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校企协同创新创业新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2022-11-18 03:11杨东亚李朝晖刘洪芹
甘肃科技 2022年20期
关键词:产学双创校企

杨东亚,李朝晖,刘洪芹

(兰州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伟大战略和尽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而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这就迫切需要高校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培养富有创新精神人才队伍[1-3]。

从中央到教育系统,全面、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已成为共识。教育部高度重视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采取了多种措施引导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启动了“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评选工作,借此全面推进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育人平台建设[4-5]。因此,双创氛围越来越好,高校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也愈发重视。在此背景下,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上加快构建新型实践育人平台,用实践育人的理念指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的责任与义务,也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要务[6]。

兰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落实本科生工程基础训练实践教学工作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工作方面建立了一套较为科学有效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在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尝试,但现有的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平台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时仍面临瓶颈,在进一步赋能增效时亟须解决一些问题[7]。

1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增效瓶颈

学校机械工程实践教学中心在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发展策略及“互联网+”行动计划时没能将创新创业教育/辅导纳入整个人才培养计划,没有形成较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格局,配套的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平台“定位不准、功能不全、氛围不浓”,创新和创业教育活动的发展仅限于少数优秀人才,参与度不高、氛围不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缺乏开放性和创造精神[8-10]。具体如下:

(1)“互联网+”技术融入不充分导致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资源不足、功能局限问题。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创新驱动优势及其技术支撑强势聚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有效落实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资源配置与功能升级,这是现在高校普遍面临的亟须解决的问题。

(2)课程不匹配、导师不职业,导致创新实践平台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与力度都不够问题。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需要校企双师化专业导师的指导、层进筛选化课程的支持和产业流程化创业项目的支撑,而现有的实践教学平台缺乏上述资源,导致创新创业活动的完成率低下。

(3)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校企合作、协同创新不到位,导致高校对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不深入、服务不到位问题。虽然高校逐渐关注学生的创新和创业状况,但对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仍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协作性的认识,因此,相应的服务也相当滞后。

针对上述问题,高校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创新驱动优势及其技术支撑强势,突破创新实践平台的增效瓶颈,完成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功能升级。

2 校企协同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构建

2.1 系统方案

以兰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国家级实践教学中心的创新创业平台功能高阶升级为引导,基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引导与融合保障优势,在“互联网+双创+专业+企业”的四位一体共融共赢、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再通过“理实一体化、发展共生化和过程精益化”协同共建“双创生态圈”,最终完成创新平台的“三化孕一圈”[11-12]。“互联网+”背景下校企协同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构建方案如图1所示。

图1 系统构建方案图

2.2 具体措施

(1)基于“互联网+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精进。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专业建设创新创意机遇,有效运用技术手段,进行E时代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动态教材、搭建虚实课堂、培养跨界教师从而输出创新人才。

“互联网+”作为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核心,具有极强的融合创新和跨界渗透能力,高校必须把握“互联网+专业建设”的时代特征,面向行业需求,联合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共同探索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快专业升级改造。专业培养配套教材不再一成不变,教材选择与建设必须顺时而动、机动灵活以保证在专业培养中引入最新思维与方法、最新技术与手段,因此,必须开发“动态”教材;随着网络课堂、混合教学等教学方法的突飞猛进,传统课堂教学手段已不满足新时期高等教育需求,因此,必须有效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搭建“虚实”课堂;在教师的选择和任用方面,必须从理论教学和创新创业两方面综合衡量,打破现有专业边界、学科边界、学校与社会边界,通过专业间、学科间、校企间、校地间协同培养方式,形成一套符合社会、行业需求的跨界教师培养机制;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必须从培养卓越工程师目标上升为培养输出具有创新创业思维与能力的卓越工程“创新”人才。

(2)基于“互联网+企业”的产学协作合作育人机制升级。进一步加深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在现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优势,有效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营造产学互联互通、创新产学互动、创意产学整合及人才双师双能的合作育人机制。

