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涉农高校就业育人路径探析
——以山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

2022-11-19 01:28赵琳瑄谢艳丽贾文龙
智慧农业导刊 2022年20期
关键词:育人学生

赵琳瑄,谢艳丽,贾文龙

(山西农业大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重要文件,2021、2022年连续2年发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中央一号文件,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乡村要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乡村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专业人才和乡土人才”[1]已经成为客观必然,这种政策趋势为涉农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提供了广阔前景,也必将成为其发挥才智、践行理想的重要平台。

涉农高校作为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的摇篮和阵地,需切实回答好“办什么样的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更需建立健全就业育人支持体系,把就业教育、就业引导全面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激励毕业生在与国家发展同向同行的伟大梦想中实现职业理想[2]。因而,如何助力毕业生成为未来参与和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主力军并探索形成乡村振兴视域下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就业育人的有效路径是涉农高校就业工作领域的重要课题。

1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涉农高校就业育人的现实困境

1.1 缺乏乡村振兴载体的了解认知

乡村振兴的基本单元是县域,是包括县城、集镇与村庄的统一体[3],乡村振兴不是单纯的农业经济振兴,而是政治、经济、文化及治理等各方面的振兴。通过调查了解,一些学生对乡村振兴基本单元的认识比较模糊,普遍认为乡村振兴即是村庄振兴,无法准确区分乡村振兴与新农村建设的本质区别,这种错误认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选择。同时,一二线城市在学生就业上的“虹吸效应”影响还很广泛、很深入,成为支配学生就业选择的重要因素。

1.2 缺乏服务乡村振兴的观念意愿

通过访问调查和集体访谈发现,学生对农业的理解相对狭隘,对基层就业的个人价值认同、情感认同和社会地位认同普遍不强:一是学生普遍认为在乡镇、农村就业的职业发展前景有限,很难获得晋升、深造的机会;二是学生就业幸福指数期待较高,担心乡镇、农村的物质资源有限,对当地的交通设施、就医、娱乐和教育等基础公共服务质量存疑;三是学生认为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社会奖励保障机制不健全,不能满足薪资、待遇和福利的要求;四是家人朋友普遍支持到一二线或者中心城市发展,对服务乡村的支持力度不够,导致学生的热情不高。

1.3 缺失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

部分涉农高校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未能紧跟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步伐,人才培养链条中缺乏让学生深度认知基层社会生活现状的教育环节,导致学生尤其是城市生源大学生普遍缺乏到乡村生活、体验的实践经历,更缺乏在基层岗位上锻炼提升的人生阅历,很多学生对广大乡村社会结构、经济发展和生活形态的思考不深,对服务乡村还有陌生感,存在排斥情绪,更有学生担心在遇到农业农村中的实际问题时因能力有限无法胜任其工作岗位。

2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涉农高校就业育人的功能价值

2017年,《教育部关于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指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就业指导、渠道拓展、服务保障等各环节,促进思想政治工作与就业工作互融互通[4]。2021年,《教育部关于做好2022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表示,要建立健全就业育人支持体系……多种形式开展就业育人主题教育系列活动[2]。就业育人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一环,对于涉农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有着特殊的功能和价值。

2.1 就业育人的思想塑造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就业育人作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实质就是在开展就业的全链条活动中渗透思政教育因子,培育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教育学生深化个人与集体、社会及时代之间关系的认知,提升对国家战略、路线、方针及对经济变革、文化演进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打好迈向社会前的思想基础、认识基础。

2.2 就业育人的实践导向性

实践是学生了解社会的必要途径,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起始动力,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出的综合实践能力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从学业到就业的身份转变,更有效地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就业育人是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生产实践、劳动实践的重要载体,在推动学生就业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向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在实干笃行中逐步提升实践动手能力、基层就业能力。

2.3 就业育人的价值引领性

就业育人的重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清晰地认知自我,找到人生定位、明确人生目标,科学地进行就业决策,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社会价值。开展就业育人工作,可以为学生就业搭建咨询、服务平台,畅通学生就业渠道,开拓学生就业途径,帮助学生找到适合专业特点、符合兴趣爱好的优质岗位,实现高质量就业。同时,也可以引导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投入到乡村振兴战场,优化基层人才结构,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

