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因地制宜的老年友好型城市
——以武汉市“水文化”建设为例

2022-11-19 00:31顾潜智
现代园艺 2022年2期
关键词:水文化滨水武汉

顾潜智

(武昌工学院,湖北武汉 430065)

1 我国老龄化现状

人均寿命是衡量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人均寿命35 岁,到如今全国人口预期寿命77 岁,我国人均寿命有了显著提高。据相关数据显示,1982 年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男性64 岁,女性66岁,该年4 月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学会建议,把60 岁作为我国划分老年的标准,此年龄标准与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标准相吻合。

2000 年中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按WHO 规定标准,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并以每年3.5%的增长速度迅速向高龄化发展。比世界人口老龄化每年2.4%的增长速度高出1.1 个百分点。

根据武汉市公安局提供的人口数据显示,截至2019 年11 月30 日,武汉市户籍总人口906.40 万人,其中60 岁以上194.25 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1.4%,65岁以上133.58 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14.7%,远远超过联合国老龄化社会标准。

为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压力,2021 年8月19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分组审议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草案。修正草案重点围绕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取消社会抚养费等制约措施、配套实施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等进行修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国家战略。

2 环境文化对老年人的健康影响分析

通常情况下,人的寿命长短主要受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两方面的影响,其中环境因素包含2 个内容,一个是社会环境,如教育、经济、医疗等;另一个是自然环境,如空气、水质、温度、日照等。个体因素则包含个人体质及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由个体差异形成的不定因素。

2.1 老年人的生理、心理需求

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老年期后,人的生理机能逐渐退化,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能力都有明显下降,具体表现在阅读能力、身体平衡力、手部精细动作、记忆力、辨识力等方面。

各项功能的衰退及与社会联系的疏远,使老年人往往较难保持心理上的稳定。由于生理原因,对外界信息较难准确迅速地接收,从而容易产生各种误解,有的老人宁愿闭门独居,对外界不闻不问,逐渐与旧交疏远,最终陷入狭小的自我境地。

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快,及民众家庭观念的转变,过去“四世同堂”的家庭模式越来越鲜见,取而代之的是“空巢老人”。我国独居老人比例正在逐年递增,有数据显示,2000-2010 年10 年间,中国城镇空巢老人比例由42%上升到54%,农村由37.9%升到45.6%。2013 年中国空巢老人人口已超过1 亿,预计2030 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近3 亿,而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或将达到90%。此类人群最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是——空巢综合症。其表现为:焦虑、抑郁、孤独、寂寞、行为退缩等多种症状,其核心原因是缺乏爱,缺乏交流,这就需要家庭和社会给到老人足够关怀与合适的生活圈环境。

2.2 老年人对环境的需求

现在的老年人以40 后、50 后为主,他们经历过战争,经历过运动,经历过时代的变迁,他们的一生伴随着祖国的成长。他们是世界上最勤奋的人,短短20 多年就把落后的中国变成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国家。这一辈人默默地为祖国的发展承受了太多,付出了太多,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正因为有了这么多的成长经历,造就了他们坚强、勇敢、努力拼搏的精神。可一旦退休,也就意味着人突然闲了下来,这时如果没有合适的个人活动或社会活动,就很容易会产生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等心理问题。

基于老年人生理及心理特征,在老龄人居环境中应设置充足的交往空间,方便老年人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利于放松心理,增强老年人的交流意愿,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日常活动环境,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40 后的老年人现在年龄主要在70 岁以上,户外运动以居住区周边的绿化带、公园为主。该年龄段不建议做高强度活动,适合的运动有3 类:第一类,增加肺活量的运动,如快走、慢跑,但距离不宜太远,步行路径中应设置足够的休息座椅,形成走与停的舒适节奏,使老年人在其中轻松出行;第二类,动作缓和的健身操,如:瑜伽、太极拳等,这类活动适合小群体,需要安静的环境和小型场地,可利用自然环境,植物、湖水围合出小空地,坐息设施可沿围合体设置;第三类:肌肉训练,减缓肌肉萎缩进度,如:轻型哑铃等锻炼器械,在绿化带布置轻缓的户外健身器材,自然环境能让老年人身心愉悦,要有意识地处理好坐息设施使用时的视线关系与植物层次,从而促进老年人与自然产生良好的互动。

50 后是现在老年人中户外活动的主力军,他们的活动范围较广,适合的运动也较多,单独活动,如慢跑、散步、唱曲、演奏等,需要足够的空间和降噪屏障,还有合适的坐息设施;集体活动,如:最受欢迎的广场舞,除了对空间大小的要求,还对声音的隔阻有一定要求,离居住环境不要太远,但又能保持广播声音不影响居民的距离为宜。

人类自古依水而居,城池依水而建,文明因水而兴。水是生命之源,水对人类的影响是多方位的,对老年人亦是如此。水多的地方,植物一般也多,空气中负离子含量丰富,经常到有水的地方活动对老人的身体健康大有裨益。香港地区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香港、日本和冰岛的老人最长寿,专家认为这与这些地区地处沿海有关。海洋空气污染少,空气中含有较多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而且负离子特别丰富,可以改善肺功能,刺激造血系统等。另外,游泳也是老年人“亲”水的最佳方式之一,游泳时心脏负担加大,可增强心血管系统的功能,防止动脉硬化和心脏病。

