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研究生文学批评创新能力培养

2022-11-18 03:05詹艾斌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文艺学文学批评研究生

詹艾斌

文学批评是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文学批评实践及其理论研究对于当下文学的繁荣、当代文学批评学科的发展、当前文学理论的构建乃至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人民日报》专门开设“文艺批评”专栏,意在发挥文艺批评对于当下社会思潮、心理的引领作用,增强文艺批评实践者的文化自觉,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此社会与文化语境下,一些研究者积极开展文学批评研究,出版了一批文学批评实践研究的教材。文学批评教材的编写对于文艺学专业研究生乃至于文学专业学生文学批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无疑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在推动研究生的整体理论自觉和更为宽广的批评视野的形成等方面却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应适时地依据于研究生批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当下需要进行必要的改造。基于此,笔者及团队积极因应当代教育变革发展的时代性需求,自觉确立新人文教育理念,寻求和探索文艺学专业研究生文学批评创新能力培养的更为合理的方向、更具示范价值的培养模式。我们认为,这是必要的、可行的,也是迫切的,是提高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着眼于人的当代建设的基本需要。

一、问题的提出及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

文艺学是江西师范大学的优势学科,自“八五”时期开始,一直是江西省高校重点学科;2005年,获批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以之为基础,2011年江西师范大学获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应该说,良好的学科条件极大地、深层次地推进了人才培养工作的整体性开展,但问题也是存在的。较长一段时期以来,文艺学专业人才培养表现为一种惯常模式,除了注重相对突出的学生理论品性的铸造之外,难以形成更为自觉和明确的时代性要求与创新意识。具体来说,其主要表现为:其一,教师教育观念相对陈旧,教学方式较为单一,育人理念不明朗。缺少对于专业人才标准的根本考量,更多地以经验甚至是惯性开展日常教学活动,创新人才培养也就必然会失去时代性的必要方向;其二,学生开展批评实践的自觉性、系统性不够,实践能力低。受制于包括文学批评在内的文艺学系列课程的学科品质,学生更多地关注理论及其命题本身,而往往有意无意地淡化甚至是漠视批评实践;其三,学生思想多元,缺乏主导性文学观念,批评理念不够彰显。批评理念与文学观念密切相关,在多元文化语境中,学生的思想不免混杂,主导性文学观念缺乏,也就无法确立明确的批评理念;其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不力,学科影响与声誉难以突出。合理人才培养模式的阙如,势必导致育人缺少必要的秩序,也必然缺乏协调的、相对统一的学科与专业发展方向,这就严重制约了学科声誉的有效确立。

以问题为导向,我们在探索与实践过程中针对性地确立了以下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

第一,强化教师专业发展,探索、明确育人方向,致力于合理理念下的教学改革。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人才培养在很大意义上表现为一个师生之间的双向活动过程,教师在专业发展上获得更大空间,其潜质得以更大程度上的激发,其也就越发走在趋于卓越的专业发展道路上。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觉地把握当代教育变革发展要求,并结合专业特点,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深度融合,自然也就能够笃实确立基于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学批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并在此前提下,适时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这样,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也在更大程度上被激活,从而实现共同生长。

第二,大力推进文学批评实践,在实践中增进学生的批评自主性,提升批评素养。在前期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自2011年开始,我们基于新人文教育理念有意识、分步骤地有序、持续推进文艺学专业研究生的具体文学批评实践工作,其核心抓手是开展年度中篇小说评价,一段时间下来,成果颇为丰硕。在这一批评实践过程中,渐进式构造多样的教学方式,有效推进批评学术共同体建设,由是,文学批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明确,学生的道德理性与科学理性也同步增进。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的批评实践愿望渐趋明确而强烈,批评能力、批评素养稳步提高。

第三,引领、规范学生确立核心文学观念,明确更为合理的批评理念与批评立场。在以往的文艺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发现,其文学批评实践经常性地表现为一种思维错乱、行文随性等状态,究其根本,是学生缺乏一种更为明朗、更为合理、更居主导价值的核心文学观念与批评理念。基于这一明确的问题意识,我们在日常教书育人尤其是开展文学批评理论研究与批评实践的推动过程中,精准下“药”,“靶向”治疗,引导、帮助研究生明确确立主导性文学观念,并在这一前提下,基于社会发展和时代性创新文化发展的需要,“站稳”批评立场。

第四,推动师生积极参与理论学术交流,强化学术实践育人效能,提升学科声誉。“走出去”,“请进来”,开展学术交流,是推进实践育人的有效方式。近年来,江西师范大学文艺学学科师生外出学术交流频繁,请专家进校讲学亦有几十次之多,文学院也先后举办“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学术年会”、“中华美学精神高端论坛”、“当代文艺评论价值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等全国性重要学术会议,并先后主办第一届、第二届江西省高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联盟研究生学术论坛,在参与中,学生有了更多的专业认同,批评指向亦更为明确,学院学科声誉日益提高。

二、文艺学专业研究生文学批评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依据

文艺学专业研究生文学批评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一定的理论学说为依据,在实践中,我们至少参考和借鉴了以下几种理论学说。

1.创新与卓越教育理论

创新与卓越教育是当前国际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在世界范围内,创新、卓越教育及其理论研究都是一个探索性问题。近年来,我国也积极开展创新、卓越教育教学活动,注重创新教育、卓越教育理论建设及其教学实践的推进。在此语境下,文学批评创新、卓越人才的培养问题应运而生。从某种程度上说,它还是一个时代性的重大教育命题。

