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南威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州 510631)
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自20 世纪70 年代以来,菲律宾、越南等部分南海周边国家与美、英等域外大国频繁挑衅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权。为维护国家主权,韩振华、曾昭璇、陈史坚等学者多次实地调研、撰书立说,为南海史地研究奠定了坚定的基础。韩振华是中国南海诸岛史地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韩振华及其团队(主要包括林金枝和吴凤斌等)长期从事南海诸岛史地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贡献,对南海诸岛维权起到了重要作用(韩振华等,1979a;1979b)。本文就笔者所知,对韩振华团队在南海诸岛史地研究的重要贡献和在维护南海诸岛主权的重要意义简述如下。
1979年,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出版《南洋问题研究》第4~6期,实际上,是韩振华及其团队关于南海诸岛研究的专刊,表现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77 年,学界对西沙群岛实地考察,最早的是1971 年末华南师范学院(1982 年改名为华南师范大学)刘南威、吴郁文对西沙群岛中的永兴岛和石岛2 个岛屿进行考察;1974 年,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承担国家南海诸岛主权研究后,韩振华、林金枝、吴凤斌等赴西沙群岛进行实地考察,足迹遍及整个西沙群岛,包括东面的宣德群岛上的永兴岛、石岛和东岛,西面的永乐群岛上的琛航岛、广金岛、珊瑚岛和金银岛。
1974年7月,苏德柳将其手抄的航海针经书献给国家,广东省博物馆收藏;1974年冬,广东省博物馆和海南行政区文化局考古人员到潭门公社和文昌县铺前等地征集到许洪福、郁玉清、陈永芹、卢洪兰、李魁茂、彭正楷等渔民的一批水路簿原始手抄本,现广东省博物馆收藏;1977 年5 到7 月,南洋研究所韩振华及其团队,在文昌、琼海访问时,获得苏德柳、许洪福、郁玉清、陈永芹等渔民的4份《更路簿》;及后,南洋研究所向广东省博物馆借得该4份《水路簿》的原始手抄本,与其获得的《更路簿》对照、完善、整理成苏德柳抄本的《更路簿》、许洪福手抄的《更路簿》、郁玉清抄藏本的《定罗经针位》、陈永芹抄本的《西南沙更簿》,并在1979年第4期出版的《南洋问题研究》中公布全文(韩振华等,1979a),第一次将《更路簿》内容全部公开,影响深远。如广东省地名委员会编《南海诸岛地名资料汇编》一书(何纪生等,1987)报道相关内容时,注明“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整理”,资料来源“《南洋问题研究》(1979年4期)”等。
1974年7月,苏德柳献给国家的航海针经书本无名称。广东省博物馆将其命名为《水路簿》(广东省博物馆,1975;何纪生,1987),广东省博物馆将其收藏的数本航海经针书都叫《水路簿》。韩振华团队考虑到,每本航海针经书中,每一条航线的航行距离都用“更”表示,航向都用“路”表示,而且当时搜集到的航海针经书,都用“更路”作为篇名。如苏德柳抄本中,第一篇叫做“立东海更路”,第二篇叫做“立北海更路”;许洪福抄本有一篇叫做“北海更路说明”;郁玉清抄本有“东海更路俱例”和“北海更路俱例”;因而他们在《南洋问题研究》(1979 年4 期)中提出“我们认为叫《更路簿》比叫《水路簿》更为贴切些”[1]。这种看法,首先在他们得到的抄本中体现,如把苏德柳抄本改称《更路簿》,而不叫《水路簿》,把原无名称的许洪福抄本命名为《更路簿》。此后,人们把新搜集到的抄本,除已有名称外,如王国昌抄本《顺风得利》,其余都统一称为《更路簿》。
1977年5—7月,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韩振华、林金枝、吴凤斌、黄循英等,在文昌县和琼海县访问了数十位有经验的老渔民,把其中蒙传稠(原名叫蒙全洲,2019年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研究生张洒洒、汪镇坤等在野外调查时,访问其侄蒙自武,其侄说,伯父不叫蒙全洲,而叫蒙传稠)、符用杏、彭正楷、王安庆、柯家裕、蔡世福、黄德平、梁安龙、符国和、林英、张开茂、黄德茂、陈廷勋等12 人的访问情况,整理成“口述材料”发表,是中国第一次公开众多海南渔民的口述材料(韩振华,1988)。这些口述材料叙述了海南渔民在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所在海域耕海过程的所见所闻,以及他们在开发和经营西、南沙群岛的亲身经历,材料真实珍贵,证明海南渔民是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真正的主人。
综上所述,《南洋问题研究》(1979年4期)是中国第一本有价值的专门论述南海诸岛史地的刊物。
