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亚玲,蔡志文,方艳珍,李林波,吕青蓓,雷书彦
(1.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技术研究所,武汉 430064;2.湖北省农业农村厅交流合作处,武汉 430072)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带动下,2020 年湖北省小龙虾总产量98.2 万t、占全国小龙虾总产量的44.9%,连续15 年居全国第一,小龙虾产业已成为湖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历史交汇期,推动湖北省小龙虾产业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破解小龙虾产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势必成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内容。
首先,小龙虾养殖模式以稻虾模式为主。本研究数据来源于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0 年的统计数据。2020 年湖北省小龙虾综合产值913 亿元,其中养殖产值253 亿元,餐饮消费498 亿元,加工业产值162亿元。2020年湖北省荆州市、潜江市、荆门市、黄冈市、孝感市、咸宁市、武汉市、天门市、仙桃市等主产市小龙虾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93.31%。22个县(市、区)小龙虾产量超过1 万t,其中排名前三的监利市、洪湖市、潜江市(省直辖县级市)小龙虾产量分别达 15.00、11.81 万 t 和 10.70 万 t。据不完全统计,湖北省现有稻虾专业合作社2 419 家、百亩以上种养大户7 900 个、千亩示范基地200 多个、万亩示范区12 个,创建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10 个。其次,小龙虾加工产值不断增加。湖北省小龙虾加工企业共有51 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 家,小龙虾加工量、出口量连续13 年居全国第一,加工企业数量和平均加工量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其中,规模以上加工厂32 家,占全国近50%,加工量超过30 万t,占全国的60%;年加工量在5 000 t 以上的龙头企业全国共24 家,湖北省有13 家,其中年产量超万t 的巨型加工龙头企业有9 家。小龙虾初加工产品主要有茴香整肢虾、麻辣整肢虾、虾仁、虾尾、清水冻虾以及麻辣、蒜蓉、油焖、香辣等调味小龙虾产品;精深加工产品主要有氨基酸葡萄糖盐酸盐、高密度壳聚糖、寡聚糖等高附加值产品,年产量3 000 多吨,主要用于医疗、保健等行业。
首先,湖北省小龙虾市场体系已初步建立。凭借得天独厚的生产资源和区位优势,湖北已成为全国小龙虾流通量最大的省份,其中中国小龙虾交易中心(潜江)全年小龙虾交易额超过80 亿元。湖北省现有大型小龙虾交易市场7 个,小龙虾产地集散点600 多个。大型水产品批发市场小龙虾在上市季节就是主要交易品种,部分市场专门建立小龙虾交易区域。目前湖北省已经形成大型交易中心、批发市场、产地集散点和塘边交易点,物流运输与冷链配送线路一体化的塘边到餐桌的小龙虾流通体系,18 h内可送达全国各地,能够有效保证小龙虾产品及时到达消费者的餐桌上。其次,小龙虾餐饮消费稳步增长,消费模式多样化。全省现有小龙虾餐厅超过1.5 万家,主要包括小龙虾连锁主题餐厅,如巴厘龙虾、靓靓蒸虾、虾皇、小亮蒸虾、肥肥虾庄等;许多知名酒店将小龙虾作为夏季主推菜品,如艳阳天、湖锦、小蓝鲸等;已经形成一批以小龙虾为招牌菜的平价餐馆和宵夜大排档,成为小龙虾餐饮美食的标志性集散地,如武汉万松园路、石牌岭路,潜江虾街、潜江生态龙虾城,襄阳闸口龙虾一条街等。同时小龙虾线上消费增长迅速,2019 年湖北省小龙虾电子商务交易额已经突破50 亿元。小龙虾外卖消费快速增多,饿了么、美团等外卖平台小龙虾菜品跻身点单量前列,外卖已经成为小龙虾餐厅的重要营业收入,美团小龙虾消费大数据报告显示,2019 年前5 个月小龙虾外卖交易额占平台总交易额的60%。潜江“虾谷360”垂直电商平台以“互联网+小龙虾”的模式运营,入驻采购大户和交易商户500 多家,小龙虾物流配送能力辐射全国300 多个大中城市、3 000 多家终端客户,全年小龙虾交易额预计超过10 亿元。潜江华山水产有限公司、湖北莱克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洪湖市德炎渔业服务有限公司等销售的麻辣小龙虾、虾球等产品居于京东、微信等电商平台人气榜首。