2.新人文教育理论

新人文教育与欧洲古代与中世纪教育对于文科作用的功利或者工具主义取向的判断尺度不同。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的文科教育强调文科对于人和人性的培养与塑造,强调人文主义教育的目的是要使人具有美德并具备深思熟虑的生活态度,与之存在差异的是,新人文主义的目的是要实现历史知识与最新科学发现的结合,既将科学精神融入人文,又从人性角度看待科学,以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20世纪中期以来,建基于新人文主义哲学的新人文教育理念渐趋明确并得以历史性地强化。其主要目的是致力于让受教育者同时具备道德理性与科学理性,具备对真、善、美的认识和践行能力,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公民。我们可以认识到,当前的中国教育亟需这种新人文教育理念。

3.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建构主义认识论是一种对“知识必须是对现实的反映”传统哲学的解构的尝试。建构主义在教育上的贡献主要在于其进一步强调了认知主体的主动性。知识是不断被建构的,学生、教育者也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生成和发展的,教育教学需要高度关注和重视学生培养的可行性、可能性问题。在培育文艺学专业研究生文学批评创新能力方面必须深度关注这一可能性。

三、研究生文学批评创新能力培养的根本着力点

我们的根本着力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创新教育教学观念

在文艺学专业研究生文学批评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我们努力突破单一的专业教育视域,自觉确立起“通识教育+”育人理念,走向新人文教育。如前所论,新人文教育建基于新人文主义哲学,亦以之为内核要求,致力于让受教育者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科学理性与人文理性的有效统一。新人文教育理念与文学批评的学科性质完全契合。可以说,基于新人文教育理念引领文艺学专业研究生开展文学批评实践是培养和提升其创新能力的最适切方式。其既是从文学批评的学科性质出发的,也深度对接于人的完满性发展的需要。

2.构造教学立体化图谱

课堂教学是教书育人第一介质,我们在研究生文学批评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努力打造生成课堂、智慧课堂,最大化推进教学相长;同时,自觉延伸课堂,实现课内课外的有效衔接。由此,构造起“读”、“议”、“明”、“写”、“正”的立体化教学育人图谱。“读”即阅读,阅读文本是开展批评实践的基础工程。“议”即师生讨论,建构探究式课堂,在讨论中铸造思维力、提升理论品质,确立更为合理的批评价值取向。“明”,因“议”而“明”,明文本,明思路,明方向,由是,评价文章的写作就有了根本性依凭。“写”即学生随即撰写批评文章初稿。“正”即教师修正文稿,廓清、匡正批评理路,批评实践过程告一段落。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对文学批评课程性质及其培育创新人才方向的根本理解,尤其是对新人文教育理念的深度探索,经多年探究、实践,我们确定了文学批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四支点、三方向、二思维、一目标”的实践模式。

四支点:视野、立场、理念、方法。三方向:从具体文本与作家创作谈出发,深度把握文本的底色和质地,展开文学评价;结合作家的相关作品与基本文学观念,进行关联式、比较性评价;提炼文本的理论话题,开展基础理论问题研究。二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一目标:关注文学伦理,建构批评伦理,养成批评者德性,以德立人、以文化人、以美育人。

四、效果与反思

1.推广应用效果

(1)文学批评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取得实质性进展,学生发展势头好。经过一段时期的探索与实践,近年来,毕业研究生的创新品质尤其是学科理论品格日益突出,个人发展满意度持续提升,用人单位与社会评价好。更为关键的是,在批评理论研究与批评实践过程中,学生能自觉践行批评伦理,注重自身德性养成;而且,其核心文学观念、主导性批评理念与批评立场渐趋明确,开展文学批评实践的方法论意识更为突显。在核心及省级学术期刊发表文学文本评价、作家文学观念研究及批评理论研究文章人均超过2 篇,以主要力量参与撰写文学批评著作多部。

(2)文学理论与批评学科方向建设成效显著,教师教书育人水平佳。学科方向长效建设机制有效确立,在此基础上,创设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特色教学科研团队;而且,基于新人文教育理念的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继续深化,教师育人意识进一步增强,教学研究成果颇为突出,近年发表相关教研论文10 余篇,出版教研著作2部、教材1部、教研文集1部、批评理论研究著作2 部;获评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 项、二等奖2项;新增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务理事1 人、江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1人、江西省文艺学会文学理论与批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

(3)有示范效应,践行新人文教育理念培养创新人才模式日渐广远。基于新人文教育理念培育卓具道德理性、人文理性与科学理性的文学批评创新人才是我们的理论探索与育人实践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最为值得倡导和推广的方面。我们尤为关注年轻学生的培养,践行以人的发展为核心指向的美丽教育旨趣,探索文艺学专业人才的更具发展性和塑造性的未来。多年来,文艺学学科积极对外宣讲基于新人文教育理念的文学批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示范实践,反响很好。

2.反思与根本性认识

(1)新时代文学批评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重要工作,我们的探索与实践经过了一个较为长远的过程,成绩来之不易。

(2)必须明确的是,创新人才培养是高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工作,其教育教学改革必须自觉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战略需要。

(3)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的确立,对于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至关重要。我们在长期的探索和凝练过程中明确确立起新人文教育理念,其对于文学批评创新人才培养是适切的。

(4)文学批评是一种时代性的先进文化,高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应高度关注和重视文学批评创新人才培养,为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5)同其他拔尖人才培养一样,文学批评创新人才培养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育者勇立潮头,持续深化改革。

在我们推进的较长时期的探索与实践中,文学批评创新人才培养表现为一个渐进而又不断开拓、深入的过程,新人文教育理念与方向日益明确,当然,其也需要在日后持续的研究和实践中加以深化,从而,真正地、全面地提高文艺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文艺学文学批评研究生
文学批评新生代专栏·刘诗宇
色彩之喻与中国文学批评——以先秦两汉为中心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美丽的碎片
文学批评史视野里的《摩罗诗力说》
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科学视野中的文艺学》
曾国藩的散文创作与文学批评