1974 年西沙事件后,外交部要求有关单位搜集、整理南海诸岛资料,供有关部门参考。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韩振华、林金枝、吴凤斌就开始搜集、整理南海诸岛历史资料,经过近10年努力终于完成《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的编写,后经外交部条法司审查,同意出版,于1988年由东方出版社出版发行(韩振华,1988)。他们先后到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该馆有“南海诸岛”专项资料,内容包括论著,东沙、西沙、南沙4 个部分,共300 多种)、广东省外事办公室(该单位按外交部要求搜集有南海诸岛资料、整理、编写了《我国南海诸岛主权概述》和《南海诸岛地理概述》,内部发行)、广东省博物馆(该馆有西沙群岛考古资料,以及《更路簿》原始手抄本)、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该所历史地理研究室有南海诸岛研究资料)、北京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江苏省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等20多个单位搜集南海诸岛主权资料。根据搜集到的资料,整理成《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一书,包括古代有关中国南海诸岛主权及其地理和航线的记载,近代时期中西史籍有关南海诸岛的记载,解放后中国政府维护南海主权的声明、严重警告和人民日报评论,国际条约、国际会议及外国政府承认南海诸岛属于中国主权的文件和资料、外国书刊、地图,有关中国南海诸岛的记载和附录等6篇,内容全面。
总之,《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是中国第一本外交部同意出版的,涉及面广、内容丰富、资料详实、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南海诸岛史料著作。
韩振华(1979)在其“元代《四海测验》中中国疆域的南海”一文中指出,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赦令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主持“四海测验”,该次测量共设有包括“南海”在内的27个观测点,而南海是具有重要地位的一个,元世祖乃令郭守敬亲自“抵南海”主持实测,郭守敬到“南踰珠崖”的南海测得南海观测点北极出地15°,即15°N(天球坐标系中的时角坐标,其纬度用高度表示,高度为天体与观测者联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北极出地即为北极高度,北极高度等于观测地的纬度),大致经过西沙群岛和中沙群岛中的黄岩岛。
四海测验测纬度,未测经度。至于经度数值,韩文指出,“郭守敬很注意测验各地在夏至这一天日出、日没的长短。由此,可以比较二地日出至日中的时间迟早,从而推算两地的里差多少刻,可以折算成经度多少度”。折算结果为经度117.75°,按“东则加之,西则减之”,即为117.75°E。按15°N,117.75°E,则四海测验中的南海观测点应在中沙群岛的黄岩岛(今15°08′N、117°45′E)。从而证明元代中国在黄岩岛实施行政管辖这一历史事实。
1979-09-28,越南外交部公布《越南对于黄沙和长沙两群岛主权》的白皮书,以捏造一些荒谬的所谓“证明资料”,妄图侵占中国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为维护西沙、南沙群岛的领土主权,厦门大学南洋海洋研究所参与了外交部驳越南白皮书起草工作。批驳文章由韩振华、林金枝、吴凤斌执笔,文章初稿完成后,于1979-11-13-20在厦门大学召开“南海诸岛专题会议”,对文章初稿进行讨论,出席会议的除韩振华、林金枝、吴凤斌3人以及外交部5人外,还有大陆从事南海诸岛史地研究的知名学者,如复旦大学谭其骧、南京师范大学鞠继武、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文焕然、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郭文芳、地图出版社陈潮、中山大学王重言、郑州大学戴可来,中国地名委员会王际桐、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陈史坚、广东省博物馆何纪生等40余人,笔者有幸应邀出席。与会代表除一致认为文章初稿写得不错外,还对初稿的结构提出建议,对初稿的内容,从不同角度提出具体意见。之后,韩振华、林金枝、吴凤斌3 人和外交部3 人,对与会代表提出的建议和意见进行分析、研究,对初稿作出修改。批驳文章完成后,在《人民日报》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1980),文章驳斥、揭穿了越南当局拼凑、捏造的一些张冠李戴、指鹿为马、自相矛盾、站不住脚的所谓证据;引用了古今中外大量史料、文件、地图、文物等无可辩驳的、确凿的史料和官方文件,充分证明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
事后,复旦大学南洋研究所韩振华、林金枝、吴凤斌得到外交部专函表扬。
本文是为了纪念韩振华诞辰100周年而作,文中如有与事实不符和推论欠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