通过深入实施品牌培育计划,鼓励引导经营主体、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参与稻渔品牌创建、参加农产品交易会、举办节庆活动,积极宣传推介稻虾品牌,湖北省涌现一批具有地方特色、优质安全、在省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稻虾品牌,如荆门“香稻嘉鱼”、潜江“虾乡稻”、鄂州“洋泽”大米等稻米品牌;“楚江红”“良仁”等小龙虾品牌;“虾小弟”“虾滋味”“楚江红”等电子商务品牌;“五七”“小李子”“利荣红透天”“潜憨直”油焖大虾、“聚一虾”等餐饮品牌。各类机构共授予了湖北省4 个小龙虾区域公共品牌,其中潜江龙虾的区域品牌价值达203.7 亿元,成功登顶中国龙虾区域品牌第一名,成为全国区域品牌前十名。“监利龙虾”获得“2019 年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产品”称号;公安县闸口镇因养殖小龙虾获得“中国稻渔生态种养示范镇”称号。以湖北潜江龙虾节为代表的小龙虾主题节庆活动遍地开花,各地市、县甚至镇、村都大作节庆经济文章。2019 年湖北省举办的有影响力小龙虾主题节日有潜江龙虾节、监利龙虾节、洪湖龙虾节、远安县“远野风”亲子趣味钓虾大赛、赤壁市车埠镇龙虾节、大冶市龙虾文化旅游节、阳新县陶港镇官塘村龙虾美食节、性灵公安卤虾节等。
从中长期来看,湖北省小龙虾产业总体将保持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但增幅将有所回落。近2 年,小龙虾的终端市场价格基本未变,但产地价格已明显下滑,湖北省2019 年小龙虾塘边均价27.35 元/kg,全省小龙虾养殖产值253 亿元,比2018 年减少22.14%,加工小龙虾产品28.54 万t、同比增加39.49%,由于加工成品价格明显下跌,加工产值下滑到162 亿元,同比减少13.00%,2019 年全省小龙虾餐饮产值498 亿元,同比增加1.81%。
餐饮业是小龙虾的主要销售渠道。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国内餐饮行业受到致命打击,大量订餐取消,库存产品积压变质,小龙虾销售价格明显下滑,小龙虾产品线上销售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包括所有线下店都将被迫开展线上销售业务。一方面更多高质量产品进入线上渠道,另一方面,线上产品销售竞争更加激烈,同时对物流、冷链、用户体验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小龙虾生产商和销售商在线上和线下的结合中积累了经验和客户群,一些劣质产品的中间商、生产商和销售商将失去生存空间。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对人们的行为方式产生了长久而深远的影响,90 后、00 后逐渐成为消费主力,消费者的消费模式、就餐习惯等都在逐渐改变,未来对小龙虾初级加工产品的需求预计将持续提升。从中长期来看,小龙虾在外卖餐食、休闲食品方面的消费将保持较快增长,小龙虾的消费人群范围将会越来越大,对小龙虾市场的品质要求也会逐步提高,追求个性化、休闲式的餐饮方式逐渐成为主流。
小龙虾养殖业产量、面积持续增加的局面预计将继续保持,但不可能还保持高速增长,并且一产在整个小龙虾产业经济中的份额将继续下降。随着小龙虾养殖业竞争的加剧,粗放养殖的局面将被逐渐改变,“繁养一体”模式产量不稳、规格小、种质退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将会逐渐被“繁养分离、精准养殖”模式所取代,规格、品质带来的市场价格差距将继续拉大。在二三产业方面,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小龙虾加工业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初级加工业有望获得大发展,配套的冷链物流和配送规模会逐步扩大,技术不断完善,带动精深加工稳步发展,以餐饮休闲为主的小龙虾三产仍对整个产业起主导作用。
多家上市公司纷纷布局小龙虾产业链,下游食品制造企业周黑鸭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在2017 年5 月推出“聚一虾”小龙虾,后在潜江投资建厂;安井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2017 年推出速冻小龙虾,2018年初入股洪湖市新宏业食品有限公司;小龙虾生产企业与下游零售生鲜平台签订合作协议进行产地直采等;中游农产品加工企业有湛江市国联水产开发有限公司看好小龙虾产业机会,2018 年底分别在湖南省益阳市、湖北省监利市合资设厂,进军小龙虾加工行业;作为供应链企业的信良记食品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也在不断布局小龙虾加工环节。小龙虾产业的品牌化及供应链的完善,将促进小龙虾产业进入良性发展。
为促进小龙虾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多地政府加大了小龙虾发展的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小龙虾主产地区政府主管部门相继发布了小龙虾产业规划和指导意见。此外,政府在强化政策引导的同时,也加大了配套项目资金的扶持力度,整合涉农扶贫资金用于小龙虾产业发展,鼓励主产地规模化发展。
