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赛,李晓苹,姜力夫,余杨玲,苏 微
(江苏海洋大学 文法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5)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启了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1]。202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要克服发展不平衡的难题,始终把全党工作重心聚焦到“三农”问题上,集社会各界之力共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2]。这是21世纪以来第十八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产业振兴是化解农村目前所处困境的前提,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是根本途径[3]。近年来,中央财政持续加大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陆续实施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建设,2020年又新开启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构建起中央财政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3驾马车。将农村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4],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服务,重点发展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乡村的休闲旅游和农村电子商务等产业,打造更多的增值服务是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与经济政策不断完善,随着科技、信息与管理的持续创新,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增长,不断推动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5]。但源于社会主义初期的城镇化建设任务的侧重,我国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差距仍然显著,农村产业融合浅、农业产业链实现不完善、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及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频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水平较低,亟需规划系统的发展路径[6],综合各方面因素协调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产业经历了传统产业阶段、乡村工业化快速推进时期、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阶段和多产业融合发展阶段[7-8]。传统产业阶段(1949—1977年)。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我国各地乡村一直处于传统产业缓慢发展阶段。农业仍然是以畜力牵引、人力操作或铁犁牛耕的传统劳作方式为主,化肥农药及机械化生产并未大范围推广使用;乡村工业化快速推进时期(1978—2002年)。改革开放激发了广大农民生产的创造性和主人翁精神,扎根于农村的乡镇企业逐渐代替农工商联合企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和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这一阶段是我国农村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夯实了基础;乡村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阶段(2003—2011年)。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日益提升,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的同时,我国农业产业化又上新高。这一阶段,乡村产业迈向多元化发展,全国各地开始不同程度地呈现出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现阶段,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形态发展,劳动效率和产品竞争力逐步提高,部分农村产业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一二三产业不断深入发展,农村产业融合政策已经初成体系。2021年颁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连云港市地处江苏省东北部,东濒黄海,辖东海、灌云及灌南3县和赣榆、海州与连云3区及新浦经济开发区。连云港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如何扬长补短实现增强农业、致富农民和美化乡村,一直是市委、市政府关注的重点。近年来,连云港市按照“产业结构优、质量效益高、经营主体强、技术装备精和路径模式新”的整体路线,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聚焦农村农业的重整优化及主特产业建设,积极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全市的“三农”工作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
2.1.1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1—2020年间,连云港市地区生产总值稳步上升。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第三产业发展迅速,2018年反超第二产业,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较为显著,第一产业增长较为稳固。据统计,2019年,连云港市农林牧渔业的总产值已达636.7亿元。近年来。连云港市经济发展进度加快,结构转换能力显著增强。大棚种植产业的规范化程度提高,家庭作坊的规模扩大,同时,国际贸易的发展改善了农产品的结构,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逐步迈向集约式生产。2019年9月,中国(连云港)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研讨会在连云港顺利召开,会议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又好又快发展,以多种形式培育新型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2.1.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
2020年,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在《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指出,要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推进“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互联网”“农业+服务业”及“农业+健康养生”等新业态,大力发展农村电商,鼓励发展线上服务融合线下体验的农业新零售模式。
近几年,连云港市各地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加速推进乡村振兴,拓宽农民增收致富路。目前,连云港已初步建成赣榆黑林蓝莓产业基地、大竹园村“以茶兴农”特色产业、灌云藕虾综合种养基地、灌南食用菌产业、高新区云台农场、连云区紫菜产业及海头镇海产品电商产业等一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至2018年,连云港市共计培育创建了12个市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区,6家省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
2.1.3 农业国际合作逐步深入
连云港市作为中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在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上占据了充分的地理优势。2017年,全国首批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项目选取连云港市作为试验区建设试点之一,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效推动下,连云港市农产品出口规模连续多年居于江苏首位。截至2018年全市初步形成5个农产品出口企业集群,及10余家水产品企业集群。2019年,全市实现农产品进出口总额17.8亿美元,出口额居全省第一位。2021年10月,历时3 d的第二十三届(2021)江苏农业国际合作洽谈会在连云港顺利开幕,这也是自1999年首届会议举办以来第十次在连召开,多年来连云港市各地区积极开展农业跨国合作,打通跨境电商渠道,全方位展示现代农业发展成果。
2.2.1 支持产业融合的土地流转制度不够完善
通过土地流转实行统一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提升农业的产业化程度及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活跃城乡经济,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产业持续稳定发展。2013年起,连云港市逐步增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管理力度,但是部分乡镇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市场建设不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价格没有具体明文规定,土地流转管理服务的组织费用、工作环境及工作人员等方面均缺乏较为完善的保障体系。同时,多数农村地区的农户也缺乏对土地流转相关程序的认识和理解,土地流转工作进度较缓,效率较低。
2.2.2 人才与科技支撑不足
农村产业振兴,关键在人才,而农业技术服务则是推动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渠道。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连云港市越来越多的懂技术、有文化和善管理的青壮年农民纷纷投身一线发达地区,导致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多以中老年为主体。从年龄及受教育程度来看,农户老龄化较为严重,文化学历普遍不高,在农业技术、市场营销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知识欠缺,导致部分乡村地区依旧处于农业人才和技术断层的薄弱环节。
2.2.3 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
连云港市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仍处于普通的订单生产及收购阶段,市场竞争力较弱,缺乏效益的可持续性,部分农村地区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利益共享机制没有得到有效的建立和完善,基于农民群众网络技术的薄弱,无法完整地共享发展成果。
在乡村振兴的视阈下,连云港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迎来了许多挑战。结合连云港市农业农村发展的具体实际情况,创新土地流转形式、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加强农村产业融合人才队伍培育和科技投入,建立完善紧密的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及时调整和改善,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目标。
有效的土地流转能够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加快农民致富步伐。一是要加强对土地流转典型和创新土地流转模型的宣传,采取以龙头企业带动、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及以优惠政策扶持等多种措施推动土地流转。二是要加强相关法律的宣传力度,依法进行土地流转,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信息库,规范流转过程,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三是可以借鉴赣榆区的三级管理服务体系,逐步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建立完善的工作制度,改善工作环境,保障组织机构、场地及工作经费等基础条件的完备。
乡村振兴必须靠人才、靠技术和靠资源,要秉承“培育为主、引进为辅”的原则,扩大农业产业融合的人才队伍。第一,可以对连云港市区的大学城内高校进行农业产业经营等方面的培育,鼓励高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转变学生观念,鼓励本地大学生留乡创办家庭农场及合作社等。第二,可以加快落实人才引进政策,鼓励科研人员参与到农业经营中,并对农业产业链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第三,注重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推广,依托连云港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经营主体,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对农户进行一对一指导与培训。例如,推广学习徐圩新区的东辛农场,积极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班,采取线上教学、现场指导及田间示范等方式将先进的农新技术传达到农户手中。
推广灌云县银丰食用菌产业化联合体的成功经验,由政府牵头引导龙头企业联合家庭农场、合作社或农业大户个人,形成紧密的、利益共享的和风险共担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同时,要加快农产品的市场体系完善,健全监督约束机制,以界定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保障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乡村振兴涉及组织、人才和资金等诸多体制机制的建设,农村产业融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理论支撑和主要途径。连云港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要结合各区乡镇的现实情况,重视融合发展的整体性与协调性。与此同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之路道阻且长,仍需继续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