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璐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生物与建筑工程学院,陕西 宝鸡 72100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乡村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乡村经济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地域上的差异使有些乡村发展仍旧落后。一直以来,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是我国关注的核心问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指明了总体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1]。乡村文化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繁荣发展既丰富了广大农民朋友的精神世界,也为乡村产业发展的多元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乡风文明”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否拥有繁荣的乡村文化,农民群众是否拥有十足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是乡村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广大农民朋友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能否实现的重要方面。因此,可以说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文化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乡村文化发展的先进与否直接影响社会经济是否迅速发展,乡村振兴建设要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要硬,既要抓物质文明建设,也要抓精神文明建设。在乡村建设中,所推崇的个人、社会及集体的价值观,与人处事的哲理、伦理道德等就是经典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内诚于心,外信于人”“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家庭和睦,与邻为善,协和万邦”等人文精神和价值追求的典型体现,乡村文化所蕴藏的价值理念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梁漱溟说:“中国文化以乡村为本,以乡村为重,所以中国文化的根就是乡村”[2]。乡村既是广大农民朋友精神家园的寄托之地,也是伟大中华民族精神世界孕育的源泉。
在传统的乡村产业中,文化建设占比较低,成果微弱,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在各种惠农政策的扶持下,乡村文化建设被放在新的高度,这些条件既为乡村文化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又为其迅速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还为广大农民积极创新创业提供了动力。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乡一体化,其为乡村振兴的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扶持和体制机制。乡村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有助于推进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乡村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生态观,强烈的爱国情怀及浓厚的乡土风情,这些都无形地渗入到城市工业化的发展中,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宝贵精神财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铿锵有力,在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广大农民齐心协力使千阳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文化建设水平也不断提升,但通过开展调查问卷、随地访谈和驻村干部的交谈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关于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对千阳县水沟镇的村民做了调查问卷,分析结果发现如下问题。
2.1.1 公共文化服务较为单一
通过村民的问卷反馈,当地的文化活动除了政府组织的电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宣传、文艺下乡、庙会及村民自发的纳凉晚会外,很少有其他形式的文化活动。
2.1.2 公共文化的宣传方式较落后
宣传文化内容的主要方式除了传统的黑板报、宣传画和拉横幅外,只有43%的村民表示驻村干部会对文化建设的相关内容进行讲解,16%的村民反映村里会开展相关的文艺活动、相关的知识讲座向村民宣传相关文化内容。
此外,还从问卷发现大多数人对文化建设方面开展的活动参与度不高,大多数人会选择串门拉家常或者玩手机,从这点折射出广大村民对当前文化服务的淡漠,表明驻村干部要在公共文化宣传的方式上变花样。
村民的日常消费呈现出多样化的良好势头,在文化消费方面,部分村民的文化消费仍存在不合理之处。
2.2.1 不良文化消费占比高
除了日常正规的教育支出外,打牌、玩麻将。占据了47%村民的多数支出;日常文艺娱乐占据了26%村民的多数支出;仅有不到10%的人在强身健体方面有少量的支出。
2.2.2 攀比消费日益突出
超过50%的人都主张红白喜事大操大办,认为这能体现一个家族的兴衰,是一件很体面、很光彩的事情,这就造成了相互攀比的恶习,无形中给主家形成了消费压力。
2.2.3 封建落后文化消费较多
大多数家庭都有卜卦算命、看风水等方面的支出。
通过年龄处于25—35岁人的问卷反馈发现,村民普遍认为当前越来越没有节日气氛了,不少村民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表现得极为冷漠,责任和使命感不强烈,认为传统民俗在当前已经过时,没有必要进行传播与发扬,导致特色文化资源日渐消失。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3]”但是,随着工业化水平的发展,很多年轻力壮的青年流向了城市,在农村长期居住的都是些老人和留守儿童,劳动力的不足严重阻碍了乡村文化的发展,在水沟镇宝丰村大约80%的年青人常年在城市打工,只有过年才会返乡,在家中短暂停留。
乡村文化的建设既需要广大农民朋友的参与,也需要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引导。当前水沟镇宝丰村的文化建设中,大多数的人都比较年长,信息化程度低,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弱,使得文化建设开展得不是很灵活、自如。受工作环境、编制和收入水平的影响,高技能型的专业人员较缺乏,乡村文化建设因缺乏新鲜血液的注入使其发展得不够快速稳健。
