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作物学研究生耕作学课程改革

2022-11-19 01:28包格根乔景璇陈青春刘鹏飞郑奕雄
智慧农业导刊 2022年20期
关键词:耕作作物农业

包格根,乔景璇,陈青春,刘鹏飞,蒋 锋,郑奕雄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农业与生物学院,广州 510235)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健康发展的千年大计[1],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是新时期开展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理念,建设美好新中国已成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国的主要任务,其中提出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区域统筹开发等均与新农村的蓬勃发展密不可分。农业、农村、农民生活问题是当前中国所有各项工作和发展的本质问题,破解“三农”现实问题就是当前工作的关键。

目前,对于发展乡村振兴工作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我国生产方式的市场能力薄弱,缺少科技、资本和人力等方面的资源,我国长期以来受城乡教育程度的不平衡影响,中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受到严重束缚。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8年出台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报告(2018—2019年)》[2],对新时期落实乡村振兴规划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整体部署与安排,但由于各地区情况的差异较大,具体实施起来还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此想要解决乡村振兴中所面临的这些困境,除了政府制定的政策,同时也需要社会各层级的分工合作。2019年,中国国内涉农院校的百余位书记、院长与农业高等教育专家学者汇聚于浙江省安吉余村,共商新时期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发展鸿图,并发表了《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3]。为促进中国农村转型升级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建设,对中国高等农业院校的高等教育课程与人才提出了更高标准的全新需求,其内容明确规定,树立中国农业高等教育新标,开发新时期农业作物优秀教育资源,创造以农业学校发展为中心的新教学模式,促进农业高等教育课程和技术深度融合,提高中国农业教学的高阶性、创新力与挑战度[4]。

作物学作为农业科学的核心学科,也是新农科建设的重点学科,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作物学也是支撑广东省现代大田农业发展的重要学科,是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历史悠久、最具特色的学科之一,于1932年学校创立初期的高级农艺专业时便开始发展,作物学现是我校第五轮重点一级学科。耕作学是以科学研究为制定科学合理农耕规定技术系统方法及理论基础的学科或综合型农业应用科学技术,是农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5]。孙渠将耕作学于1952年从苏联引入我国,至此之后经过将近70年的发展,该课程的基础理论教学内容及其技能体系进一步得以丰富与完整,现在已经成为了我国农业高校作物学专业的必修课之一[6]。基于耕作学在作物学学科中的基础地位,针对耕作学课程更好地服务于作物学研究生的培养,服务于我校一级学科下课程的建设,对于提升农业硕士人才的技术水平、推动区域农业生产发展和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对教学内容调整的建议

课程教学内容是教学工作的基础,是学校进行教学的依据,对学校教学的讲授、研究生培养的质量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教程内容应与时俱进,并且有利于学生当前的学习和发展。

1.1 加入国家出台的农业政策

从上至下,从中央政府到地方,各个政府部门都把农村发展置于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应将中央政府在近年、近期所出台的有关农村的政策性文件,如“中央一号文件”“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农业政策改革、对农业建设发展的新要求等重要工作内容对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国家对于农业发展的进程,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农业工作重点、发展趋势[7]。

1.2 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课程中

教师在教学中应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纳入讲稿,并对学生加以指导,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查找最新的农业科研资料,并跟踪国际国内农作学领域最前沿的科研进展[8],学习并掌握最新的耕作学技术。这既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也可以调动学生对农业的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在学习过后对所研读的内容在课堂中以PPT、视频等形式进行分享,经过这样的沟通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加深其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积累更新。

1.3 增加农业经济学内容

在大规模经营、工业生产全员机械化的大背景下,农民在农产品生产的投资对生产效益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农作物的市场机制理论显然尤为重要。而研究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则需要以经济学、社会市场学理论为指导。以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让学生通过应用农业市场学有关理论,探讨了粮油种植作物产量与市场经济的联系、农作物生产与商品流通的联系等,对改变粮油种植作物内在构造、改变产业布局和科学搭配轮、连作,以及增加农村的产业效益等都有着重大作用[9]。