3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涉农高校就业育人的工作路径

3.1 全员参与,齐抓共管,构建就业育人联动体系

3.1.1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

学校要把就业育人摆在人才培养突出位置,提高思想认识,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就业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就业育人实施方案,为做好就业育人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建立各有关部门协同联动机制,依托教务、学工、就业、社会服务和创新创业等相关单位,列出目标责任清单,发挥各自优势,把就业育人有效融合各自工作实际。建立督导考核机制,把就业育人纳入年度考核,形成学校—部门—学院3级考核机制,推动就业育人工作取得实效[5]。

3.1.2 精准就业指导,打通大学生乡村就业渠道

就业工作者通过提供个性化、多元化和全程化的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真正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发展,实现职业目标。通过针对农村生源及农村低收入家庭等特殊群体开展就业帮扶并为其送岗位、送关爱,真正提升毕业生求职录用率。通过定期回访农村基层就业毕业生的职业现状和发展路径,真正鼓励在校学生增强对农村基层就业的认同感,积极调整从业心态。

当前形势下,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家校合作模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把家庭教育有机融合于高校育人体系中,可以通过引导、探讨及言传身教的方式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就业观的形成与发展。学校要针对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和思想特点,引导家长紧跟时代步伐,找准角色定位,为学生成长成才同向发力,在家校共建平台中加强对现代农业发展及学校人才培养现状的宣传引导。

3.1.3 调动社会资源,深化“产学研”平台建设

学校应充分调动政府工作者、科研工作者和企业技术人员等各界人士的社会育人功能,与相关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共同打造集参观交流、实习调研、科学研究和产品研发等于一体的产学研合作平台,让学生在生动鲜活的职场体验和实践锻炼中学习、成长。同时,积极探索“学校—学院—学科团队”联动模式,学校层面做好布局规划,学院层面做好联系中介,学科团队层面做好科技交流,与现代农业企业开展共建研发、共同培养模式。

3.2 全程规划,分类指导,构建就业育人闭环体系

3.2.1 面向大一新生,培育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人生观

在育人过程中,面向大一新生要着重加强人生观教育,积极开展生涯规划教育。要鼓励广大青年学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培育学生“大国三农”情怀,增强其服务“三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鼓励学生深入乡村一线,到基层、到乡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通过新生入学教育、耕读讲座和专业导学等形式,强化新生自我规划意识,坚定学生学农爱农的理想信念。

3.2.2 面向大二、大三学生,厚植爱国情怀,树立正确就业观

在大二、大三阶段,要注重职业素养的提升、就业方向的引导及爱国情怀的培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追求与社会需求、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树立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担当意识。通过榜样宣讲、社会实践、团学活动、专业拓展和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引导学生真正沉下身子到田地、到村庄、到实验室和到乡镇企业中去,多调研、多走访并多学习。

3.2.3 面向毕业生,激发奋斗精神,树立正确职业观

针对大四毕业生,要积极开展实习实践、求职培训、政策宣讲、职场模拟等活动,培养毕业生爱岗敬业、担当作为的实干精神,积极鼓励青年学生心中播种砥砺奋进的种子。学校要做好大学生建设乡村的引路人,积极对接乡村就业岗位,加强对“大学生村官”“选调生”“特岗教师”等乡村基层项目的政策宣传,给予毕业生更多优质的乡村实习实践机会。

3.3 全面发力,综合施策,构建就业育人协同体系

3.3.1 发挥党建育人作用

学校应积极推进党建和就业工作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基层组织优势,用好党史“活教材”,让红色基因贯穿就业育人全过程。以山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通过组织学生党员参观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激发学生从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汲取力量;通过加强“暑期三下乡”“暑期实践”等项目规范化建设,宣传党支部、团支部基层就业的典型人物,鼓励学生深入基层调研,参与服务产业发展、乡村建设[6]。

3.3.2 发挥服务育人作用

就业服务是就业育人的重要途径,优质高效、敬业友善和温暖人心的就业服务是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助推剂。以山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学院采取建立线上招聘市场、精准就业信息推送并做好个体咨询帮扶等一系列贴心周到的服务行动,将踏实奋进、敬业爱岗的职业精神潜移默化根植在学生心中,通过谈心谈话和就业服务相辅相成,实现大学生基层就业价值观宣传教育落地生根[7]。

3.3.3 发挥实践育人作用

涉农高校的学生要在基层中学习,在实践中成才,不断增强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8]。学校要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9],设置到农村实践的相关课程,鼓励学生将论文写在田间地头;要借助耕读讲座、乡土文化知识竞赛和校园辩论等校内校园活动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要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加强综合示范基地、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探寻乡村振兴的现实依据。

猜你喜欢
育人学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学校文化育人的三维向度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快把我哥带走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