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红曼
小学阶段是义务教育的初始时期,该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经过引导才能朝着正确方向发展,而德育工作在该阶段的开展就显得更加关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德育工作的开展愈来愈注重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在小学的传统教育体系中,班主任大多将工作重心置于学生学习上,而忽略了德育。但是,德育通常是学生实现健康成长与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班主任在管理中需在关注学生学习的同时,积极开展德育工作,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与道德引导,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
首先,德育方法相对单一。目前,我国开展素质教育已有多年,德育工作开展中仍偏重于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心理变化及心理需求。这种状况下,学生的自我表达及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比较少,从而导致德育工作的开展流于形式[1]。
其次,德育内容相对简单。德育工作说起来较为简单,但践行起来却有较大难度。目前,小学班主任开展的德育工作过于理论化、扁平化,这就使德育内容缺乏灵活性与生活化,且没有与学生自身的接受能力及生活热点相结合,长此以往,会影响学生对德育的兴趣与积极性,最终使德育工作无法实现深入推进。
最后,德育工作缺乏系统性。目前,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还没有形成体系,致使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存在片段化问题。这种状况不仅会使德育内容缺乏关联性且重点不突出,还导致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开展表面化,无法得到真正落实[2]。
1.赏识学生
小学生通常有着较强的心理波动,希望获得来自班主任的肯定。因此,班主任的赞赏及表扬就显得极其重要。班主任给予学生相应的鼓励与赏识能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在德育工作开展中,班主任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在学习与生活中充分享受欢乐,感受自身价值[3]。由于个人能力存在差异,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可能不太理想,但在美术、音乐、表达力等方面很有天赋。对此,在学校的文艺汇演中,班主任应配合音乐教师对学生加以指导,积极组织开展合唱、小品、舞蹈等节目。而在该过程中,班主任需持续地给予学生鼓励与夸奖,以使学生保持积极性。另外,班主任需注重赏识教育的合理应用,通过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成就感,以使学生自身的优点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在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班主任需注重发掘学生的长处,积极观察学生的状态,并通过适当的机会引导学生挖掘自身具备的优势,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
2.赏识具体,不“搞”含蓄
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班主任实施赏识教育时的语言表达不能含蓄、模糊。一旦含蓄、模糊,就会让学生产生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无法让学生内心明朗,反而会导致他们不知所措。因此,班主任要将自己的赏识语言具体化,为学生提供明确、清晰的指导,让学生明白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然后与自己的行为进行对照,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比如,在“如何看待金钱”主题班会上,班主任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零花钱使用情况,再根据学生的描述做出评价,看看他们是否科学、合理地使用零花钱。另外,班主任还可以对某个学生进行具体赏识,让他说说为什么这样处理零花钱比较合理,这样处理零花钱的意义及表现出的价值等。这样,这位学生就可以起到榜样作用,成为其他学生学习的典范。
3.赏识恰当,不“走”形式
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色彩,穆勒说:“不管以什么名义,毁灭个性的做法就是专制。”换句话说,一切不考虑学生个性的赏识都是唐突的,都会泯灭学生的个性。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心思比较细腻,也较为敏感,自尊心较强。因此,班主任要转变赏识方式,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开展赏识教学。
例如,在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的主题班会时,某位学生比较内向,在校园礼仪之交往礼仪的表演中表现得很拘谨,但是在其他方面表现得非常好,如走姿、站姿、坐姿及递物与接物等。为了让这名学生敞开心扉,主动与其他同学交往,班主任可以适当开展赏识评价,注意不要像评价乐观、开朗的学生一样直截了当,而是要以一种交心的方式走近这名学生,不断鼓励他,并将他表现优异的地方列举出来,建立其内心的自我认同感,然后引导他与其他同学交流,只要有进步,就对他进行积极评价,激发他与其他同学交往的热情。
1.尊重、关爱学生
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一些班主任在面对学困生时不仅不会鼓励学生,还会在学生出错时采取批评的方式。虽然班主任的目的是教育学生,但效果比较差。因为学生通常会感觉自己的自尊受到伤害,认为自己得不到班主任的认可,从而出现抵触心理并产生负面情绪,通常会出现不听话、不配合班主任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班主任需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关爱,使学生感受到来自班主任的重视,并发现自己的价值,对自己需履行的义务积极践行,主动学习,并在面对班主任管理时,主动配合,以确保班主任工作的顺利开展[4]。另外,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需确保关爱的持续性,并发自内心地给予学生关爱和信任,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班主任在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时,要对问题出现的诱因进行总结,以此为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使学生能够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班主任还要关注学生在教学与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以此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实现良好的发展。
