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为魅力 向美而行
——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探究

2022-11-19 11:06
小学生 2022年15期
关键词:圆舞曲音乐作品乐曲

高 凡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通过欣赏课教学活动,教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还可以在无形中实现审美素养的培育目的,同时渗透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让学生在音乐的陪伴下成长为一个健康、快乐的少年。现阶段受到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影响,欣赏教学中存在的学生欣赏兴趣不足、欣赏能力较弱等问题影响欣赏课的顺利实施,阻碍学生欣赏能力的有效发展。

一、创设审美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自控力相对较弱,且天性活泼好动,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和干扰,导致学生在上音乐课时容易分散注意力[1]。除此以外,对大多数学生而言,音乐是一门陌生的学科,他们不知道音乐学习究竟要学些什么,这些未知因素增加了学生的不安,不利于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提高音乐鉴赏水平。情境创设是一种极具创新色彩的教学模式,教师可结合教学实际,为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使学生在入情入境中获得真切的感知,从而带来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同时,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也要根据乐曲本身的特点,为学生创建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漫步音乐世界,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以积极的姿态应对音乐欣赏课教学。

例如,在欣赏《春游》这首乐曲时,在上课一开始,教师先播放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的旋律,对乐曲形成感性的认识,并尝试着跟随旋律清唱歌曲,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建立音乐作品的印象。在此前提下,教师为学生构建春游的“情境”,同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如果这会儿你们可以去春游,你们最想去哪里?你们又想做些什么呢?”教师可以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尽情畅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展开互动。比如,有的学生说自己最想去黄山,因为黄山非常秀丽,而且上面的云海很美,如果去了黄山,他一定要爬到山顶上去看看;还有的学生说,自己最想看看大海,还想在海里游泳,在岸边捡贝壳。在充满绚丽色彩的想象情境中,教学讨论氛围也越来越热烈。此时,学生已经沉醉于教师营造的教学情境中,最后教师再让学生一同唱歌。通过情境创设,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在欣赏乐曲的过程中,增进对歌曲内涵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在小学音乐欣赏课堂中,为了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畏惧心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教师可为学生创设和音乐作品相关的审美情境。在审美情境中,学生对音乐作品展开想象,这对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丰富教学形式,增强学习体验

在早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采取的教学模式相对单一化,也很少使用教学辅助设备,导致音乐课堂相对枯燥、沉闷,学生的学习体验也称不上多么愉快。除此以外,教师往往以教材为主,教材上有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导致学生对主流音乐缺乏深度了解。而且,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没有多少接触音乐的机会,这进一步加剧了小学音乐教学的困难。而随着现代教育资源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形式,让教师可以为学生创建更加灵动的学习方式,进而使学生的欣赏过程变得更加日常。为了改变现有的音乐教学情况,教师应采取更加创新、更加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设施等方式,优化学生的音乐学习体验[2]。

例如,在欣赏《花之圆舞曲》时,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设施为学生播放约翰·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这是一首华丽优美、节奏欢快的曲目。当学生听到这首乐曲时,内心会产生一种愉悦之感,而这也正是教师渴望营造出的教学氛围。与此同时,教师在上课以前还可以结合这首乐曲编排一套以旋转为核心的舞蹈动作,并在课堂中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伴随着乐曲旋律翩翩起舞。有了这样一番基础,教师可以为学生深入介绍不同圆舞曲的形式以及音乐体裁等,增进学生对“圆舞曲”这类乐曲的鉴赏能力。随后,教师将乐曲悄然切换至《花之圆舞曲》,这种突然的转变一定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静静聆听、默默欣赏,同时将《花之圆舞曲》和刚才欣赏的《春之声圆舞曲》进行对比,思考这两首圆舞曲有哪些不同之处,帮助学生了解《花之圆舞曲》的最大特点,即这首乐曲有着维也纳圆舞曲的节拍特点以及典型节奏,以此来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体验。

在小学音乐欣赏课堂中,为了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体验,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以及多媒体设施转变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受不同音乐作品的特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深度。

三、开展课堂互动,强化情感碰撞

一个真正有吸引力的课堂不应是封闭的,而应是充满互动的。音乐作为一门充满审美元素的学科,互动环节同样必不可少。尤其对小学生而言,他们天生活泼好动,喜欢和其他同学互动、交流,如果教师压抑学生的这一交际需要,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课堂产生排斥感。但是,许多教师习惯于以单向灌输的方式为学生渗透音乐欣赏知识,致使学生缺乏互动的机会。为改变这一情况,教师在上音乐欣赏课时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在课堂中积极组织互动环节,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满足学生对游戏和学习的需求,还可以帮助学生在互动过程中交流彼此的情感以及思想。

例如,在欣赏《五月五赛龙会》这首乐曲时,该乐曲选自苏州民歌《姑苏风光》,主要展现了端午节划龙舟的场景,具有浓郁的地方民俗风情。在欣赏这首乐曲时,教师就可以从“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主题入手,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如“你们对端午节是如何看待的?”“你对端午节有哪些了解?”同时给学生预留课堂互动时间。学生在经过一番思考以后,纷纷举手发言,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比如,有的学生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置的节日;也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认为“端午节”古已有之,只是因为屈原这个历史人物而使这个节日更加具有文化内涵;而有的学生表示,端午节除了“划龙舟”这个习俗以外,还可以包粽子、挂菖蒲。通过有效的互动,可以加深学生对这首音乐作品中人文内涵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组织一个唱歌接龙的课堂小游戏,让学生一边唱歌一边说一说自己对歌词的理解,如果唱错或者接不上歌曲的学生,就需要为大家展现才艺。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拉近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让学生了解更多的音乐知识。