高等教育受原有育人体制和机制的影响,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互相适应,仍存在“两张皮”问题。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保证人力资源供给侧和需求侧无缝对接的关键。企业的发展要高效利用“互联网+”技术,将企业的研发生产与高校的教学科研互联互通,只有校企互通有无、协同创新才可保证企业生产的高效与高校育人的有效;在实现有效创新方面,校企双方不仅要互通有无,更要共同发力、产学互动,如此才能有效整合产学双方创新人才共谋大业;在创意整合方面,需在产学协同前提下,让高校大学生积极融入企业产品开发活动,和企业研发人员精诚合作、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以有效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同时培养具有良好沟通能力、创新意识、人文精神和操作技能的创意人才;企业在人才储备方面,要以建设一支教师、工程师资格兼具,教学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兼备的高素质“双师双能型”人才培养为抓手,培养既能为企业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又具传道受业解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真正实现产学协同育人。

(3)基于“互联网+双创”的创新创业培育机制跃升。基于“互联网+”时代专业培养和校企合作的创新性改革措施,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新机制,彻底有效实现师资队伍校企的双师化、课程体系层进筛选化和实践项目产业流程化。

在“互联网+”背景下,校企在人才共享方面非常容易,所以,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过程中,要有机整合、充分利用校企双方创新导师,让双方导师各自发挥所长,凝心聚力共同打造双创培育的双师机制;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方面,推行图2所示的层进筛选化的双创培育机制,消除过去双创实践参与度不高的弊端,在确保创新创业指导全面铺开、惠及全员的基础上保证拔尖人才的重点培养;在创新创业实训的项目设定方面,基于合作企业的生产实际和开发需求,以工程实际为契合点有效推进产学协同创新工作,实现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的产业流程化。

图2 层进筛选化的双创培育机制示意图

(4)“互联网+双创+专业+企业”四位一体共融共赢、共同发展过程中“三化孕一圈”。在实现“互联网+”时代个体自我创新创意精进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专业培养、企业发展和创新创业三者之间的发展共生化、理实一体化和过程精益化,“三化”共生共长、良性循环,最终形成新时代人才培养“双创生态圈”。

在“互联网+”背景下,企业的发展和高校的专业培养在同一条利益链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二者的发展规划要相互契合、同生共长;专业建设为创新创业活动提供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而创新创业活动是专业建设成效的试金石,所以二者必须保证过程与目标的高度一致,实现理实一体化;高校的创新创业指导课有效服务于企业的发展,为产业发展推波助澜,而企业发展可指明双创活动的正确方向,二者一旦有机融合,能将创新创业活动做实做细,精益创新过程。在上述的“三化”基础上,可确保创新创业活动处于一个良性循环圈内,自然形成“双创生态圈”。

3 建设效果

校企协同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运作后,校企共生、师生互长,有效激励了教师确立持续改进的实践教学理念,反思双创指导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融合,“走出去、引进来”风气日益浓厚,特别是青年教师重新认识了校企协同创新的重要性,积极申请教研项目、发表相关教研论文,校企合作项目逐年提高,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急剧增多。

校企协同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使全体学生直接受益。专业培养课程体系吸引力显著增强,校企共建导师队伍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学生积极与双创导师进行思想交流,大学四年目标明确,积极参与到各类项目中,增强了动手能力,学科竞赛参与率快速提升、获奖数倍数增加,科研素质得以提升,保研率、就业率连续几年在学校名列前茅。

协同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运行促使校企协同创新、合作育人机制进一步加强且效果明显。近五年来,机械工程实践教学中心校企联合技术中心增加了5个,学科竞赛获奖数翻了三番(≥550项/年),校企合作技术研发项目年增长率大于35%,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逐年增加12项左右,横向进款由原来的500万左右增至去年的1 250万。

校企协同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紧扣经济发展热点,立足本省现有产业格局,面向全国战略性新型产业,发挥高校人才库的优势,整合相关产业资源,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从而推动了本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4 结语

校企合作是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增效赋能建设和发展的根本途径。本研究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在原有的校企合作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校企合作渠道、深化合作内涵,构建了“互联网+双创+专业+企业”的四位一体式双创共生圈。通过校企合作创新机制,共担风险、共享资源,以学科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融入市场,充分激发了高校的办学活力,有效提升了企业的创新动力,切实保障了双创教育指导的科学有效。

猜你喜欢
产学双创校企
戎子酒庄 搭起产学平台
基于产学协同的融媒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贵州中小企业产学联合问题研究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校内产学合作岗位设置的优点和形式探究
——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