“乡村振兴既要物质塑形更要文化铸魂”[4],乡村文化建设的稳步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支持,能够凝聚乡村社会的有生力量,能够为乡村居民提供精神动力。结合千阳县的地域特色、乡土风情和文化饮食等特点,笔者从以下几点入手,着力推行乡村文化建设的实施。
我国政府基本职能包括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职能4个方面,政府的文化职能是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进行决策、指挥、领导和组织等的一系列政府行为[5]。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友好地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但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如果不加大经费投入,光靠政府的引领,就相当于纸上谈兵。在调研中发现,众多乡镇都具有基础公共文化服务单调,开展方式陈旧,设施破损未及时修葺的现象,究其原因,都是资金的缺乏造成的。应根据千阳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结合农民的发展需求,严格按照“有标准、有人才、有内容、有网络”的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标准进行资金的合理配置与投入,对已有的公共文化体育锻炼设施进行修葺,重置会议室,大力推进城乡资源共享、农村公益电影放映、乡村留守妇女儿童帮扶及科技培训等文化惠民工程的稳步开展[6]。近年来,千阳县与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矮砧苹果产业博士工作站和富硒农产品技术推广基地。该工作站和富硒农产品技术推广基地是由宝鸡职业技术学院果农专业博士张志敏、全国农村科普先进个人冯剑岳和陕西省科技特派员谢建龙等教师组建的现代农业技术团队驻站工作,其走进乡村,针对矮砧苹果水肥精量化、病虫害绿色防治、栽培技术和富硒技术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和示范推广,致力于把罗家店村果园打造成绿色高产优质的示范性产业基地和矮砧苹果种植人才培养基地,引领和推动千阳苹果产业提质增效。
除此以外,在5G时代,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将向着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向快速推进,政府应着力为广大农民提供多元化的服务,让村民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魅力,使其随时随地都能了解到最新的时政资讯和潮流,开拓村民的思维和眼界,使其紧跟时代的步伐。
乡村是一个缩小版的命运共同体,在这个集体中,大家齐心协力,相互守望,为创造更美好的明天、谋求更幸福的未来默默坚守着。但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外来文化、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发展造成了具大的冲击,乡村文化共同体面临着解散的危机,原本亲密无间的村民也慢慢地变成了路人,其精神世界变得很渺茫、空虚。因此,急需打造乡村文化自信来重塑乡村文化共同体,深入挖掘当地文化中所蕴含的优秀文化,让其独特地展示出该地区的魅力与与众不同,重建村民的文化自信,积极发挥村民的能动性,使其心甘情愿地投入到新文化的建设中,为家乡的快速发展作贡献,真正地留住广大人民的乡愁。
千阳皮影久负盛名,皮影(俗称灯影戏、影子戏)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传统戏剧艺术形式,以制作精美,表演时豪迈、厚劲和高亢的唱腔著称。俗话说,世界皮影之最在中国,中国皮影之最在陕西。千阳县的灯盏头碗碗腔皮影戏因其独特的风格而入围了宝鸡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对于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广为宣传与传播,让其走出国门,面向世界。
当前围绕着产业振兴,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要以“文化+”为核心理念,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
一是围绕“文化+农业”的模式发展特色农业[7]。例如,在千阳西塬地区开展的草莓特色采摘园及农家乐,每逢草莓采摘的季节,村里车水马龙,前来体验的人络绎不绝,享受完草莓采摘的乐趣后,静享农家小吃的美味,真的很惬意。这些举措无形中提高了当地村民的收入,形成良性循环后,使村民真正体会到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便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财力致力于新型农业模式的发展。
二是围绕“文化+生产”模式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企业。千阳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秦刺绣”的重要传承地,也是中国民间艺术刺绣之乡。千阳县南寨镇闫家村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西秦刺绣”示范单位,其采取“合作社+绣娘+农户”的模式结合市场主体,迅速发展,实现了全县上万名群众就地创收的举措,随着千阳刺绣产业的不断发展,前来学习刺绣技术、购买工艺品的人愈来愈多,每逢暑假数百名高校教师和学生前来研学“西秦文化”,众多学校,例如,西安美术学院、长安大学、宝鸡文理学院及宝鸡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都在千阳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这一壮举被群众形象地称为“针尖撑起半边天”。
三是围绕当地特色以“文化+旅游”模式开展乡村旅游业。在千阳县城关镇的西侧,就有一处怀念孔子的建筑——燕伋望鲁台。燕伋为千阳县水沟镇燕家山人,是孔子的弟子,位列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是《论语》的主要编撰人之一。望鲁台被后人尊称为中华尊师第一台,是千阳县最为有名的文化古迹和标志性名片,凡外地游客到千阳,必到此处一游。
综上所述,针对目前千阳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这些问题,应切实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重建乡村文化共同体,以“文化+”为核心理念,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做好乡村文化建设,推动千阳乡村文化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