在小学音乐欣赏课堂中,为了让学生更愿意参与课堂,教师一定要设计互动环节。正如案例中,教师从音乐主题入手,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主题的见解,并通过互动游戏拉近了师生间的情感距离,这样的课堂才会让学生充满期待。

四、利用趣味故事,促进学生理解

兴趣是维持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精神支柱,真正成功的教学绝不是靠强硬的手段实现的,而是凭借着对学生兴趣点的把握,让学生“愿者上钩”。尤其针对音乐这门学科而言,大多数学生对音乐的认识相对粗浅,只知道音乐的旋律美妙,不知道音乐背后的知识以及文化内涵。尤其是学生有着独特的心智发育规律,他们对“听故事”有着天生的偏好。通过故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以及感悟水平,让学生对原本抽象的知识形成更加深刻的认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迎合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将乐曲内容创编成一个个有趣、生动的小故事,让学生通过故事形式感知乐曲中的情感以及内容,这样可有效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效果以及质量[3]。

例如,在欣赏《彼得与狼》这首交响童话时,教师在上课一开始,便为学生播放了7 段音乐片段,让学生静静聆听,借此帮助学生认识7 种乐器,并从演奏方式、形状、颜色等不同角度感知乐器的特点,同时引导学生将其与故事中的角色进行有效链接和想象。接下来,教师让学生聆听整首乐曲,在聆听之前给学生提出具体要求:“请同学们闭目欣赏,同时根据作品中的人物解说,想一想这些乐器是如何合作的?通过故事情节串联角色,并试着记忆这些内容。”在学生聆听以后,教师再根据课件中的“采集与分享”,组织学生进行听听、说说、连连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彼得与狼》中的不同乐器演奏特色,让学生进一步认知不同音乐形象的旋律主题,感受作曲者是如何借助乐器来展现动物以及人物的神情、动作以及个性,同时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以及各段音乐的特点,试着将故事表演出来。最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互动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音乐学习体验,教师则对课堂加以总结。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有效加强学生对乐曲内涵的理解。

对大多数小学生而言,故事充满了强烈的吸引力,能够调动学习的兴趣。尤其对于音乐这门学科而言,由于音乐知识相对抽象,如果直接教学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但若是将音乐教学和故事相串联,就能增添音乐课堂的吸引力,让学生自主参与音乐的欣赏活动。

五、做好方法渗透,发展欣赏能力

新课改教育理念在小学音乐课堂上的不断渗透,让教师意识到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重要性,在组织学生进行音乐作品的欣赏时,教师也要认识到,只让学生拥有欣赏的兴趣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生掌握欣赏的技巧和方法,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让学生准确地解读音乐作品中的情感、节奏。因此,在欣赏教学中,教师也要为学生渗透欣赏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让学生抓住音乐作品本身的要素,对音乐作品进行赏析,从而有效感知音乐作品的思想、意境、情感等。

例如,在欣赏《野蜂飞舞》这首乐曲时,教师便可以通过方法的渗透,带领学生感知乐曲的情绪特点,增强学生对乐曲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先为学生播放乐曲,并为学生设计“这个乐曲中描述的是什么动物呢?”“动物的数量是多,还是少呢?”的问题,让学生对乐曲进行初步感知,并想象其中的画面。随后,教师使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为学生介绍本首乐曲的背景知识,并为学生讲述“萨旦王的故事”,使学生对乐曲中描述的画面,表达的情感有更深刻的理解。紧接着,教师再次为学生播放乐曲,并让学生带着“野蜂王子的飞行过程会一帆风顺吗?”“乐曲中的情感具有怎样的特点呢?”等问题聆听音乐,促使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正确把握乐曲的情绪等。在欣赏活动结束后,教师再为学生设计“今天我们采用了怎样的顺序,对整首乐曲进行了欣赏呢?”的问题,让学生回顾整节课的欣赏过程,从而总结出“先初步感知、想象,再学习相关背景知识,之后带着问题赏析”的欣赏方法。为了增强学生对欣赏方法的熟悉度,教师可以再为学生播放《百鸟朝凤》乐曲,组织学生展开自主赏析的活动,以便学生在总结实际应用的方法中实现对欣赏方法的内化。

教师按照科学的方法带领学生欣赏乐曲,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总结欣赏的步骤、欣赏的技巧等,以便学生的欣赏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从而在未来的欣赏活动中,能够依靠自身的力量,有序完成欣赏活动。

总之,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为的是让学生发现美、感知美,并形成良好的审美素养以及音乐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优化教学方式,营造审美氛围,为学生带来轻松、愉快的学习体验。

猜你喜欢
圆舞曲音乐作品乐曲
音乐作品赏析模式研究
论音乐作品分析对钢琴演奏的重要性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大海边的浪漫圆舞曲
音乐作品
节日圆舞曲
师院圆舞曲
悲伤的乐曲
STORIES ABOUT FAMOUS PERSONS
练乐曲vs基础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