2.信任学生
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首要步骤就是赏识学生,在给予学生赏识后,第二步就是信任学生。同时,班主任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最多的人,也是学生在学校中最信任的人。这种情况下,学生在学习及生活中就会不自觉地对班主任的相关行为进行学习。因此,班主任要在德育工作中保持积极的态度,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5]。例如,某学生在课间与其他班级的学生发生了肢体冲突,在把他们带到办公室后,班主任首先要表明自己相信他们,然后了解发生肢体冲突的原因和过程,避免出现误会学生的情况,而影响师生彼此的信任。此外,班主任在充分了解事情经过的同时,需给予学生正确的帮助与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与价值观,让学生做到知错能改,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6]。
3.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
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时,发现很多学生缺乏自信心,甚至会产生自卑心理,自暴自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因缺乏动力、信心不足而转变个性,甚至做出偏激的行为。对此,班主任要加强引导,让学生明白自己在班级中的重要性。具体来说,班主任可以组织、开展各种竞赛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然后在活动中发现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及潜能[7]。针对自信心不足的学生,班主任可以设置其他活动(如抄写板报等),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并将自信心转化为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
板报抄写活动具体如下:要求根据板报主题,每组学生以最快速度抄写相关内容,并保证抄写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牢记其中精彩语句。在确定板报主题后,班主任要将班级学生划分为数个小组,将自信心不足的学生穿插分布在各个小组中,尽可能挖掘他们的优势,让他们明白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的,从而增强自信心。最后,班主任还要设置活动积分标准:速度最快的小组加一分,抄写中出现一处错误扣一分;在回忆板报内容时,回答语句要超过两句,阐述有错误一处扣一分,全部正确则加一分。在该规则的激励下,所有学生都会积极参与其中,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希望为小组获得更高分。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缺乏自信心的学生也会被课堂氛围感染,大胆参与,并努力记忆相关词句,为小组得分。班主任在统计分数时发现,这些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反而得的分数更高,相较于比较活泼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抄写更加认真、严谨。正是由于他们的付出,越来越多的学生意识到这些同学同样有值得学习的优点。
这些比赛活动可以加深班级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了解,让他们相互看到彼此的优势,相互学习,共同进步[8]。此外,这些活动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卑学生的内在潜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与学习动力,同时对于自傲的学生,可以让他们看到别人的优点与自己的缺点,借鉴他人的优点,不断完善自我。这样既实现了德育目标,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高尚品格。
小学生通常不愿意在班主任的面前展现真实的自我,这就使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虽然能收获一定的德育效果,但无法对真实情况进行探究,并担心学生出现校园霸凌等不良行为。在近几年的新闻报道中,许多做出过激行为的学生通常在班主任、家长面前的表现较为良好。面对这种状况,班主任在班会上需注重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交流,并结合生活实际、社会热点等,在课堂上与学生探讨,根据学生在探讨中的反应,了解学生自身的真实想法与内心世界[9]。如果发现学生对恶性事件表现漠然、行为过激等,班主任需要加以重视,给予学生相应的共情引导,探讨学生实际生活中是否存在家庭冷暴力、隐性的校园霸凌现象,以此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及时引导与调整[10]。同时,班主任还要开展相应的法治教育,这不仅能对学生的隐私与权利进行保护,还能帮助学生划定道德底线,促使其充分认识到任何压力或心理问题都是有方法解决的,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乐观的态度。
综上所述,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给予学生相应的赏识与信任,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道德认知,促使学生道德判断力的提升,还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为学生营造和谐、健康的教育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于此,小学班主任在德育工作开展中,需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通过相关活动的开展,促使德育工作的顺利落实,从而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