3 利用自然水资源,建特色水文化城市

3.1 武汉自然环境特点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及地势环境,充分发挥各自的地方特色,才是对当地人文的最大尊重。武汉水域面积广大,水体众多,是全世界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城市,江河纵横,湖库密布,长江、汉江在此交汇,李白的“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中“江城”一词,形象地概括了武汉的地域环境特点。全市大大小小的湖泊众多,东湖、西湖、南湖、北湖、梁子湖、汤逊湖、涨渡湖、豹澥湖、武湖、后湖、晒湖、紫阳湖、青菱湖、黄家湖、陶家大湖、官莲湖、墨水湖、金银潭、张毕湖、塔子湖、竹叶海、水果湖、菱角湖、莲花湖、小南湖等,共计166个。武汉总汇水面面积5925.2km2,约占全市面积的25%,其中梁子湖水面面积最大,达到271km2。

作为码头文化的发祥地,武汉依水而兴,天然的航运通道使武汉具备了九省通衢的优势。随着武汉居住人口的增加,城市不断扩建,原本具有自然蓄水滤水功能的洼地、湖泊等被人为破坏或填做他用,湖泊面积逐渐萎缩,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不具渗透能力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原本较和谐的自然环境,在一次次的填埋后,变得脆弱不堪,暴雨季的地表水不能及时排出,大量路面被积水泡损,由此产生的路基塌陷,路面断裂,及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巨大。近年来,为缓解自然压力,湖北做了很多尝试,成为全国首个通过立法护湖、治湖、救湖的省份,虽然内涝情况依然没有完全消失,但湖泊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都呈现出向好趋势。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东湖景区,其水质从20 世纪80 年代的“寸草不生”,到2012年的Ⅳ类,直至现在成为全国示范河湖建设国家验收的唯一城中湖,东湖水质达40 年来最好水平96.77 分。随着“退田还湖”政策的推进,湖泊面积萎缩、数量减少的局面也已经得到了遏制,武汉的水生态系统越来越完善。

3.2 水文化城市建设

纵观世界文化名城,大多因水而兴。例如:横跨尼罗河的埃及首都开罗、被多瑙河一分为二的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塞纳河西岸的法国首都巴黎。人们乘坐游船往返于雄伟的著名建筑之间,两岸风景各异,使人流连忘返。在中欧,以多瑙河和莱茵河为中心得历史名城比比皆是。可以说,保护利用好水资源,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长江、汉水及湖泊是武汉赖以生存的根基,每个武汉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恋江、恋湖情结,“在水一方”是武汉人衡量居住环境的重要标准之一。依托水环境,因水制宜,围绕江河湖泊水生态环境,结合六湖连通、环湖绿道、江滩整治等项目建设,增添城区滨水、慢行、休闲空间,加速建设“宜居水都”是武汉向老年友好城市发展的重要举措。长江之滨美如画,汉水之畔绿成荫,一湖一景一世界,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湖面,让生活沉淀下来,合理利用本地水资源,创建属于武汉的独特水文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这里的加快发展速度,不等于工厂化、模式化老龄活动环境,老年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无需孤立出来做单独的区域规划设计。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各不相同,要因地制宜,将符合老年人身心发展需求的配套设施,融入到本地特色的社会环境中,加强对各年龄段居民的人文关怀。

4 适老型水文化建设

4.1 地域文化与生态设计融合

要把武汉建设成正真意义上的老年友好城市,就必须量体裁衣,加强城市水环境的治理和生态环境修复。着力解决城市设计中的不合理因素,不断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体现人文关怀,坚定文化自信。

武汉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59 项;52 个国家A 级景区,其中3 个AAAAA 级景区;历史文化古迹如黄鹤楼、起义门、大余湾、归元寺、晴川阁、古琴台、古德寺、楚望台、长春观等不胜枚举,且大多都与江、湖毗邻。在生态文明背景下,弘扬和发展地域文化,凸显湖泊生态功能,带动湖泊周边区域整体价值提升,能有效提高城市整体功能和品质。

4.2 适老型滨水道路规划

听涛赏梨,十里桃花,静赏乡野,登高观澜……近年来,随着东湖水系统及其周边各景区建设与成功,绿道成为了大家熟知的滨水路径,滨江绿道、滨湖绿道备受青睐,尤其在居住区周边滨水绿道,更是川流不息。在武汉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滨水道路及景观建设力度不断加强,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不容小觑。

滨水环境是共享空间,需要考虑到不同年龄、不同出行方式、不同人群的使用方式。道路的红线宽度要预留充足的步行、驻足、休息、亲水等空间,确保游客,尤其是老年人的出行舒适度。另外自行车道与人行、机动车之间的间隔也需要得到保证,在满足道路红线宽度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扩大滨水步行区的宽度,以人行为主,细分若干小路连接周边人文景观或公共活动区,使其成为相对私密的公共活动空间,有利于不同群体的老年人,在进行各自组织的活动项目时,相互不受干扰。

4.3 老龄化公共设施设计

我国适老化公共设施的配套速度已滞后于人口老龄化速度,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由此产生的消极情绪,严重影响了适老化建设的进度。在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时,应给予老年人活动空间及设施引导,从行为特征和设施需求角度出发,解决不同规模滨水环境中适老化设施的建设与改造问题。加强对老年群体行为特征的认识,提高老龄化公共设施的安全性,完善空间层级,提供充足的休息环境和可达性设施环境。

滨水环境较之其他空间更为开阔,场景内的活动可能性会更多样化,因此其公共设施应减少障碍,满足人性化需求,降低接触难度。老年人是滨水公共设施重要的使用群体,完善的公共设施设计是保证老年人公共活动有序,提高社会参与度,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手段。

猜你喜欢
水文化滨水武汉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城市河道滨水景观设计发展探究
体现地域文化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浅析滨水景观模式
新常态下我国水文化研究综述
南阳城市水文化品质提升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