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华 张莉 曹红星 武芳 付鑫 孙铭壕
热带木本油料是我国食用油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热带木本油料是主要种植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木本油料作物。油棕、椰子作为典型的热带木本油料,占据世界四大木本油料前两位,其主产品为棕榈油、椰子油,是全球范围内重要的食用油来源。我国棕榈油、椰子油每年消费量约600万—700万吨,基本依赖进口。2012—2021年,热带木本油料消费占我国植物油需求量的比例在14.1%—28.3%之间,平均占比约20%。2019年,棕榈油进口量达755万吨,2021年为670万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餐饮业、食品加工业复工复产,对油脂需求继续增加,棕榈油因其价格优势和油品特性,在我国食用油消费中依然占比较高。
受耕地面积有限、粮油争地等因素制约,单纯依靠发展大豆等传统油料作物难以解决我国食用油供需矛盾,因此,发展热带木本油料势在必行。油棕具有产油量高、不与粮争地,且经济寿命长达30年等优势,是大豆等草本油料作物的重要补充。油棕年产油量高达4—6吨/公顷,是花生的7—8倍、大豆的9—10倍,被誉为“世界油王”。目前全球化受阻、疫情影响全球交往背景下,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面临挑战,我国应寻求建立更独立的热带木本油料供应链,积极发展热带木本油料产业,减少食用油进口依赖,维护食物安全。
椰子、油棕等热带木本油料原产于热带地区,对温度和降雨量等有一定要求,环境低于10℃持续5天以上,会产生寒害反应。我国严格意义热带气候地区有限,木本油料规模化种植不足。大面积发展木本油料产业,可以参考我国天然橡胶抗寒育种成功范例(由北纬18度线种植界限突破到北纬24度),通过油棕抗寒育种突破种植区域局限。
油棕种植4年后结果,投产前每亩投入约3000元,进入盛果期后,每年每亩需投入600元、收入4020元,扣除成本,净收入约为3420元。椰子非生产期4—6年,投产前每亩投入约5000—6000元,4—5年后开始盈利,每年每亩净收入为3000—4000元。相对瓜菜等短期作物,木本油料植物投资回报周期长,前期投入大。目前我国椰子、油棕初加工环节缺失,产业链不完善,影响农民种植椰子、油棕的积极性。
■风和日丽|朱静/摄
热带木本油料油棕为多年生作物,生产和科研周期长,通常15—20年培育一个新品种。当前,我国热带木本油料产业科技支撑体系不尽完善,专业从事热带木本油料研究的科研机构较少(如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国家和各省市区科研项目对热带木本油料资助少且不稳定,很多长期性基础工作无法开展,难以突破产业瓶颈。
我国棕榈油、椰子油基本依赖进口,其中大部分棕榈油来自印尼和马来西亚,较高的进口依存度加大了产业风险。近年来,棕榈油价格已由2018年12月7日的3876元/吨上涨到2022年5月1日的13960元/吨,涨幅358.22%。2022年4月22日,印尼宣布暂停棕榈油出口,俄乌冲突导致占世界葵花油产量60%的乌克兰出口受阻,国际市场植物油价格飞涨。以棕榈油为例,2022年4月22日、4月27日、5月1日棕榈油价格分别为13440元/吨、13960元/吨、16100元/吨,比4月1日价格分别上涨10.4%、14.6%、32.2%,仅一个月价格上涨三成。可见,棕榈油、椰子油进口来源集中,使供给安全面临一定风险。
目前,我国木本油料企业探索“走出去”的典型项目是天津聚龙嘉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在印尼投资的中国·印尼聚龙农业产业合作区(以下简称“合作区”),于2006年开工建设,总投资14亿美元,种植油棕6万公顷,年加工棕榈果70万吨,年产毛棕榈油20万吨。目前,合作区发展面临以下问题:
直接经营成本剧增。2021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印尼化肥价格翻倍;疫情导致熟练工人短缺,当地用工成本年增21%;棕榈油运回国内的运费成本较高,年增21%。此外,税务行政等营商环境隐性成本支出增加,年增约1800万元人民币。合作区整体经营成本年上升约30%。
从租地、土地整理、种植到4年后收获,木本油料植物每亩地成本投入高,而合作区投资企业缺乏境外农业投资所需中长期资金工具,容易引发资金链危机,导致企业陷入债务重组风险。