1.4 增加农业机械工作原理

由于作物学人才培养专业化较为集中,不少院校在作物学专业下鲜少开设与农业机器化相关的课程。从农作物生产发展的趋势来看,机器的使用将会贯穿在整个农业工作过程中,大规模、系统化的机械化作业势在必行,农用机械对提高作物高效产量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让学生了解农业机器很有必要性。在耕作学课程中加入有关农业机器工作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明晰耕作中有关农耕措施的基本过程和耕作机理都很有益,在学生了解农业机器原理的基本技能基础上,再通过视频或现场观摩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掌握农作物在机械化生产下的过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农业实践操作能力,使其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

1.5 增加本地区特色的耕作学内容

农业生产存在着很大的区域性差异,由于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农作物产品和生产方式等情况的不同,在教学实践中应更加注重本地区的区域性与应用性,并充分利用与当地农村的战略地位、土地资源条件及农业耕作制度等相适应的实验教学案例,运用案例法、提问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学内容与本地农业生产方式相结合,这对培养学生面临实际问题的思考和农业实践操作技能水平有很大帮助。

2 对教学方式调整的建议

教学内容应当为特定的教育目的而服务,并与不同的教育对象、环境及教育技能等要求相适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变革和调整应该贯彻在耕作学教学的全过程中,以适应农业社会化时代的新发展趋势,通过不断开展的教学科研,逐步变革教学模式与手段[10]。

2.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要根据课堂教学中所授内容,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就应该加强实践性课程建设,而不是“在PPT中种田”,应该把“论文写到土地中”,因为授课老师以单向灌输、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很容易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带动学生到社会生产中去,到实际中去,学以致用,设计相关的实验内容,或几次课外实习参观。

给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生设置与其科研领域比较接近的实践课程,并与其所学相结合,使学生了解耕作学知识的同时,也对其所研究的领域有一个更广泛的认识,如为了解间混套种及其在农作物生产中的意义,设计相应作物布局方案;为掌握复种农业科学技术,设置种植制度光能效率的计算;为了解土地培肥和农业用养结合的关系,设置不同栽培模式下农田营养与土壤水分平衡的实验和相关计算。

耕作学的课堂不仅是在书本里、教室外,还在更广阔的土地上。利用教学实践,搭建起理论与实践的平台。通过深入对现代农业企业、美丽农村的实地访问及考察培训,引导学生爱农、懂农、为农,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三农”服务精神的使命感和责任心。通过现场、自己动手和实物教学的方法可以将一些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教师根据不同所授内容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实习、实践或参观后,撰写一个总结性评估报告,作为学生最终成绩的一部分。

2.2 虚拟与现实相结合

近年来,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网络授课形式逐渐兴起,2020年以来,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正常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教师也在逐渐适应线上平台上课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然而,现阶段如果完全抛开线下课堂教学,单纯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对于高校完成教学任务来说,还存在着很多不可克服的弊端[11],如容易忽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及老师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把握,所以有必要将线上教学与线下课堂紧密结合。可以使用智慧树、中国大学MOOC等线上课堂教育平台,老师们能够通过布置具体的教学任务,带动、激励学生开展学习,而上课形态的多样化也可以丰富呈现教学内容,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根据作物学不同方向领域学生的实际需要,选择不同深度、不同类别的课程[12]。

2.3 构建多层次的课程评价体系

考试作为教学过程中的最后环节,也是关键一环,但试卷的分数并非是评定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指标,单一的考试形式很难整体把握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优劣。改革考核办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非死记硬背的灌输式学习。根据耕作学的特点,采用笔试、课程论文、实验报告和实习报告等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将考核评价贯穿教学全过程[13]。如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回答老师课堂提问计入平时成绩,这样既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又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专注度与思考能力。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着手,增加实践性测试,多方位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判[14]。

3 结束语

耕作学是作物学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之一,该课程要求学生系统学习研究农业的方式方法,从而进一步建立对农业生产整体性、全局性和持续性理念的意识,本文从增设国家出台的农业政策、最新的科研成果、农业经济学、农业机械工作原理及本地区特色农业5个方面的课程内容,和理论与实践、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这2大方向出发,意在分析耕作学课程改革的同时,培育作物学研究生树立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三农”情怀,为国家储备新型农业人才、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贡献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耕作作物农业
国内农业
纳米载体可缓解农药对靶标作物的负作用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中国农业科学院揭示大塑料和微塑料对作物生长发育和土壤健康的潜在影响
为什么要多元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农业生产应坚持保护性耕作技术
小麦种植不同耕作措施的对比
地下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