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芳红
【摘 要】结合当前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以及实践分析不难发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践难度系数相对偏高,面临诸多的阻碍,一部分目标较为模糊及笼统,两极分化问题较为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明显的重复问题,教师也没有主动整合内在要素,概念不统一以及层次混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落实。对此,本文着眼于具体的教育目标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目标;落实对策
中小学组织心理咨询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及矛盾,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受到了诸多的关注以及好评。国外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速度较快,起步较早,在组织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我国一方面需要借鉴国外的做法,另一方面需要立足于本土,充分凸显心理咨询工作的主动性和科学性,综合了解当前的教育条件和人员配置情况,分步骤、有目的地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
在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许多教师以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为基础,为实践工作提供了指导及帮助。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理论实践工作者站在不同的视角,从多个层面着手,明确提出了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目标,确保这一工作有所侧重、有所突出。
(一)心理健康预防方面的目标
在理论分析以及实践调查的过程中,我国着眼于当前的教育实情提出了中国教育改革及发展纲要,全面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求教师从建设层面和保护层面着手,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服务,保障学生能够主动克服各种心理障碍以及行为偏差,获得更多的力量。在对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时有学者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知识,深入了解心理健康的具体意义和价值,保持良好的自觉性和自主性,学会自主维护心理健康,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学会自主选择科学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实现自我调整、自我规范,有效控制各种负面因素对个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教师可以学生现代健康意识的培养及树立为基础,稳步提升学生的自我保健能力,保障学生能够主动积累丰富的心理卫生知识,真正意识到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重要价值。中小学生在生活学习以及与外界进行交往的过程中,身体发育速度较快,往往会面临许多困难及变化。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在身体发育以及变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以及行为变化,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的学习习惯,学会主动改善个人的学习方法以及学习策略,积极适应新环境和新的心理状态。这种以心理健康教育及预防为核心的教育目标对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有重要影响,能够充分凸显防患于未然的育人作用和价值。
(二)心理健康培养方面的目标
中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学生的个体充分发展以及良好心理品质的建设为根本,以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成长。作为中小学课程建设中的重要课题,心理教育的实践性以及复杂性显而易见,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自我认识、生活适应以及学习情况,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抓住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保障学生能够学会做人、学会自我教育、学会关心他人、学会创造以及学会学习和生活。学生心理素质的改善最为关键,直接关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及身心健康水平。教师需要与学生共同努力,进一步改善学生的生活质量,确保学生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真正实现全面和谐发展。部分教师围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重新调整前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以学生综合心理素质的提升为基础,借助多元化的教学对策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能够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品质,逐步健全人格,主动适应新环境。良好个性、优秀心理品质以及健全人格的培养最关键,教师需要在分析学生积极适应能力的同时全面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康成长,提升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教师可以从思维、记忆、想象、注意和感知着手,开发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实现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学会情绪识别以及情绪认知,主动了解不同的情绪状态及思想行为,在调节个人情绪的过程中提升情绪的稳定性。愉悦情绪的培养是重点,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社会性情绪着手,关注学生的美感、理智感以及道德感,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思想境界,分步骤、有目的地强化学生的知识印象,让学生能够逐步形成顽强的意志品质,直面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具备良好的抗挫折能力,保持乐观的态度。为了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与外界之间的交流及沟通,让学生能够拥有稳定广泛的兴趣以及良好的动机水平和人际沟通能力,保持一定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自我调试、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解决心理问题方面的目标
教师需要注重多措并举,站在学生的视角抓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以解决心理问题为目标,明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向。在学习生活以及成长的过程中,青少年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教师需要以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有效矫正为基础,深入了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具体内容,分析学生的心理障碍以及心理困惑,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辅导以及帮助。在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过程中保证学生能够快速消除心理上的障碍,保持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以及稳定的心理健康水平,实现自我调节。中小学阶段的心理矫正工作比较复杂,教师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理支持,消除学生的不良情绪,让学生能够主动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及健康的心理水平。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目标的落实对策