印尼为鼓励本国棕榈油加工产业发展,设立差别制关税,对毛棕榈油出口征收高额出口税,而制成品出口关税较低,每吨棕榈油的税差高达200多美元,我国从印尼进口毛棕油比制成品关税更高,不利于我国境内棕榈油加工业发展。
部分中资企业对当地法律风险认识不足,给企业合法经营带来不确定性。此外,疫情导致当地工人短缺;人才引进困难,成本高企。种植园防火、防盗压力大。
建议出台国家热带木本油料产业发展意见,编制全国热带木本油料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调整海南、云南、广东和广西等省(自治区)土地规划,支持发展热带木本油料产业。在前期油棕区域性引种试种基础上,建立优势品种种植示范区,规划油棕产业带和产业集群。推动油棕产业海外布局。
开展热带木本油料适种区域种质资源和适合种植区域普查,筛选优势种质资源,明确木本油料的适宜种植区、次适宜种植区和可种植区,为我国热带木本油料产业的稳步推进提供详实资料。据初步统计,我国适合油棕等木本油料种植的热带亚热带区域约75万公顷,可产植物油约300万吨,提高食用油自给率8个百分点以上。国内种植一定面积的棕榈油,作为种业和产业,亟需关键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等方面的试验示范基地。
目前热带木本油料产业链问题在于前端种植与毛棕榈油加工厂脱节,热带木本油料全产业链上初加工环节的缺失成为限制该产业发展的关键。建议政府、科研院所、合作社和农户联动,培育推广抗寒品种,在热带亚热带丘陵区大规模种植,配套生产关键技术示范应用,稳定油棕产量。在生产基地附近建设毛棕加工厂,实现农民就近销售,提高种植积极性。
2007年原农业部、财政部启动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议将木本油料加入该技术体系,建立国家木本油料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增设油棕岗位科学家和综合试验站,在试种省(自治区)建立省(自治区)级木本油料产业技术体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予以立项研究,给予木本油料产业长期、稳定的科研支持,聚焦木本油料表型组学、智能设计育种、种质资源精准鉴定等研究,构建现代生物育种创新体系,推动在热带木本油料抗寒育种、种苗快繁、高效栽培、病虫害防控等产业发展关键方面取得突破。东南亚、非洲地区为油棕主产区,科研水平整体较低,对油棕产业关键难题攻关研究进展缓慢,我国可以争取油棕科技突破创新,提高国际影响力。
建议在海南自贸港建立国际热带木本油料交易中心,构建热带木本油料价格调控机制,搭建热带木本油料产业供需连接桥梁;建设热带木本油料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促进热带木本油料科技成果在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转移转化,抢占热带木本油料国际贸易和科技成果的制高点,提高我国在热带油料领域的话语权。
大力培育热带木本油料跨国集团,鼓励其到东南亚、非洲、南美洲、南太平洋岛国等地区,以参股、并购、技术合作等方式,全产业链布局热带木本油料种植生产加工、仓储贸易,掌控一手油料资源,掌握生产权、销售权。强化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境外热带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支持,鼓励和引导丝路基金、中非发展基金、中拉合作基金等股权投资基金为“走出去”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充分发挥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保险机构信用增级、资金杠杆、风险管理作用,通过海外投资险、内保外贷等产品联动解决项目资金和风险保障需求。充分发挥我国与中企境外项目所在国的经贸联委会、贸易畅通工作组、投资合作工作组等机制作用,沟通解决境外木本油料企业面临的问题。
建议我国毛棕进口关税在目前水平上再适当降低,以利国内木本油料加工行业发展、我国“走出去”企业生产的毛棕油运回国内;参考粮食补贴政策给予木本油料种植补贴;给予木本油料种植和加工企业税费优惠、低(免)息贷款,各地涉农资金项目倾斜支持;鼓励资产管理央企参与木本油料“走出去”企业债务重组;鼓励引进国外优良种质资源及配套产业化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