随着湖北省大力推广“稻虾共作”模式,各级政府相继出台挖塘补贴、养殖补贴等政策,社会消费需求持续增加,出现了井喷式开挖虾稻田现象[1]。部分地区不管水源、水质、土壤条件是否合适,盲目跟风,甚至将旱地改造为虾稻田,如监利红盔甲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流转的约67 hm2土地中含有旱地、沙地,几乎都改成了虾稻田,部分沙地改造的虾稻田产量较低,不适宜小龙虾繁殖,形成直接亏损。小龙虾养殖模式中,稻虾共作模式的面积占比超过80%,池塘精养和其他复合种养模式面积占比不足20%。单一的稻虾模式加上集中投苗,又逢6 月稻田插秧季节,养殖户们要赶在6 月前将稻田中的小龙虾捕捞干净,致使小龙虾集中上市,供需失衡,价格下跌[2]。
养殖小龙虾产生的经济效益显而易见,而一直以来种植水稻的收益相对较低。部分农户只顾眼前经济效益,没有按照《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SC/T 1135.1—2017)的行业标准实施,如沟坑占比不超过总种养面积的10%、水稻平原地区每667 m2产量不低于500 kg。有少数农户“稻虾共作”模式的沟坑占比超过30%,有的农户对水稻只管种不管收,全然只当作养虾的“饲料”;甚至还有个别农户将稻田全部改成了虾塘,存在利用稻田养虾却不种植水稻的现象,基础农田面积受到一定影响。
目前,湖北省小龙虾养殖仍以散户经营为主,养殖区域分散,规模偏小。调研显示,百亩左右的散户占比67.3%,千亩以上的仅占2.2%,规模化程度低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小龙虾养殖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不利于基础设施和健康养殖标准化建设,不利于小龙虾质量安全监管和流通市场整合,从而降低了小龙虾产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部分小龙虾主产区市场体系滞后,缺乏大型交易中心和物流中心,小龙虾销售环节增多,流通成本增大,压低了养殖户的销售价格。同时因为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不高,没有能力打造品牌,导致产品优质优价无从体现,从而严重影响了散户的经济效益。其次,种养、加工技术落后导致病害风险和突然潜育化程度加重。由于养殖户普遍追求高产量以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导致稻田内小龙虾投放密度过高,再加上大量投饵,造成水体承载量超出了稻田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最终导致病害问题日趋严重。最典型的就是小龙虾白斑综合症病毒病(WSSV)呈上升趋势,给养殖户带来了较大损失,且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制约了小龙虾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稻田土壤次生潜育化风险也亟待重视[3]。“稻虾共作”模式集中在江汉平原低湖冷浸田中开展,该模式下稻田土壤长期处于淹水缺氧状态,致使土壤次生潜育化程度增加,稻田土表层淤泥,不利于水稻种植机械化操作,同时也增加了水稻后期倒伏风险[4]。
一是改变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现状,完善小龙虾养殖水、电、路等设施,改变水利设施陈旧老化、沟渠不畅等问题,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强化小龙虾病害绿色防控体系研究和养殖用药规范化研究,促进生产基地集中,形成规模效应。三是开展稻虾连作和池塘精养技术研究,强化稻虾共作模式下水分优化管理和机械耕整技术,适当加以补贴,按农业农村部制订的《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SC/T 1135.1—2017)国家行业标准开展稻虾种养须对稻田进行专业改造[5]。
一是以订单为抓手,强化龙头企业和养殖户之间的利益联结和共享机制,保障养殖户受益。二是以现有小龙虾区域公共品牌为依托,制定小龙虾品牌推广方案,组织品牌运营体系,构建品牌销售架构。三是线上线下相结合,强化技术指导,提升小龙虾产业从业人员专业技能。
一是推动精深加工。开发甲壳素、壳聚糖、虾青素、酶制剂等小龙虾深加工产品,强化小龙虾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推动小龙虾产业链向生物医药、化妆品、食品工业、肥料以及环保材料领域延伸。二是强化冷链物流仓储环节,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加强保鲜技术开发应用,实施优势互补,突破小龙虾上市时间集中和规格不统一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