内容,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能够获取丰富的音乐感知。
色块图谱与线条图谱存在本质不同,其所利用的是冷暖色块,以此建立浓淡对比,突出特征在于色彩,以不同的色彩与音乐作品的情绪、旋律以及音色等关键因素联系在一起,能够更直观地呈现音乐的风格以及特点。鉴于色块的设计并不存在固定的模式,并可灵活运用,这就为教学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
《乡间的小路》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校园歌曲,流行于20世纪。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借助多媒体播放歌曲,这样就能够为学生设立特定的情境。其次,组织学生认真聆听,之后讨论其中情绪的表达,并把握节奏特点。为了能够使学生对歌曲情感拥有更深刻的认知,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图谱,针对歌词的重点之处,例如晚霞、老牛、乡间小路等标注暖色块,以强化歌曲本身的情感属性,目的也是为了给予学生提示,在演唱时要表达出更多的温情。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音乐欣赏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还可以发放色块,当演唱到相应的歌曲曲段时,让学生举起暖色块,进而对歌曲做出与众不同的解读。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充分利用了冷暖色块,以此对欣赏环节进行设计调整,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更多元的欣赏机会,特别是举色块环节,能够将音乐欣赏推向高潮。
总之,对于音乐课堂而言,教学不能仅限于听觉活动,而应当建立在多感官协同参与的基础上,通过对图形谱实现巧妙灵活地运用,促使具体的学习过程更加轻松,也更易于学生理解,对音乐的体验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