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比较明显,教师需要从教育途径着手,有效融合心理素质专题训练、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课堂,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多措并举,体现一定的协同作用。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还会结合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将榜样引导、评价诱导、心理辅导、参与法、体验法以及自我教育法相结合,實现社区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齐头并进的格局,探索全新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有效整合多种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逐步完善整体的心理教育机制和体系,能够保障心理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顺利实现前期的核心目标。
(一)做好检测评价工作
学校可以将心理自测与心理测验相结合,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情况,分析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确保学生能够产生一定的认同感以及情感共鸣和心灵震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自觉分析心理现象出现的实质原因以及对个人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的重要影响,真正做到自我规范和自我教育。在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以及适应能力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身体发育变化情况,分析学生在社会交往、生活、学习中的适应能力以及个人的主体价值,综合考量学生的心理素质价值以及正常特征,让学生能够主动审视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学会自我评价和自我管理,树立良好的心理健康维护意识,稳步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
(二)精心开设心理课程
为了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致性、统一性和专业性,学校需要主动开设心理课程,并将其纳入宏观发展战略目标中,全面系统地了解学生在身体发育、社会交往、生活、学习中的基本变化,结合学生的自我发展以及社会交往能力有针对性地总结经验教训,了解具体的基本规律和方法策略,鼓励学生自主操作,尽量避免学科化倾向。将参与式、体验式、任务式的教学方法融为一体,尽量避免过度关注知识讲述,忽略学生的社会实践,重新调整教学思路,分步骤、有目的地开展教学活动。首先,明确前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及目标,唤醒学生的经验以及思维;其次,剖析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规律,掌握恰当可行的基本策略及指导方法;最后,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训练活动,强化学生的身心体验。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进一步优化教学思路,了解学生的综合评价体验,确保学生能够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了避免学生快速遗忘,教师还需要布置简单的操作作业,确保学生能够实现自我教育和个性化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量变到质变。
(三)灵活渗透学科教育
学科中心理健康教育元素的有效渗透非常关键,效果比较明显,教师需要站在人才培养的视角,深入了解心理素质的形成过程,加强对这一工作的全面强化以及反复练习,拉长战线,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艰巨性以及必要性,在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元素的过程中切实提升整体的学科教育质量以及水准,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科教学创新的重要途径,尽量避免喧宾夺主以及本末倒置。在大胆探索以及实践应用的过程中,教师提出了不同的教学意见,探索出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路径,主动尝试新的教学对策。结合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鼓励学生主动尝试不同的学习模式,这一点对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目标的实现有重要的影响。首先,教师需要关注对前期育人目标的有效分析,以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为基础,凸显学生的主体价值,提升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控。其次,逐步完善操作程序,坚持教学做合一,积极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对目标的认同感,给予学生恰当可行的指导和鼓励。在总结反馈的过程中指明学生的闪光点以及不足,确保学生能够主动了解课题,学会自我设计、自主学习、自我激励和自主反思,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自主教学模式的质量。最后,教师需要进一步调整操作策略,整合多种电教媒体,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合理调整教学思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与学生共同探索课题中的核心要素,确保学生能够认同前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学会灵活调整个人的学习计划,在教师的指导以及帮助下主动完成自学任务。为了避免学生出现负面情绪,教师还需要注重恰当评价,在总结反思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完成自我评价工作,促进学生学习成果的有效交流及互换。
三、结束语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比较复杂,为了避免这一工作流于形式,教师需要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坚持多措并举,了解不同教学环节的核心,确保教学目标能够落实到位,稳步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让学生在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完善人格的指导下顺利实现社会化。
【参考文献】
[1]徐向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及其落实[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2]杨忠健,张慧萍.青少年生涯教育的三重目标[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22):3.
[3]经卫国,姚本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原则及途径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6(10):4.
[4]胡咚,鐘慧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德育目标衔接研究——基于广西14个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