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讯(记者张涵)10月3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承办的85周年校庆学术论坛“新发展格局与建构中国自主的应用经济学知识体系”在京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建构中国自主的应用经济学知识体系进行深入探讨。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国家监委驻中国人民大学监察专员吴付来指出,应用经济学科作为学校“双一流”建设的骨干力量,始终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良性互动、相得益彰,生动展现出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学科扎根实践、锐意创新的学术风采。他强调,国家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应用经济学更要强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互动,用科学性、原创性的分析框架,研究解决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用理性之光照亮经济前行之路。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党委书记高培勇从总体与局部的联动关系出发,认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要扎根中国大地,突出“中国自主”这个核心和灵魂;中国自主的应用经济学知识体系要锚定解决中国重大经济问题;要着力把中国实现长期经济快速发展背后做对的东西总结提炼成学理、道理、哲理;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有系统思考,立足总体发展,实现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统一和一体化推进。
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吴晓求在发言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建构中国自主的应用经济学知识体系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基础、物质基础、法治和文化基础。他提出,在学科建设中应立足中国实践,探讨经济发展历程中独特的中国元素,同时要有包容、借鉴、开放的精神,在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突出中国的创新。他认为,建构中国自主的应用经济学知识体系要坚持学术性,归纳中国实践经验,顺应现代化的时代趋势。
西南财经大学校长卓志在发言中指出,应用经济学建构自主知识体系已经走到了能够建构、必须建构的重要历史关口。他认为,中国实践经验是建构中国自主应用经济学知识体系的活水源头,以中国科技赋能等作为经济学创新的着力点。他还从更好发挥学科评议组在组织重大问题研究中的作用,加强教材建设,完善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学科建设的建议。
江西财经大学党委书记卢福财以“构建中国数字经济理论体系”为题做了分享。他提出,数字经济具有不同于传统经济的新特征与内在逻辑,对当前经济社会中的消费、生产、资源整合、分配等多个环节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新兴学科发展来看,构建数字经济学理论体系,符合加快培育新时代数字经济人才的新需要,也是新文科建设的必然要求。
中央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马海涛就“构建中国财政学自主知识体系”发言,提出应当深刻认识财政学理论研究现状与问题,应着重把握财政学理论的天然政治属性,着力解决当前财税改革中的关键性实际问题,构建开放、多元、科学的概念体系和方法论,加快推进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建设,统筹推进财政学人才队伍建设。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盛斌就“中国发展经验与经济学理论创新”发表观点。他指出,要构建自主的知识体系,就要做好中国经济叙事,提出标志性概念术语,构建理论逻辑体系,紧抓中国元素特点,将经济学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相结合。他强调,要秉承自主知识体系的学理化研究和学术化阐述的初心,坚持问题导向与技术方法导向的结合和平衡,回应时代急需的重大需求,进行多元化的体系创新,营造宽松包容的学术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